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贯通南北,全长近3200公里,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联通古今,传承演进2500多年,至今奔流不息;大运河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诗意的人居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手工技艺、众多的名人故事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创新,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打造中华文明亮丽名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重要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推动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共同承担起这项重大历史责任,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随着各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加强大运河文化研究,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学术使命。

江苏大运河文化资源丰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拥有深厚的基础。自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大运河在2500多年历史演变中,形塑江苏的生态地貌和城镇格局,孕育江苏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品格。长约700公里大运河江苏段上,就有7个遗产区、6段河道、22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2017年提出要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目标。2018年成立以省委书记娄勤俭为组长,省长吴政隆为第一副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副省长王江为副组长,大运河相关地市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娄勤俭书记对大运河江苏段提出“文化遗存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保护修复、沿线环境建设要走在前列”的要求,强调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为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整合全省研究力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并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2018年4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同志指出,要定位高远,瞄准一流,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建设高水平大运河文化智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工作者参会研讨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写好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在与会者中形成广泛共识。鉴于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决定编辑出版《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刊,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学科、多角度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打造一个专业化、理论性与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学术理论和决策咨询支撑。

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从地理空间上看,大运河沟通区域,便利交通,促进人文、经济交流融合,与区域内的名山大川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从历史发展上看,大运河之兴建,催生沿运地区的繁荣与进步,随时代变迁积淀传承、创新发展人类文明。中国大运河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在大范围时空跨度中流动不居、生生不息地滋养运河两岸、沟通南北大地。大运河由点延展到面,逐步形成“文化带”,由器物到精神,日积月累铸就大运河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价值。因此,研究大运河文化既应关注不同区域的运河文化特质,也应着力挖掘、提炼运河文化的总体精神内涵;既应明辨历史之识,也要聚焦发展主题,回应时代之问,阐发未来之思。

研究大运河文化可以采用多维度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大运河文化因人改造自然而形成,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广义上包含运河地理、生态、工程、器物、技术以及与之密切相联的历史、制度、人物、风俗、知识、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如果在空间形态上把中国大运河看作“水—岸—城”三位一体的文化,就需要借助多维度的学科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大运河“水”之灵魂,“岸”之脉络,“城”之发展。因此,大运河文化研究的领域是专业的、聚焦的,研究视角却不可能是单一的、狭隘的,既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入,专门研究大运河文化的某一方面特征,也不妨交叉应用若干学科知识,对大运河文化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大运河文化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严实的态度。视野决定高度与未来,态度决定得失与成败。大运河文化研究需要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升华运河文化演变发展规律,拓展宏观理论视野,同时只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运河文化理论研究才能顶天立地、根深叶茂;大运河文化研究要在历史视野中深耕厚植,在更深层次的历史维度中挖掘、整理和研究运河文献资料,同时只有贯通历史与现实、未来,才能明辨运河发展脉络和文化本质,在时代发展中研究、传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要注重建立国际视野,全球共有3000多个运河城市分布于51个国家和地区,运河文化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只有把中国大运河文化放在国际视野中比较分析,交流借鉴,才能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定位和路径,充分彰显中国大运河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刊的栏目建设和用稿特色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与理念,我们将立足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践,面向中国大运河文化历史传承、时代创新和未来发展,积极鼓励开展多维度、广视野、新视角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从中不断撷取理论深厚、论证严密、调研扎实的创新性成果,并积极促进优秀成果的交流推广和转化应用,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弘扬、创新和发展大运河精神,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夏锦文
2019年1月 XAB7ZH5QgL7BoNhwIJ8OYoz34l9EPJhm6bS7r1q+E2bi4hHAi2ZGw2D1/FhaSu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