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境起修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二十八岁,终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

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名。自此,属于王阳明的时代到来了。

工部虽屈居六部之末,但上管皇家建设,下管植树造林,对想发财的人来说堪称肥缺美差。不过,王阳明一不缺钱,二不贪财,志不在此的他不甘庸碌,争分夺秒,即使只是实习,也热情似火,斗志昂扬。

但可惜,承平日久的大明朝早已失去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目睹这茫茫一片的沉沉死气,王阳明愤怒了,上了一篇措辞激烈的奏疏:臣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一些大臣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持禄固宠之计。这帮人抑制大公刚正之气,专养怯懦因循之风。于是,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长此以往,衰耗颓靡,朝纲不振,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而近日的边陲之患正是上天在警醒陛下,革故鼎新、改弦易辙的时机到了啊!

接着,他又提出八项措施供皇帝参考,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所虑甚深,所思甚广。

史家对明孝宗朱祐樘的评价基本一致——弘治中兴。但问题是,历史上的“中兴”太多了,这个到底掺没掺水?

朱祐樘童年不幸,常年遭受老女人万贞儿的迫害,命悬一线。作为一名御姐控的儿子,多年来,朱祐樘忍辱负重,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怎一个“惨”字了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祐樘噩梦般的童年比穷人家的孩子恶劣多了,在这种生存环境下都能顽强长大的,一般不是沦为恐怖片里的变态,就是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朱祐樘属于后者。

不过,朱祐樘的贤名主要体现在与文官集团融洽的关系上,史书上关于他批复文官奏折记载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嘉纳之”。

但“上嘉纳之”不能当饭吃,治国要的是真才实干。即使弘治朝豪华的内阁阵容掩盖了朱祐樘能力上的平庸,后人依然可以通过时人的记载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比如弘治十七年(1504年),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李东阳奉命去曲阜祭孔,一路上见到许多令人感慨的现象:臣奉命匆匆一行,正好赶上大旱。天津一路,夏麦已经枯死,秋禾也没有种上。挽舟拉纤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穿,荷锄的农民面有菜色。盗贼猖獗,青州一带治安问题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一带满路都是流民,纳税人户减少,军队兵员空虚,仓库里的粮食储备不足十天,官员的工资拖欠已逾数年。东南自古富庶,是纳税大户,一年之饥就到了这种地步。北方人懒,一向没有积蓄,若是今年秋天再歉收,如何承受?臣恐怕会有难以预测的事变发生。

李东阳作为一代文豪,将汇报写得煽情动人,旋即广为传颂。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他也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案,只是反复提醒皇帝要“节用广储”。

客观来看,朱祐樘还是很勤奋的,选用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名臣,比如徐溥、刘健、谢迁、马文升。

但制度不改,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李东阳笔下“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力困穷,怨咨交作”的现状。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集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因此,一个立志进行改革的政治家必须具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魄力与决心。 frZ/Y+hwCNl7+wEjknf8oDS1Af8Ungwt/frjX6B0X0kJKqZsKVOPGLHrnMxNB5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