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组关键词与一种新境界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我们刊发了作者专业背景各异、撰述旨趣不同然而又都呈现出新的研究境界的三篇文章。三篇文章的作者王志高出身北京大学考古而兼治六朝历史,张学锋出身京都大学历史而兼治六朝考古,陈刚则以现代地理学、GIS设计的积累与技术涉足中国古代城市历史地理。这种专业背景的各异,导致了文章撰述旨趣的明显不同。以关键词言,王文为“六朝”“陵区”“陵园”“陵寝”,意在以无言然而有力的考古资料,补证有言然而疏略的文献资料之不足,进而描述六朝帝王陵寝之陵区布局、陵园构成,并引论相关之风水因素、血缘关系、聚葬观念、尊卑秩序乃至等级制度,由此,王文实是用考古“原料”烹调出的史学“大餐”;张文关键词为“东晋”“谢珫”“谢氏墓志”“贵族政治”,表面上看,文章颇用力于新近发表的四方谢氏墓志文字与内容的校释,其实文章深意在于阐发“谢珫墓志不仅是南朝以降逐渐沦为斜阳旧族的谢氏的挽歌,更是东晋流寓政府的一首挽歌”,这是“文眼”所在,而这个“文眼”——贵族政治,是以考古出土的有言墓志做成的。再以王、张二文为参照,则关键词为“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超媒体”的陈文,迥异于传统的文史考古以致历史地理论文而别具风格与规模,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由陈文的“刍议”,我们不能不认同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中应用的广泛可能与喜人前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恢复和再现六朝建康的历史自然地理面貌,对于六朝建康城市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的研究,对于六朝建康城市考古,又是起码的前提与必要的基础,道理明摆着:地理不明,谈何其他?同时我还强烈地感受到:学术发展到今日,仅谈文史结合、文史地结合、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互通,已经不够了,学术的进步呼唤着“大成学人”!

“大成学人”者,斯言易,斯行难!为今后计,“专家”既不能“兼通众艺”,则应有意识地集思广益,了解进而汲取其他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优秀成果,如此可望大有成就;又甚或干脆分工合作,即以六朝研究言,就应当让文、史、哲、地、文物、考古以致新技术学科等各个专业的学者,共同从事,彼此激扬,而一旦达致这种理想状态,则我在上期“主持人语”中所说的“建立起对六朝历史更深透、更清晰的立体认识”,当能真正地成为现实!

当然,揆之六朝研究的现状,我以为当务之急还是历史学与文物考古的互通与结合。以历史学(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为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尤其是隋唐以前历史的研究,不结合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难有重大的突破;另方面,从金石学、古器物学过渡到今日先进的考古学,也同样离不开历史学理论、方法与内容的进步。正是在互通与结合中,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进入了合则兼美的境界。反之,则是离则俱伤,如在我的周围,或有治六朝史者不知用六朝墓志补正传世文献之缺误,又或有从事文物考古的学者,不明文献资料,脱离历史背景,臆解出土六朝文物反映的思想观念、文化象征,臆断一些遗址的年代与性质。然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期所刊发的王、张二文,又可谓极具警励效果、模范作用与启发意义。

六朝帝王寝陵述论……………………………………………………………王志高

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张学锋

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刍议………………陈刚 mekUWUF+XMYq+N/Ak3muRwvSpKGZTjw8XcLgW8fpEWach7CYGLaxfKOFDbrQ69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