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
我的父亲赵伦彝

父亲从未和我细说自己经历。无论是本性还是个人成长过程,我受父亲很多影响,有义务为他撰写传记,而且现在拥有撰写传记所需要的文本材料。父亲在1966—1972年反复交代自己历史,这些交代材料后来退还本人,共23份。这些材料流传给我,使我得以比父亲在世时更加近距离地阅读父亲的人生,了解到很多从不知道的人和事的细节。根据父亲亲笔材料和著作目录,撰写如下传记。

父亲亲笔写的家世材料

一、家世

家父赵伦彝(1916.4.29—1994.11.19),又名赵伦一,生于江苏如皋东乡(现如东县)的一个书香家庭。曾祖父赵梅荪(字四聪)先生是前清秀才,受新学影响,在本乡顾家桥办了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后来改为公立完小。祖父赵性之(字明诚),南通师范毕业后在该校任教员和校长。据《南通日报》2016年3月28日刊登《赵四聪办学顾家桥》一文记载,赵梅荪和赵明诚先生主持顾家桥小学共有二十多年,远近子弟,乃至南通市都有家长送子女来入学,为本乡和远近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顾家桥小学创办人首任校长赵梅荪先生(1870—1935)

顾家桥小学第二任校长赵性之先生(1894—1962)

顾家桥小学遗址

18岁入学照

22岁毕业照

家父于1928年在顾家桥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第七中学(南通中学)。1934年高中毕业,第七中学在省会考中名列第一,家父在全省高中毕业生中名列第八,连续收到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录取通知书。考虑能就近入学,他选择了南京的中央大学地质系,1934年秋入学,次年转入农学院农艺系。

二、农学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家父1938年7月从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千里迢迢到云南边陲开远任农校技师。开远古称阿迷州,是烟瘴之地,外地人都裹足不前。家父去开远有个目的:抗战后方棉产极少,而开远系云南木棉产区中心,唐代诗人皇甫松诗曰:“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木棉花尽荔支垂,千花万花待郎归。”李商隐也有“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的诗句。家父在开远教学之余,从事木棉习性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1940年8月6日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再论木棉》的论文,这是继大公报记者徐盈发表的《论云南木棉》后写的,引起社会重视,后经中国银行投资,云南木棉有了较大发展。

开远天堑

家父(后排右一)和开远同事

1940年1月,家父被调回中央大学农艺系,任助教兼读研究生,担任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实验课,代管棉花研究室工作,1944年获硕士学位,晋升为讲师。

1940年父母在重庆沙坪坝结婚照

1944年家父(右二)和重庆中央大学教研室同事合影

三、留学美国

抗战期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 美国为中国培养工业、交通、农林、卫生等方面技术人员,共七八百人,分批出国,农业方面招收108人。家父参加国民政府农林部和教育部联合选拔出国技术人员的考试,通过严格笔试和英语口试,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人员。1945年4月21日,第一批赴美的农业技术人员39人,从重庆乘飞机到印度汀江,转火车到加尔各答,6月初搭乘美国“戈登将军号”运输舰,经印度洋、苏伊士运河、红海、大西洋。航行一个多月,7月抵达美国东海岸纽福克(Norfork)。

康奈尔大学留影

家父在康奈尔大学注册为特别研究生,选修了作物育种、遗传学、统计学、细胞学等课程,读了20多学分,获得优异成绩,在先进的遗传和细胞实验室里的收获尤其丰硕。

考察留影

康奈尔大学规定读满36学分,通过一篇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这批留学生或者继续攻读学位,或者参加田野旅行(Field trip)项目。家父在国内已有硕士学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谢绝了育种系主任H. H. Love教授希望他留下读完硕士并继续读博士的好意,在1946年春暖花开季节到美国南方棉区参观考察,考察了北卡罗纳州、南卡罗纳州、坦尼塞州、密西西比州、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利亚州。沿途遍历美国大部棉区,访问科研机构、大学和种子公司。Burpee 公司设宴招待,想从这批留学生中招聘代理人。其时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父母妻女翘首盼望,家父归心似箭,6月底在旧金山乘船回国,航行两周后抵达上海。

三叔、四叔、爷爷、六姑、五姑到南京迎接

四、五易其位

家父回国后到南京,在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担任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棉作学等课程的教学。按照中央大学规定,教师任职七年后可休假或外出兼职一年。1947年,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来中央大学物色人员,盖因台湾光复后,日籍人员被解雇回国,亟需补充人员。家父从1947年秋季开始休学术假一年,携妻女赴台北。在台研所期间,从事经济作物研究,在《台湾农报》上发表两篇研究结果:一篇是《大荣行株距及肥效试验》(大荣即一种台湾绿肥),另一篇是《洋蔴试验研究成果综述》,并去台南、嘉义、凤山等台研所支行视察,了解日本在台的农业科研工作。

家父(右一)和同事1945年在南京中央大学

1947年在台湾

1948年秋,一年工作期满。家父唯恐两岸交通断绝,不能回故乡,暗地买好船票,携妻女与“大江大河”的人潮逆行,10月抵达宁波。好友丁振麟教授(后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浙江农科院长)推荐家父到金华的英士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家父在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的环境里安心职守,讲授作物栽培学、棉作学、遗传学等课程。

1948年在金华

1949年在杭州

1949年10月在南京中山陵

1949年5月,解放军南下大军进入金华,随即解散英士大学。恰遇时任浙江农科所副所长的留美同学过兴先,他引荐家父到位于杭州拱宸桥的浙农所工作。

与此同时,家父写信给老师金善宝先生,托他物色工作。金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副市长,当时安徽大学在芜湖,由南京军管会代管,许杰先生(后任地质部长)任校务委员会主任。金先生向许先生推荐,许先生聘请家父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与此同时,原英士大学的同事徐季丹教授担任了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邀请家父去北农大工作。如同以往的选择一样,家父出于重土守家的观念,没有北上,选择去安大,从此定居在安徽。

五、七年农学系主任

1950年家父在芜湖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安大农学院设农艺、园艺、森林三个系,农艺系最大,开设农学院大部分课程。

二排左十一为家父

1955年安徽大学农学院迁至合肥,成立独立建制的安徽农学院。家父任农学系主任,除开课外,每年暑假带学生在省内和山东的农场进行生产实习。这几年的工作得到院领导的肯定,安徽农学院第一任院长干仲儒先生长期听他的课,约请他一起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农林院校教育会议和在哈尔滨召开的农业教育经验座谈会。

六、受到冲击

1957年初,共产党整风时请民主党派提意见。家父作为安徽省九三学社的负责人,组织了几次征求意见活动,在指定参加和发言的座谈会上,转达党外专家的意见。为此,在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右派,被撤销安徽农学院农学系主任、遗传选种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以及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市人民代表、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合肥分会筹委会主任、省农业科技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合肥分社筹委会副主委等职,由教授降为副教授。家父后来写道:“虽一再口头和书面申明更正都无效。当时感到很委屈,也很不理解,但以后知道被批判、被划为右派的很多,民主党派头面人物几乎无一幸免,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人被划为右派也是不可幸免的。自己检查,解放前我从未参加反动党团组织,又未从事任何反动活动,解放后从未做过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的事,因此也就泰然处之了,批判斗争会过后,我仍然照样吃饭睡眠。我认为平生未做亏心事,受一点委屈,将来终会澄清的。”1957—1966年间,他在农学院承担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程,做田间试验,翻译国外农业技术资料。“文革”期间受到更大冲击。在农学院整体下放到宿县紫芦湖期间,为工农兵学员开设《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田间实验课,讲课用的油印讲义在全国广泛流行至今,一本薄薄的油印本,网上售价高达8000元,足见其学术和历史价值。家父在宿县紫芦湖农场做科研的成果,发表于《遗传学报》1974年复刊创刊号,和该刊1977、1978年相继发表。

1956年全家福

1957年全家福

1979年复出

旧书网剪影

安徽农学院八六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念

1988年10月1日与农学系1958届系友合影

七、焕发生机

1979年4月28日,安徽省委组织部发文,对家父错划右派予以改正,恢复其省政协委员职务,并担任第四五届省政协常委,兼任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和一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家父以更大精力投入繁忙的教学科研,开设多门新课,其中有一门是“现代遗传学中的哲学问题”;培养研究生;开展四项科研项目,出版多部(编)译著、教材和论文,获得农牧渔业部一等奖、安徽省科研成果奖和全国科研协作奖等奖项。

家父从1952年开始患高血压,在长期磨难和紧张工作中,在辛勤的田间试验中,高血压病越来越重,1989年1月患脑梗死,瘫痪在床,1994年11月19日逝世。

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在图书馆广场树立了雕像,纪念创校的三位领导和包括家父之内的教授。

八、著述目录

(一)论文、专著、译文

再谈木棉重庆《大公报》1940年8月6日,《农报》5卷20—28期(1940年10月)转载重庆气候下宿根棉之研究《中央大学科学季刊》第1卷第1期

棉属之来源及其各种之关系《世界科学》第13卷第1期

美国棉区行《纺织周刊》第1卷第8—11期(1946年12月)

教学科研会议,培养研究生,写文章

父母送我最后一张照片(正反面)

碑中右下是父亲,我和父亲的研究生程备久(右)、林毅(左)

介绍美国三大棉种公司《中农月刊》第1卷第7期(1947年7月)

国立中央大学之棉作改事业《中国棉讯》第1卷第6期(1947年9月)

美国植棉所遇困难及棉产改进之目标《中国棉讯》第1卷9期(1947年9月)

近代田间试验方法之演进《农报》(台湾)第1卷第6期(1947年12月)

美国之棉产改进机构《中国棉讯》第2卷第3期(1948年2月)

美国原棉改进与推广近貌《中农月刊》第9卷第3期(1948年3月)

大菜行株距及肥效试验《农报》(台湾)第2卷第11—12期(1948年12月)

印度棉种在台湾试验之初步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48年8月)

洋蔴光照期试验 1949年3月

《遗传与变异》译自苏联莱森柯(现译作李森科)原著之英译本,1949年8月

《作物选种法》上海广益书局1951年1月

《抗旱植棉法》新农出版社1951年10月初版,1952年8月再版

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安徽日报》1955年10月27日

杂种玉米《安徽农业通讯》1956年第4期

农业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57年第1期

遗传学中开展百家争鸣问题《安徽农业科学》1962年第3期

再论遗传与育种《安徽农业科学》1962年第4期

应用随机区组法中的几个问题《安徽农业科学》1964年第11期

陆地棉早熟性的指示性的遗传力估计(合著,第一署名人)《遗传学报》第1卷第1期

陆地棉丰产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进度的估测《遗传学报》第4卷第2期

陆地棉16种经济性状在不同选择强度下的遗传进度《遗传学报》第5卷第4期

遗传力及其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中国棉花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选编》,1979年,上海

遗传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遗传》1980年

棉花经济性状遗传力的研究和应用《安徽农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基因重组的分子基础《高等农林院校植物遗传学研讨会论文选辑》,1981年,泰安

水稻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测定及其在预测杂交优势上的应用(合著,第一署名人)《安徽农业科学·水稻数量遗传学论文专辑》(1981年12月)

作物群体中的狭义遗传力及其与广义遗传力的关系(合著,第一署名人)《安徽农业科学》(1981年12月)

近交系数公式的改进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建立的近交系数表(合著,第一署名人)《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棉花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研究(合著,第一署名人)《安徽农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棉花纤维长度的遗传力研究《中国遗传学会“二大”论文汇编》,1983年,福州

《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学摘要》(合译,主持人)《农业译文》特刊,安徽农学院科研处,1984年

行为遗传学 1984年第1期

遗传侵蚀——现代文明的又一隐患《中国遗传学会通讯》第4期

纪念孟德尔,发展遗传学:纪念孟德尔逝世一百周年《生物学杂志》1984年第1期

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和显性度:1980—1985年估测结果综述《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父亲在田间考察棉花

父亲作品

(二)教材

《田间技术十六讲》台湾训练团油印本,1947年12月

《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讲义》(农学专业)安徽农学院,1961年

《遗传学讲义》(农学植保专业合用),安徽农学院,1964年

《遗传力》中国农学会安徽阜阳分会翻印,1979年

《普通细胞遗传学》(根据J. Sybenga,General Cytogenetics翻译)安徽农学院,1980年

《数量遗传学基础》安徽农学院,1980,1982,1984年

《现代遗传学中的哲学问题》安徽农学院,1983年

《遗传学》(函授教材)安徽农学院,1985年

《作物育种》(第二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V3voD/PD6PXqiI1xr8+BUIFnZ5w4i1h7UrEqHZO0dbGCgTBbvsb8DlV3bUL9Ni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