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名士,政治家。在晋武帝下诏废除天下兵役时,他认为不应废除州郡武备,没有得到采纳。后来果然发生“八王之乱”,山涛的担忧变为现实。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日:忍饥寒,我后当做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耳。”
——《晋书·山涛传》
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政事·七)
山涛两次担任吏部尚书,凡是举荐的人才,都是朝廷急需的有用之才。他说某人可用,某人就真的可用。只有陆亮这个人,是皇帝钦点录用的,但与山涛的意见相左。山涛不想用这个人,在皇帝面前力争,但是皇帝没有听从。后来陆亮果然因为贪贿被罢免。
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识鉴·四)
晋武帝在宣武场练兵,他想放弃州郡武备,实行文治,于是亲自到宣武场上来,召见群臣,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们。山涛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于是和各部尚书谈论孙子、吴起用兵的本意。山涛讲得很透彻,在座的大臣无不点头说:“山少傅的话真是天下名言。”很可惜,晋武帝并没有听取山涛的意见。后来晋武帝分封的诸王拥兵自重,彼此明争暗斗,矛盾越来越深。于是各地盗贼蜂起,郡国因为早已罢兵,无兵可用,无法制服各地的寇盗,国家动乱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与山涛的预测完全吻合。当时人认为山涛虽然没有研读过孙武、吴起的兵法,但是他的想法与这两位军事家暗合。王衍也说:“山涛所言,与常理暗合。”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贤媛·十一)
山涛与嵇康、阮籍仅见了一面,就情投意合,契若金兰。山涛的妻子韩氏,觉得丈夫与这两个人的交往不同寻常,就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丈夫很自信地答道:“到目前为止,也就这两个人配做我的朋友。”韩氏向丈夫建议说:“当年晋文公重耳出奔的时候,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曾偷偷观察过重耳手下两个大臣狐偃和赵衰,从而发现这两个人有辅助君主的才能,我也想偷偷观察一下你的这两个朋友,行吗?”山涛同意了。
有一天,嵇康和阮籍一同来拜访山涛,韩氏劝说丈夫留两个人住宿,并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酒肉。夜间,韩氏在墙上穿了个孔,通过小孔偷偷观察嵇康和阮籍,通宵达旦,竟然忘了睡觉。山涛后来问韩氏,这两个人如何。韩氏说:“你的才能、情致,远远赶不上这两个人,只能靠见识、气度与他们交往罢了。”山涛点点头说:“是这样,这两个人也觉得我的气度比他们稍大些。”嵇康后来因事与山涛绝交,并写了封公开信,让山涛很没面子。但是嵇康被杀后,山涛不计前嫌,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出来做官,这可见山涛的气度,的确不小。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政事·八)
嵇康被杀之后,山涛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嵇绍有点犹豫,于是向山涛讨教,自己是罪臣的子弟,该不该出来做官。山涛对嵇绍说:“我已经替你考虑得很久了。天地四时,尚且此消彼长,何况人呢?”言外之意,你不要有顾虑了。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赏誉·十)
王戎评价山涛:“如没有雕琢的玉,如未经提炼的金子,人人都看重它是宝物,可是没有谁知道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言外之意,山涛的才华,常人很难一眼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