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度的理解与研究:“文本制度”与“实际制度”

上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的论文,多与制度或者政策有关;本期的四篇文章,则是直接围绕制度的讨论。

除了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外,笔者对于制度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制度的研究,心存畏惧。这样的畏惧产生于早年翻阅多部制度方面的“通史”,发见其中有的“通史”,奠基立典的秦汉制度的讨论之后,便是蔚为大观的隋唐制度的叙述;至于魏晋南北朝制度,或者秦汉之后稍带一点,或者隋唐之前追溯一下。迷惑于这样的“通史”而不“通”,笔者颇事搜寻,找了些专门著作与专题论文研读,于是一则释然:这时代的制度,本身既多复杂、特殊、流变,而史料的零散疏略、缺乏系统,又是治史者无可奈何的头疼问题;二则就畏惧了:轻易不做这方面的文章。然而,诚如上期“主持人语”所云,典章制度是历史中“类似骨骼的成分”,“欲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实际面貌,自当加强制度史的探讨”,所以笔者还是喜读制度方面的论著,希望有助于个人的读史、知史乃至治史。近些年来,笔者这样的“希望”愈加强烈了,比如不知从哪得来的看法,认为“文化”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以外,“制度”也是“文化”,而且制度文化的重要性,不下于精神文化;细细想来,这样的看法在理。即以笔者相对熟悉的地方行政制度来说,地方行政制度规范或者指导了行政区域的划分,行政区域的划分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设置,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机构共同决定了国家政权的纵向结构体系。这也就是《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开篇都要写上“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几句套话的缘故吧。其实,如果认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国之常事,应该就在“设官分职”、管理百姓一类制度的建立及其运作上了。

制度的理解与研究,尤为关键的一点是,文本中的制度规定(姑称“文本制度”)与实际中的制度运作(姑称“实际制度”),恐怕得综合考虑。葛剑雄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献,于舆服、礼仪等等制度,记载得非常细致;于户口、赋税等等制度,记载得相当简略,甚或语焉不详、前后矛盾。而是详是略,大要以是否有关国计民生为转移。无关国计民生者,详到繁琐;有关国计民生者,略到模糊。而其所以略者,“文本制度”与“实际制度”往往差别甚巨。然则这样的状况,要求研究者于直接系统的如正史“志”的记载外,必须广搜博采正史纪传以及其他各类文献的零散、间接的消息,于着力复原制度本身外,更需关注制度的执行情况、运转过程。

编稿过程中促发的感想多多,不及一一,以后或有机会再来唠叨。就本期专栏的文章说,史卫、邓玮光两文都属讨论“有关国计民生”的财政制度者。史文跨度很大,而其“变迁”与“渊源”两大关键词,又是制度史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制度因应着社会,社会在变迁,当然制度也得主动或者被动地跟着变;制度又有惯性,前后时代的制度,由继承、创新、沿革、孑遗、影响等等考虑,总难截然分开。邓文虽是聚焦一点,但其解读新资料的能力,以及心思之细密、视野之广阔,使之当得起优秀读史札记的称誉。夏志刚文写法略显平淡,但其收罗整理、分类排比史料之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通过这样的劳作,毕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南朝刘宋免官制度的“文本”面貌与“实际”面貌。至于姚乐的《汉唐间县以下基层组织形态研究概述——以乡里亭村等问题为中心》,既以见县以下基层组织研究的难度与重要不下于县以上之政区,其“笔者的一点想法”,即不能忽视“中国各地的地域性差异”,也的确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六朝财政制度变迁与隋唐财政制度渊源略论…………………………………史卫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钱布准入米问题——以嘉禾五年大钱流行问题为线索……………………………………………………………………………邓玮光

南朝刘宋免官制度初探………………………………………………………夏志刚

汉唐间县以下基层组织形态研究概述——以乡里亭村等问题为中心……姚乐 E+7l6NL6Rtvm1Z45FzZCPou4sHbAgSMBXP9oGhJlAG06bUl9cAiihmInbde9X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