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宁

江宁是南京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区名称之一。历为府(郡)、县(区)、镇(乡、街道)三级政区之专名,且数度为南京全域之称。南京的简称“宁”以及江苏省名中的“江”,皆源于斯。历经一千七百余年的流变,江宁现为南京市辖区及区内街道名称。

江宁得名之初,其义甚为低迷。西晋太康元年(二八〇),晋军平吴,废吴都建业为秣陵县,又分秣陵西南境设临江县,县治即在今江宁区江宁街道。次年(二八一),改临江为江宁,以寓“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即用此名压慑吴都、镇靖江东,是为江宁得名之由。

隋开皇九年(五八九),杨广平陈,建康再遭贬抑。建康、秣陵、同夏、江乘、丹阳、湖熟诸县,俱并入江宁,自此江宁县辖境尽括六朝京畿之地。“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次年(五九〇),县治迁往冶城(今朝天宫一带)。位于西南郊的旧县城,则于北宋景德年间置为江宁镇,历代相沿不废,为南京西南的重要集镇。因地处要路,宋代还置有江宁驿。清代蒋士铨《泊江宁镇》一诗对古镇风光盛赞有加:“三山萦簇拂眉飞,如带春江剩半围。”一九五七年设江宁乡,次年改人民公社。一九八二年恢复为乡,一九八九年改镇。至二〇〇五年,改设江宁街道。

唐五代时期,南京行政建置频繁更迭,县治迁移之后的江宁县,县名亦屡次变更。武德三年(六二〇),占据南京的杜伏威降唐,江宁被改为归化县。武德八年(六二五)改名金陵,次年又改为白下,至贞观九年(六三五)复名江宁。江宁县名维持一百二十余年后,上元二年(七六一)又改称上元县。杨吴天祐十四年(九一七),以上元西南十九乡与当涂县北二乡共二十一乡重置江宁县,辖秦淮河西南地域,与上元县同城而治,并为附郭县,这一格局持续至清末。

除了作为县名、镇名以外,江宁还多次作为郡、府等统县政区之名。唐至德二年(七五七)置江宁郡,此为江宁一名首次用于县级以上政区,次年改为昇州。杨吴武义二年(九二〇)改昇州为金陵府,天祚三年(九三七)再改江宁府,同年十月南唐建国,即以江宁府为都,江宁之名至此无复低迷色彩。杨吴、南唐两代,较之北方的硝烟弥漫、朝代更迭,江南战祸极少,成为一方乐土,民物渐繁。南唐首都江宁府继六朝建康之后,再度成为南方经济文化中心。

宋初平定江南,开宝八年(九七五)江宁府降为昇州,天禧二年(一〇一八)复升为江宁府,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又改为建康府。此后,南京地区历经建康府(南宋)、建康路(元)、集庆路(元)、应天府(明)等名,至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灭南明后,再度更名为江宁府。

清代之更名江宁府,虽是出于贬抑明都应天府的目的,但在鼎革之际,南京未遭兵燹,江宁仍为江南省(及其后江苏省)首府,两江总督、江宁布政使司及江宁织造府皆驻于此,时有“宁省”及“江宁省城”之称,号曰“两江保障”、“三省均衡”,其东南中心之地位并未稍减。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莅临江宁府,修建行宫,足见清廷对此江南枢要之地的倚重。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江南分省,“江苏”之名便得自江宁府与苏州府的首字。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都南京,废江宁府及上元、江宁两县,置南京府。次年废府,仍置江宁县。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城区部分设南京特别市,江宁县境退缩为乡郊地区,为京郊第一县。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设江宁自治实验县,直属江苏省政府,在民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江宁被选为全国县政变革的试点。次年,江宁县治由南京城内迁至东山镇,今天的江宁区至此大体定型。二〇〇〇年末,江宁撤县设区,遂成今制。今日的江宁区,下辖东山、秣陵、汤山、淳化、禄口、江宁、谷里、湖熟、横溪、麒麟十个街道,常住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境内山川钟毓,交通四达,高校林立,是新世纪南京城市化的新兴发展基地。

江宁自治实验县教育会会员证章

如今,就政区意义言,江宁已由清代南京全域的称谓,退为南郊一区及西南一街镇之名。然而千余年来依托江宁之名、之实累积起来的历史意蕴仍传承不废;新时代的江宁区作为具有蓬勃活力的南京新城区,亦尽显时代风采,与古都南京之醇厚气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链接:江宁区历代政区沿革

明《金陵古今图考》南唐江宁府图

《景定建康志》江宁县之图

《康熙江宁府志》江宁县治图

《正德江宁县志》县境图

江宁府图(一九〇六年)

印象江宁

“江宁大学城”地名标识 qxdCWvlDuSVxIorMImJywhvqqUHVmoAkAWFSpAlewPFv57H90cUrW1NmyLCHBv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