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松翠半山

这是我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采访。采访一个月后发生的事件,令我震惊并痛惜,它将在我一生中都难以忘记。

沈强是半山村党支部书记,前一阵子听说要被提拔为副镇长,后来又传出来说弄不成了。问为什么?回答说在年龄上出现了问题,超过提拔年龄界限两个月零几天。于是,这个对于他来说重要的机遇他没有抓住,擦肩而过。这两个月零几天,是一道无法翻越的山,是跳不过去的河。提起这事,沈强一笑,看起来他并不十分在意。而我却为他报亏,不就超龄两个月吗?对于一个人才,干吗要规定的那么死?

沈强除了身体健壮之外,还有另一个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在全军硬骨头六连当过兵,任8班班长,入了党,和全连战士一起,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军最高首长的多次接见,至今还保留着合影照。总政歌舞团的大牌演员们,都到过他们的连队慰问演出,也留下了合影照。提起部队的生活,沈强说,我们8班,在全连里是最棒的,军事素质过硬。这让我十分羡慕。我当年想到部队去当兵,可是个子矮,带兵的不要。我想就是要了,地方上也会以种种理由,比如家庭历史原因,不让我入伍的。保卫祖国?没你的份。

见到沈强,确实感觉到一股力量扑面而来。怪不得一路上柏长河说,沈强是一位很能干的村书记。上面交待给他的什么事,人家都能不声不响给干成干好。看起来他的话说得不虚。

沈强是1988年从古邳中学毕业的,1989年入的伍,在“硬骨头六连”尖子班8班当班长,当了3年半。本来是该当3年的,因为这一年调整新兵入伍时间,又让他多当了半年。毫无疑问,在一支与南京路上好八连齐名的连队当兵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塑造了他一身英气逼人的军人气质,和无限忠于党和人民的品质。

部队首长还希望沈强能留下来,说以他的表现和能力,提干是大有希望的。而沈强对于一个“官”字,似乎并不贪恋。他选择了退伍回乡,报效父老乡亲。而他的老乡——表现几乎与他齐肩的九班班长选择留在部队,后来,老乡提干了,人家早已经是正营级了。

沈强退伍回乡,成为了一个热门人物,因为他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俱佳,许多部门都希望接收他。他选择了到县水利局水上派出所。半年之后,他跳槽到了古邳抽水站。干了一年,他干脆回家创业搞运输,买船买车干个体。再后来,他进旧城湖开发公司,做副经理兼总账会计。1998年,他成了镇规划办副主任,一年后兼任城管队队长。后来,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要求他回村里干。他们说,半山村现在太需要他了。但镇里却又不放他回去。2010年村里换届选举,无论沈强本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被选进了村领导班子,任村里总账会计。2012年,因原村支书身体不好,他就被镇党委直接宣布为村支书了。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他是党员,党员是有组织的,个人服从组织,这是党的纪律,他在部队时就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那个时候的半山村,用村民的话来形容,是又穷又乱,村支书,没有人干,谁也不敢接。

沈强在不断地折腾自己,挑战自己,考验自己,实践自己。

上任村书记,他考虑干的第一件事,是建村部。村部就是村子的家,一个村子,不能没有家。村部是村里老百姓过日子的保障,是遮风挡雨奔向好日子的指挥部。必须建个像样的村部。如果再不建个村部,连那点可以建村部的地方,也快被村民挤占完了。

新标准,新形象。半山村的村部建立起来了,迎面是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有了村部,他想到该怎么为村集体赚钱。

关于这一点,他有特别的认识。他说早几年他不愿意干村干部甚至村书记,是因为家庭经济基础没打好。作为一个村支书,自己家里过得很贫困,还当什么书记?群众能服气吗?作为一个村子,集体没有收入,起步都得向群众腰包要钱花,还是个村书记吗?村书记,自家的日子不能过穷,村里的日子更不能过穷。

半山村是省扶贫村,他找省扶贫工作队队长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他向镇里和县扶贫办汇报了自己的计划,也同样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在省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扶持下,很快,投资100万元的四栋标准化养猪大棚建起来了,并且他们村与广东温氏集团签订了养猪合同。此项业务可增加村集体年收入14万元。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过日子得有长远谋划,沈强深知这其中的道理。

接着,他们又利用争取来的扶贫资金80万元,建起了半山村生活服务中心,转租了农资超市、吉庆服务中心,为全村及周边群众带来了便捷,增加了村民就业岗位,还每年为集体增加4万元的收入。

沈强的能干,沈强的责任心,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欣赏。有了富民工程,就会想到他。镇里的景区连接线,其中4公里多要从他们村中通过。土方工程就交给了沈强,沈强把它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大项目,集中人力、物力,按照要求严格施工。工程做下来,沈强高兴地说,可为村里增加20万左右的收入。

村集体有了钱,沈强想到了要为群众多办些实事。

他组织民间艺人杨新明,在村里成立了“怀中抱子扇”培训班,成功培训了100余人次,他希望抱子扇可以在网上销售,可以在线下预定。

修复一座旧电站,新建一座新电站。

投资120万元,建村水泵房一座,让全村吃上自来水。

投资13.8万元,建成省级规范化村医疗卫生室,大大改善了半山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难题。

投资4万元,建成了600平方米的舞动乡村广场。

全村安装了10个高清探头,改善了治安环境。

然而,沈强心里还是感觉有点堵。什么堵的?路!村子里还有3个小组没有铺上水泥路,一遇雨天,寸步难行。他要把这些小组的路铺好,他要把心口窝的堵去掉,他要把老百姓的出门难改变过来。铺路,钱从哪来?有人说,一事一议,向群众筹集。

沈强立即否定说:“不能向群众筹集。”

“那怎么办呢?”

沈强说:“号召捐款,我带头。”

“能行吗?”

“我看行。”

会后,沈强捧出了3000元钱,对大队会计刘为举说,这是我以一名普通村民身份捐的修路钱。

号召发出去了,一连三天,根本没动静。眼看号召捐款修路要化成泡影。

“怎么办?上门口要去吧。”

“坚决不行,我不信没有人捐款,是不是看我们还没有真正行动?”

村里开始丈量,测算,清除障碍物。很快,有人来捐款了,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而且全都是自动送到村部来的。村部设有一个专门小组,负责修路一切事务。村路经过的人家,没有一户不捐款的……

沈强笑了,说:“我不相信半山村父老乡亲不会捐款。”

这些钱原封不动,上交给了负责施工的单位,有了这十几万元的捐款,就可以争取到上级的配套资金支持。4公里的村组路铺成了,群众早上出门,晚上归来,鞋子上再也不沾泥了。

沈强提议,为村里:

上二本的大学生,奖励500元。

上一本的大学生,奖励1000元。

重大疾病的,救助1000元。

志愿入伍的,支持500元。

全村保洁费由集体出,村民免缴。

秸秆还田的费用,集体负担。

下一步还将建村养老服务中心,建村民洗浴中心,建村民集中居住小区,发展特色生态采摘一日游……

从2013年开始,沈强连续获得了这些荣誉:

徐州市五星村党支部书记

睢宁县优秀共产党员

徐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

徐州市优秀党支部书记

水泥路一直在群众的住宅前蜿蜒着,像是一条想探寻农家秘密的蟒蛇。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沈强停下来了。出来迎我们的是80岁的小学退休教师纪风春老先生。闲谈中,有人说他退休早了,如果晚退休几年,退休金会拿得更多。他笑着回了一句:“多活两年就够了。”话题就牵到门前这条路上,他说他带头捐了钱的,后来,家家捐款修路。不捐都不好意思,路是大家都要走的。又说当初选沈强当村支部书记前,他不答应接。几派人不团结啊,村子里乱。

沈强这个时候说:“宣布时,我没一点准备,叫我讲话,我没讲,不知讲什么,老岳父也劝我不要干。”

纪老先生说:“他老岳父说,他不能干,部队出来的,脾气不好。我就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出来为人民服务,给村里人干点事,你能干!”

沈强说:“后来干了,正干的稀土厂也不要了。用心为村里干事没有干不好的,无非是多绕几个圈子。”

我想起了人说沈强的岳父原来也是村书记,是个“干活不穿袜子”的村支书。可见其人的实干和纯朴,就笑,说:“你老岳父对你是了解的,不然,怎么会把女儿嫁给你啊。”

说到家乡的建设,老先生拿出两张纸,上面写着密密的字。他说:“我写了几句话,是这样说的:美丽睢宁山水秀,中华文化底蕴厚,深化改革促发展,睢宁精神靠奋斗。”

他又拿出另一张纸,说:“我想写一副对联,贴在村部大门上:辉煌风雨路伟绩兴华夏,喜迎十九大泼墨颂中华。”

老教师爱书法,他的大门上,院子里,屋里屋外,贴的全是他写的书法作品,红通通的一大片,鲜艳地亮着……古邳的民间,怎么有那么多的人爱好书画!

沈强继续带着我们前行,说是带我去看“怀中抱子扇”的传承人杨新明。这个好。在我的印象中,被世人广为称赞的“怀中抱子扇”这种独门绝技,早已从民间消失了。现在还有,足以令人兴奋不已。

杨新明今年73岁了,他的老伴刘翠玲也68岁了。抱子扇是由他老伴编的,而扇把柄的包缠装饰挑字,则是由他负责。我们到的时候,杨新明的堂屋里,摆放着十多把精美的抱子扇。柏长河拿过来看看扇柄上的字,说:“你这是为姚集镇打的?”他回答说:“是的,是人家来定制的。”问多少钱一把,回答说:“100元。”我听了暗吃一惊。就在刚才,柏长河还在和沈强讨论抱子扇的价格。沈强说就是他去买,也得60元一把。柏长河说,有的人嫌贵了,只出30元一把。沈强说这个价买不到。现在,杨新明这里定制的都是100元。

我低着头看扇子,发现杨新明弯着腰,头朝上在看我。奇怪了,他这是要干什么?我把目光对向他。他忽然说:“我认识你。”我更是纳闷了:“你认识我?”

“认识你,那次你来采访,和我家属坐在前屋里说话,想起来吗?有十多年了。”

他这么一提醒,我还真的想起来了。那次,是来看他的布画工艺品的。我说:“至少有20年了吧?”又补上一句:“那时,你没有做抱子扇啊?”

“扇子是后来做的。”

他说,有一年,有一位80来岁的老太太,路过他家门前,要讨口水喝歇歇。杨新明自然是热情接待了她。这位老太太后来又来过几次,熟悉了,还在他家里吃过饭。闲谈中,知道老太太是姚集人,会编抱子扇,这令杨新明夫妇俩很高兴。花5元钱一把,买了老太太6把抱子扇。老太太说不要钱,杨新明说不要钱我就不买了。买回来就对着扇子研究,原来他的老伴在娘家时,跟祖母学过打扇子,后来又忘记了。现在对着这几把扇子,慢慢地回忆起来,竟然也打出了同样的扇子。

杨新明说他老伴一天可以打两把扇子,但前期要去找蒲、割蒲、晒蒲、剪蒲、划蒲、编蒲,直到一把扇子成形了,他还要完成余下的工序,做堵头、做扇把、做挑字。一把扇柄,过去用黑马尾白马尾缠的,缠出字形花纹,与扇面上的蝴蝶等花纹相得益彰。现在马尾没有了,改用丝线缠。杨新明可以根据需要,在精巧的扇柄上,缠出各种字样,他说这是他的挑字法。问他是个怎样的挑法,他不告诉我,并且说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我也就不再去追问他。这是人家的知识产权啊。

关于怀中抱子扇,《睢宁县乡村地名文化人物志》中是这样介绍的:

编蒲扇曾经是历代古邳人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也是古邳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

古下邳历来就是一块湿地,沂水、武水、泗水流淌千里,到这里交汇。这里到处都是长满蒲芦的湖荡和沼泽。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下邳人,充分利用丰富的蒲芦资源,大力发展蒲芦编织手工业,不断提高工艺,不断创造新产品,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一百多种蒲芦纺织工艺品中,以蒲扇最具代表性。有民谣为证:“古邳姑娘不会针和线,专会编包打蒲扇。”蒲扇是选用生长在水边的旱地里的叶片窄细的、有硬度、有韧性的香蒲编造的(生长在水中叶片宽大且软的香蒲是用于编包的)。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古邳人民编织蒲扇和使用蒲扇的历史悠久。《睢宁县志》《邳州志》《古邳镇志》都有古邳人编织蒲扇的记载。1948年睢宁县出土的《牛耕图》汉画像石(106厘米×184厘米,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画面中人物,就有一个人手执桃形蒲扇。由此可见,古邳人编织蒲扇的历史源远流长。济公活佛手中的破扇,相传就是用古邳产的粗香蒲编成的。

怀中抱子扇是古邳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全国独一无二。只有古邳才能享受其传统文化产权。几百年前古邳的蒲扇名扬四海。1915年,古邳人李凤翔之妻董氏编织的怀中抱子桃形蒲扇,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1975年以后,古邳文化站长刘全义多次将此扇作为工艺品推出参展,均获大奖。原台湾《联合报》社长张作锦先生,祖籍古邳,定居美国,2001年回古邳探亲,接到古邳赠送的两把怀中抱子扇,爱不释手。他激动地说:“我一直想得到这把扇子”,并随口唱出他在古邳童年时常唱的歌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朋友来借,不中不中”;“扇子本姓蒲,住在水草湖,热天打蚊子,寒天生火炉”。

古邳会编蒲扇的人已经不多,会编精品扇的更少,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工艺不失传,古邳镇党委、政府指定专人负责,安排专项资金,聘请技术能手,确定项目传承,挑选青年学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保证精品蒲扇工艺世代传承。

这一段关于古邳蒲扇的文字介绍,我读完之后,总感觉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就在古下邳这片丰泽之地上,生长出了蒲芦,而智慧的下邳人,了解了不同蒲芦的不同特点与作用,他们就利用这天赐的资源,创造出了怀中抱子扇。别的地方为什么就不会呢?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的地方人会的,下邳人也不会。就像半山前的一个村庄,沈强带我去看时,村人说,过去有四五十户养鱼鹰,以捕鱼为生。可现在,只有四五户人家还在养鱼鹰。养鱼鹰也不是专门为了捕鱼,是为了孵化小鱼鹰,把它们卖给有需要的南方人。养鱼鹰的人说,现在河水污染,鱼也不好逮了。以后,这个村子里不会有人再养鱼鹰了,太辛苦,也挣不到大钱,还不如外出打工。

乡村生长出来许多新的东西,也消失了许多老的东西。

半山村卫生室进去一看,真的很不错,整洁、安静,村医生正在给群众挂水,我问红霉素软管多少钱一支,医生告诉我说一元。我心说,这么便宜?我在县城的药店里买过,大约得好几元吧,索性又买了几种家庭常备的药,也不贵。回到村部,见有一位60多岁的人在等我。介绍之后,知道他叫朱元启,当了20多年村干部,从未任过主职,最高职务是村副书记。我说:“你们村部好啊。”他说:“过去村部只有十余间草房,破烂不堪,几条凳子也是断了腿的,用手一抹,到处都是灰。”接着他又说:“上面不扶贫,村里不争取,村里什么也没有。村里一下雨,全是薄泥路,离开靴子不能走,十来天水也下不去。”然后说到老书记如何如何,新书记如何如何,总之,他说出了对沈强的喜欢和拥护。

他说现在的村风也变了。过去不三不四的人也有吃低保的,群众不满意。现在不行了,不讲关系,不讲情面,只讲政策,该吃到的一定吃到,不该吃的谁也不行。沈强安排有专门审查吃低保的小组,大约由七个人组成,由这七个人共同去摸底、排查、公开推荐,并且与村里签订信任合同,无论在什么时候,发现哪个组的村民吃低保有问题,都由这七个人负责,向群众说清楚,承担责任。因为所有吃低保户的群众,都是由这七个人推荐签了字的,他们不负责谁负责?所以,这几年,我们村只有一户吃上低保的。

“村里吃喝风,没有了。书记原来抽烟,一天一包不够,为了让群众放心,他一当书记就戒了。找他办事,上烟请酒,一概没门。现在镇里在我们村搞活动也多了,连县委贾书记也到过我们村搞调研,支持沈书记工作。过去根本没有人来。”朱元启说。

“过去发展党员,二三十年发展了二三个,而且其中两个都是女性。为什么?大家讲面子,说只要XXX当书记,我们就不入党,是为了让书记干得放心,没有人能去顶他的位置。现在,沈强书记说,党的大门敞开着,想入党的随时都可以写申请。他说,他不怕有能耐的人来代替他,如果有,是再好不过的事!”

离开朱元启,沈强带我上半山。山上松柏青翠,密不透风。沈强说,这山上过去都是盗墓人掘的洞,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敢来破坏了。我说,这是老百姓的一座宝山啊。风水无限好,风光也无限好。

他点点头,大概心里想着他设想的发展蓝图。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半山,将会更加葱郁喜人。

离开了沈强,我写下了上述文字,不断地回想起他的神志、他的语言,心里就十分舒畅。

这一天,申宁宁受乔英风委托,突然给我连续发了三四条微信,都是介绍沈强事迹的文字。这些事迹我原本都是知道的,故而心中感到有些奇怪。我还未来得及询问,她又发来那条使我震惊的消息:“沈强于6月20日凌晨两点,因公殉职了。”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我竟然无法相信。在乡下,他遇到了什么事,会突然因公殉职?这么一条鲜活蓬勃的生命,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再问她因啥?她回我,在巡查麦秸禁烧的路上遭遇车祸,农用三轮电动车,从后面撞倒了他,又从头上轧了过去……

这辆该死的农用三轮车,怎么会如此地丧心病狂?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申宁宁说希望我总结一份有关沈强的先进事迹,我当即答应,并在第二天,由新任镇文化站长陈飞带我赶到了半山。我没敢去沈强的家,担心会引起他的家人再一次的悲痛。我到了村部,不久前和沈强在一起的情景,又出现在面前。原物原景还在,沈强却永远回不来了。

坐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的普通党员和群众。时间仿佛沉痛地停滞住了,大家谁都不开口。但我还是想知道具体细节。

不知过了多久,还是老会计刘为举小心翼翼地打破了凝重的场面,大家才向我介绍沈强不幸遇难的前前后后。

村民魏强说:“全村老百姓现在还在为他祷告,乞求老天爷开恩不要收他,让沈强书记复活回来。”

朱元启说:“村里的老人说,怎么不让我们这些老人去顶替他死?去顶替他死,让他回来!我们愿意!”

群众知道沈强还没有火化,冷冻在殡仪馆里,就说:“他能不能冻醒回来啊?哪怕他坐在轮椅上,我们推着他,还选他当我们的村书记!”

在抢救沈强生命的过程中,全村差不多有二千口群众到医院里去看他们的书记,可看不到,不给看。大家都期待沈书记生命出现奇迹。没有来到医院里的村民,都在家里哭泣,为沈强祈祷。

村民陈令强在朋友圈里贴出了《哭沈强》:

苍天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交于夏风

大地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揽入怀中

疾呼上苍

让他回生

好带领咱半山干群再出征……

这首《哭沈强》立即在半山、古邳的朋友圈里迅速转发。村会计刘为举把手机递到我的面前,让我看。

不知谁在说:“全村人都在祷告,盼望沈强能醒过来啊!”

刘为举说:“就在今年午收时,沈强决定新买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一台东方红1204拖拉机,方便群众及时抢收抢种。村里钱不够,他自己先垫上了10万元。他还打算,明年再买两台联合收割机,当紧当忙时拉出来能顶上去。买机器的票据也没有给我。我催过他,他说不急,等麦收结束后再处理也不晚。”

朱元启说,沈书记还打算把村民广场再扩大,已经同两家村民谈好了,让他们为集体让出来地方。刘为举接着说,他没出事前,还与我商量,再为村里铺两条水泥路,一条马上就可以施工,另一条明年施工。他说,明年全村自来水费,要由村里出,不再让村民拿钱了。

镇党委书记乔英风在第一时间,向县委书记贾兴民报告了他关心的这位村书记,在骑摩托巡查麦秸禁烧的路上,遭遇了车祸,伤势危重!贾书记指示:“不惜代价,全力抢救!”

省、市的医疗专家赶到了沈强入住的医院。

然而,就是神仙来了,也无回天之力,沈强在与伤情顽强抗争了两天后,还是悄无声息地走了。他没留下一句话,对他的半山村,对他的父老乡亲和家人。

县委组织部长张晨在得知沈强因公殉职后,立即指示镇党委书记乔英风,迅速整理好沈强书记的生前先进事迹,号召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我按照乔英风的安排,连夜写了一篇通讯《半山赤子》。我除了将此文发给古邳镇党委领导、各路媒体之外,同时又发给了县文化馆周维刚馆长,他立即向局领导孙景先生作了汇报。孙局指示他,迅速上半山村,补拍沈强书记生前留下的纪念物,连同文字,发在《睢宁文化》微信平台上。这天下午,周维刚租车,又聘请了一位专业摄影师,连同我一起,赶往半山……

然而这一切,沈强不知道了! k2btqbEdE4xfKZEX2ILnDufvZN9NkLpiW240pjMw0nj9qJORiinqSTEB9o8qWo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