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867)

娄勤俭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讲到了大运河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号召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亲临大运河畔植树“增绿”。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率先垂范,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把握、坚决贯彻落实,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看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造性、高质量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前一段时间,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了调研,走了一些地方,了解了一些情况。总的感到,大运河江苏段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保护传承工作抓得比较早、比较实。特别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省有关部门、省市之间密切配合,工作机制逐步健全,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扬州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淮安大运河水工科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各地相继展开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不断提升。可以说,上下同心、做靓运河的共识已经形成,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这里,我就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确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走在前列是我们推动各项工作的自觉追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有这样一个奋斗目标。要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让人们一提起运河想到的是江苏,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江苏,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运河形象全国向往着江苏。

提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实力、有条件。从文化底蕴看,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其中江苏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占46%;遗产点22个,占40%;列入遗产的有325公里,占三分之一。江苏段不仅文化遗存最多,而且品位是最高的,如苏州宝带桥采用的柔性墩工艺,达到了中国古桥建造的最高水平;运河淮安段的水工遗迹,代表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大运河开通以来,江苏优美的风光和繁荣的都市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等诗句,至今广为传诵。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提供了强力支撑。从物质条件看,大运河流经我省大部分区域,运河沿线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唐朝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宋朝以后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大运河沿线地区历来经济发达、贡献巨大。回顾中华民族历史,大运河因对漕运的需求而产生,并随着历史的盛世辉煌而辉煌,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今天面临盛世,就更应该想到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现在,沿线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的85%,经济总量占91%,拥有17座全国文明城市、9座国家创新型城市、2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5座国家园林城市。可以说,大运河沿线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创新前沿,我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没有理由不走在全国前列。从工作基础看,我省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参与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从当初的大运河联合申遗,到主动围绕大运河做一些旅游项目,再到前一阶段的规划编制、项目谋划推进,各方面工作已经有了好的开端。谋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筹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搭建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平台,组织重点媒体讲述大运河故事,策划运河文化出版工程等,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淮安打造“运河之都”,扬州做靓“运河原点”,无锡建设“江南水弄堂”等,迈出了可喜步伐,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已经先行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二、把握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内涵要求

江苏段建设走在前列,至少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文化遗存保护要走在前列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是做文化的文章,要展现文化遗存,弘扬优秀传统,延续历史文脉,让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保护好既有的文化遗存,这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要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统筹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既要保护好文物遗存、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等物质文化,也要保护好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确保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例外地得到保护,坚决杜绝建设性破坏。特别是对那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和不断损毁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决不能割断历史文化脉络。要做好大运河文物的考古、研究和认定工作,对新发现的遗址遗迹,加快价值评估,实现应保尽保。

二是文化价值弘扬要走在前列 。江苏是运河文化资源的“富矿”,要以历史文化传承为落脚点,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多维度宣传展示,加大文化设施向群众开放力度,使运河文化进入百姓家、融入寻常生活,更好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过去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水平还不是很高,往往是建个博物馆、修个遗址公园,深度挖掘和展示文化价值做得不够。做好这项工作,要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反复地琢磨。比如,我在扬州调研时了解到,扬州有个御码头,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都从那里登陆,扬州打算把它保护起来、传承好,并规划搞一些明清风格的建筑。但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乾隆皇帝下江南,不是因为来了以后才带动江南发展,而是因为江南本身很好,他才会来。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历史遗存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样的,实际上这个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我的想法,如果要搞,应该拉开历史维度,反映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基础和适应自然的动态性,让它“活”起来,也就是应该反映演进的过程,体现历史纵深感。再比如,高邮有运河的重要码头,又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驿站,把运河文化和驿站文化融合起来打造,就会成为更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要走在前列 。大运河是古代建设者利用自然江河湖泊水系、地下水资源和地形地貌,辅以人工开凿形成的自然系统人工化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运河不是人定胜天的产物,而是人类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不断进行更新改造的动态性工程,是人类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在恢复大运河生态时,要科学采用工程型设施,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利时都是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的。比如都江堰,就是利用分水的方式,成为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我们历史上走了很多的弯路,需要土地的时候,就把湖泊湿地消灭掉,湖泊湿地一消灭,水来了就没有调蓄的地方,就会产生洪灾;为了防汛,又修建水利工程,让水一来就尽快排泄走。这种做法就是没有顺势,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在心里一定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否则账肯定是要还的。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按自然规律办事,把大运河打造成体现江苏生态文化的长廊。运河之美,首先是水美。要严格管控污染排放,加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力度,以生态保护修复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从根子上保证水体质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江苏独特的水生态文化,是运河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比如,扬州的“七河八岛”是古人利用自然水系建设的水利工程,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和卓越的治水智慧。大运河江苏段串联着五大湖区、三大河道,类似的水生态文化不少,要着力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

四是沿线环境建设要走在前列 。展示大运河之美,就必须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要适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优化大运河两岸风貌。大运河流经不少城镇,城市风光要与运河风光相协调、相辉映。现在河流较多,修桥成为必然,但是修桥的出发点要从原来单纯解决通行问题,转变到要与运河文化、历史相吻合,也要成为一道风景。世界遗产组织对我们的建议有建设优先视廊区域这一条,这点扬州瘦西湖景区搞得不错,里面看不到现代建筑,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典范。无锡市在运河畔恢复古城风貌,思路也是对的。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游览运河不可能一直走水路,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畅通连接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的道路,特别要完善通往重要遗产点、观光点的快速通道。优化运河沿线环境,要从重要河段做起,加强整体设计,积极加以推进,实现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的有机统一。

三、落实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保障措施

具体要做到“四个注重”:

一要注重系统推进 。领导层面,省领导小组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好地方和省级机关部门两个积极性。规划层面,纵向上要对标国家规划,找准战略切入点;横向上要与土地、城镇、“1+3”重点功能区等规划相衔接,增强可行性和操作性。要系统考虑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衔接,这方面的问题要专门研究。比如“一带一路”建设,总书记对江苏的要求是作为交汇点,要扩大向东开放、引领向西开放,这当中,大运河串联多个区域、流域和国家战略,最能体现交汇点概念、特色。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建设层面,要统筹区域共同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特色塑造,既充分体现省里的设计意图,又彰显各地的独特个性。对大运河流经的镇村,要展现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对有传承价值的古村古镇,要保护好,新的建设要考虑历史文化传承问题,要有代表地区特色的文化标识,不能千篇一律。操作层面,资金的安排、工程的调度、质量的把控等,都要统筹考虑好、有序衔接好。

二要注重规划引领 。树立世界眼光,坚持高点定位,体现文化价值,完善建设规划。要比照世界先进水平,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大师,来开展规划设计,要统筹反映历史与现实,既传承好历史,也展现当代的生活、当代的认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要从“点、线、面、体”入手,科学进行规划。重要节点要打造成文化精品,成为一个个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闪光点;串起一颗颗“珍珠”的运河这条线,要打造成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的生态廊带;这条线向周边特色城镇、村庄、景观等拓展形成的面,要设计成一个个特色区块;一些重要的特色区块,要综合考虑地上和地下、水上和空中、文化和产业,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加以展示。规划做好了,还要舍得在设计上花本钱、用心思,力争使每一个作品都有鲜明区域特色、有丰富文化内涵,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百姓的评说。

三要注重体制创新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双重作用。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出台财政、土地等扶持政策,列出一批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生态保护项目,搭建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对外推介,吸纳社会力量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省里决定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赋予文投集团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职能,如何运作好,大家可以建言献策。要创新文物利用体制,在保护好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观赏、旅游和文化价值,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

四要注重舆论引导 。组织力量对大运河文化进行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深化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及时报道工作开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效,生动反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聚焦高质量,拿出新作为,确保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传承中华文脉、复兴中华文化贡献江苏智慧和力量! ntDp/qmjuNPQIJiPR2ede/mVyBmzC/RuXDVWTvy3LQ6UqCgHcjxK5jNWHKqzWZ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