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俞伯牙和钟子期

明朝中叶,口诵仁义道德而行杨朱利己之实的渣男不可胜数。这帮人往往瞒天过海,把持朝政。一时间效尤者众,纪纲颓坠,士风败坏。

就在大伙被恶心得快受不了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一个对阳明心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此人手举一本《象山全集》,斜刺里杀将出来,向大家推荐已被忽视了很久的陆九渊。

这个人就是陈白沙。

陈白沙早年从学吴与弼,学了半年觉得没什么新意就走了,回家闭门读书。读累了就自己动手修了个“春阳台”,天天坐在里面思考问题,足不出户好几年。

陈白沙最初也和大多数乖孩子一样,遵从朱圣人的教诲,到处格物,结果一无所得,总觉得心与理不能融会贯通,便逐渐转变到从心中自求的方向上来,最后得出“道也者,自我得之”的感悟。

陈白沙是明代由朱转陆的第一人,可谓心学运动的先驱。他秉承陆九渊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本论以及“静中养出端倪”的功夫论,确立了自己的心学立场。

仔细梳理心学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陆九渊最早把人的主观精神“心”作为本源,用以反对朱熹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的理学,革除士人只重诵读古书而忽视主观精神修炼的流弊。

陆九渊以“辨志”和“求放心”为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辨志,也被称为“霹雳手段”:一事当前,审查自己的态度是否大公无私,是否趋义舍利,让人从现实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夺人心志的境遇中超脱出来,用本心决定方向、做出判断。正所谓“先立乎大者”,先弄明白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学会了怎么做人才有可能无往不利。

然后是陈白沙。

陈白沙是明朝第一个转弯的人,而且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直接转到道家、佛家那儿去了。事实上,陈白沙思想的转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时代潮流、历史趋势。明代前期的士人思想可以于谦之死为分界线,于谦的遭遇直接导致了信仰的崩塌和对朱熹那套理论的怀疑,伴随着这种绝望,陈白沙的思想应运而生。

由于黄宗羲的评价“有明儒者树立成圣的理想,寻找成圣的方法,至陈白沙始明,至王阳明始大”,后世便将陈白沙归为心学一脉。

其实,他更倾向于佛老。

陈白沙很少发表学术论文,常常借诗明志。他的诗只有一种题材——山水田园诗;他的诗最喜欢赞美一个人——陶渊明;他的诗都有同一个主题——反映官场是桎梏人的牢笼,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于过于风格化,以至于其弟子湛若水深受影响,参加完会试后,考官杨廷和拿着他的试卷笑着对其他人说:“这张卷子肯定是陈白沙的学生做的。”拆开糊名处一看,果然如此。

湛若水,广东增城人,从学于陈白沙。湛若水原本不想参加科举,因母命难违,才入了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当时王阳明刚在山东主持完乡试,被授予兵部武选司主事,结识了湛若水。两人一见如故,大相契悦,一起讲求身心之学。

阳明对湛若水的评价是:“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湛若水对王阳明的评价是:“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两人都认为已经八股化了的理学是为今之大患,“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因此,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从理学中突围出来,倡明真真正正的圣学,最终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就在王阳明、湛若水往来于兵部和翰林院,出入孔孟,游弋佛老,沉醉于精神盛宴的同时,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lPJsLKqeT37EcmiVrTh8fLxCve6vK1gumhzirJVt1aSb4JZSTwWpG4oLyLEL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