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8426)

王燕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谋划、精心准备,今天我们迎来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挂牌成立。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江苏社科理论工作和新型智库建设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先后两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赋予大运河沿线地区光荣使命。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大运河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号召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江苏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见事早、行动快,第一时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工作平台,明确工作要点,强化责任分工。近期,省委娄勤俭书记先后到大运河淮安段、镇江段、扬州段考察,指出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是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成立的省级重点高端智库,旨在统筹整合全省研究力量,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下面,我就建好用好研究院,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牢记使命,写好文化传承大文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载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建院目的,就是要成为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研究”之功,铸“文化”之魂。要深入研究历史维度下的运河文化。大运河上下2500多年历史,绵延2700多公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燕赵、齐鲁、中原、楚汉、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形态于一体,是跨越时间长河的巨型线性文化遗产。研究院要加强对运河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理清大运河的文脉和历史内涵,摸清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扎实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命脉,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变化的主线。要深入研究全球背景下的运河文化。据统计,全球共有3000多个运河城市,分布于五大洲51个国家,大运河及其文化是国际对话交流的平台和通用语言,是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代表性文化标识。大运河是“一带一路”的桥梁和纽带,西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要依托丰富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和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实践,用好扬州已连续举办超过十年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这个平台,会同WCCO一起,向海外推介大运河全线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运河建设的案例,向世界讲述好运河故事,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大运河成为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要深入研究江苏发展视阈下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江苏段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江苏在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上有先天优势、有先人之利,全国首批七个大运河文化名城示范城市中,江苏就占了两个(扬州、苏州),运河沿线8个设区市和相关的南京、南通、泰州市文化发展各有特点,交相辉映。我们要着力总结提升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精粹,对大运河自然脉络与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物内涵,评估遗存价值,提升文创品质,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主业,发挥决策咨询主功能 。智库是未来的“瞭望者”、战略的“谋划者”,决策的“建言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作为我省又一个重点高端智库,要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题,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献务实之策,建睿智之言。要努力夯实研究根基。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源与本,学术研究是高水平决策咨询成果的前提和来源。要立足研究院扎实的学术积累,以历史文化等基础研究为基石,做好大运河的本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树立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深入社会实践,及时跟踪、掌握国家和江苏最新的发展动态,推出党委政府满意、学界认可、社会信任的高质量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和决策咨询成果。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研究院要站位高远,立足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机结合,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建设和我省“1+3”功能区建设等战略,致力于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提供一批有价值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咨询建议。要积极策应地方需求。当前,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面展开、百舸竞起,有关规划需求、研究需求、咨询需求日渐增多。针对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和相关实际工作部门的需求,研究院要广泛调研,共享信息,加强互动,有效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高颜值生态长廊、高品位文化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建设的目标任务。要以研究院为平台,合纵连横,汇聚众智,向省委省政府提出高质量、创新性的对策建议,为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支点、实施“1+3”功能区战略的新平台、“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标志性工程提供有力有效的智力支持。

三是瞄准一流,树立文化智库新标杆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是第一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专业方向的省级智库。我们要定位高远,瞄准一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努力把研究院建成名副其实的重点高端智库,建成全国运河文化智库的样板和标杆。要有一流的成果。是否具有标志性的原创研究成果,代表着智库登得有多高、走得有多远、是否让人心悦诚服。我们的研究院,不能满足于亦步亦趋的为政策文件做注脚,也不能落后发展热衷于当“马后炮”,而是要积极开展战略性研究,着力回答“千年运河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什么、我们的传承责任是什么”的历史之问,“把一个什么样的大运河传给下一个千年”的时代之问,以及“大运河文化魅力向世界打开的方式是什么”的世界之问;还要积极开展前瞻性的研究,着力解决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怎样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续发展的问题,从而源源不断地推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为智库长久的生命力注入源头活水。要有一流的人才。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上。一流智库要有响当当的领军人才,具备对大局运筹帷幄、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的谋划;还要有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素养的智库型人才。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都是我们智库建设的灵魂,都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储备,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团队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希望大家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观,共同推动研究院开好局、起好步。刚才我们为首批顾问颁发了聘书,感谢各位大家对研究院建设的关心支持,也衷心期望各位顾问不断为我们奉献智慧、提供指导,强力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要有一流品牌。品牌力决定影响力。成为一流智库,必须立足自身研究领域,打造特色品牌。就省内而言,在学术研究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便有研究人员参与唐宋运河考察,在大运河文脉和文献研究、大运河文化和精神研究等方面有较为深厚的积累,在国内有一定话语权;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我省又有一批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专家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运河区域发展研究方面,有综合科研团队的支撑,前期较为深度地参与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决策咨询工作,在大运河对外文化合作方面,WCCO已经积累了一批国内外专家,等等,这些都是研究院兴库强库的根基和资本,要在此基础上深耕厚植、精细钻研,聚力一域、攻其重点,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研究领域,真正打造几个能够被大家“记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

四是创新机制,打造聚合融通高平台 。我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不是省社科院内部机构翻牌和整合,而是以社科院为服务载体,面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运河组织、运河城市的智库平台,是能够统筹协调凝聚服务学界政界、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创新聚才用才机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力量较强,但分布相对零散。放眼全省,除了省社科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也拥有相当一批对运河文化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放眼全国,各省市和国家研究机构都有一批大家名家。我们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建构“小核心、大外围,小机构、大网络”的研究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研究院要明确自身的平台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打破研究壁垒,集结工作合力。对外坚持“开放办院”原则,积极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问计问需,广泛联系省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寻求战略合作;对内有效发挥研究院的自组织机能,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院务委员会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研究中心要各展所长、齐心协力、联动互补。要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用好评价激励这根“指挥棒”,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调动智库资源,盘活存量,激发增量,引领发展。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智库成果认定、智库研究与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挂钩等问题,前期我省的重点智库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要善于借鉴,不拘一格,打开思路,探索既适应新形势下科学决策需要,又符合现代智库工作特点的激励评价机制,让好机制助推多出好成果,让好制度激发智库生产力、提升智库影响力。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智库研究成果的终端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否转化为政府决策和影响社会公众。为此,要用好省重点智库党委政府供需对接的“直通车”,及时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献计献策。也要积极开展与相关媒体的合作,借力媒体传播优势,发挥智库在启智育民、引导舆论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还要推进图书资料、数字资料中心、云平台等建设,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峰论坛”,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为大运河文脉的弘扬传承作出应有贡献。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今天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已正式扬帆起航。我们要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我们的智慧之笔书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篇章,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点高端专业智库! 4Uat6TuVECSHxfxE0v8EK48QxyzYWq2hQGicSSv8Ws5nNPdAZ4WxuAcA2JNAZi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