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找准孩子的6个基本敏感期

吸收性心智由一种本能反应指引,这种本能反应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内在的倾向,特别的敏感点促使孩子将注意力自发地投向环境中的某一部分,而这部分环境内容此时此刻正是他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孩子在环境中也有选择,对某些事物非常感兴趣,对其他事物则兴趣全无。他自发地选择能在他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他大脑自我建构的内容。一旦选择了一项活动,孩子就会全身心地关注,自然、开心、毫不费力地学习。比如,当经历书写敏感期时,孩子会对所有的字母产生兴趣,为此他会放下其他活动。不用担心,只要孩子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掌握了知识后,他就会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了。

敏感期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的敏感期也会相互重合。有一些敏感期从妈妈怀孕时就开始了。

蒙台梭利将基本的敏感期分成6个部分:

· 秩序敏感期(0~6岁);

· 运动敏感期(0~5岁或6岁);

· 语言敏感期(0~7岁);

· 感官敏感期(0~6岁);

· 细节敏感期(1~6岁或7岁);

· 社交敏感期(从子宫内开始,在6岁达到高峰)。

敏感期是暂时的,只要属于一个敏感期的能力已经掌握,这个敏感期就会关闭。

敏感期这个概念是蒙台梭利从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那里借用来的。德弗里斯在1902年发现了“敏感期”。他发现毛毛虫在刚出生的时候会被光线吸引。它们出生后就开始从树根下朝树枝顶端移动,因为树枝顶端含有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几天之后,毛毛虫就不再被光线吸引,不需要那样食物了。它们会沿着树枝重新爬下来,因为之前所需要的光线现在已经妨碍它们了。这些连续的本能反应正符合毛毛虫敏感期的需要,帮助它们在环境中找到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只要它们不再需要这些物质,这种本能就会消失。另一个例子是:在沙漠出生的小乌龟,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来自海洋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它们需要沙漠的高温来破壳而出,然后需要水来维持生命。如果有什么阻碍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敏感期是一种生命的号召,所以不可抗拒。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如果不能回应这种号召,就会感到身心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却会引发暴躁、伤心、不愉快这些情绪反应。

蒙台梭利觉得孩子的这些痛苦有时候正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任性”。有时候,孩子的任性就是随意、放肆,是情绪的起伏不定,但也有很多时候是心理遭受巨大创伤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孩子的不同反应。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痴迷,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却微不足道。如果我们打扰他,或者更糟糕的是,阻止他继续进行,我们就束缚了孩子对生命的激情和由心而发的工作热情,他就容易发怒。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他所做的事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孩子没有能力描述这种创伤,尤其是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只能跺脚。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活动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小细节,但是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蒙台梭利认为成年人需要注意,不要阻碍孩子满足生命本能的内在自我建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受到阻碍,未来他就难以自如地生活。当敏感期一过,如果孩子还没有获得这项技能,以后这种学习将会很费力,有时甚至会出现学习障碍。

也有一些很极端的事例,如果环境中的某些方面长时间地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可能会酿成悲剧。

大家说
迪尔戈的故事

我在巴西生活了一年多,曾在一家人道主义社团工作。我们夫妻俩和一个10岁的小男孩迪尔戈生活在一起。迪尔戈从出生起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在4个月的时候就被遗弃在医院里,然后被送到了孤儿院,几年下来,在孤儿当中他从来都是形单影只。10年间,迪尔戈的活动范围几乎就是一张被栏杆围着的床,除了吃饭的时候离开。这里很贫穷,而且缺乏专业人士,无法给他提供合适的照顾和关注。

因为没有成长必需的感官开发,迪尔戈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卫生清理。在某种程度上,即使在群体中生活,他也没有任何与别人的互动,有一点像我们之前提过的伊塔尔医生捡来的野孩子维克多。由于太长时间没有感官开发,迪尔戈完全没有掌握他作为人类这种生物所应有的特质:说话、运动和社交。

我在10年后又回巴西看过迪尔戈,他生活得依旧很痛苦,完全没办法独立。他没有任何主动性,在婴儿期就经历了剧烈的心理创伤,和人类也没有产生联结,10年间就在围着栏杆的床上生活,如同在监狱里一样……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孩子或多或少需要感官开发来进行自我建构,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成年人觉得孩子不需要,甚至以为自己是出于好意,而不去满足孩子。

孩子探索发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很开心,因为学习能使他们快乐。事实上,孩子天生渴望学习,学习起来不知疲倦。他们会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尝试、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孩子精力充沛,在学习中感到很快乐。当然,如果总以相同的方式强行给孩子安排一项学习内容,他们可能会失去动力,因为这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敏感期学习,自然会很轻松,过了敏感期再学同样的东西,就很困难了。这就像睡意已过,就很难再睡着一样。所以,只要在语言敏感期将孩子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他就能轻松地掌握一门外语。然而到了成年人这里,过程就完全不一样,学习一门外语似乎太难了!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而后者是一项需要理性的工作。在阅读和书写方面也是一样,一些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能学会。不要让孩子错过敏感期的列车,不然,以后学习起来就很难再那么轻松自然了。

学习的热情是一块宝石,我们要重视它,守护它;当它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则要耐心。对孩子所有的学习都一样,如教孩子走路、上厕所等,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及时。

对此,玛丽亚·蒙台梭利写道:

智力只有通过内心的追求才能被激发。只有感到快乐才能有欲望。只有在快乐学习中,智力才能得到开发,并开花结果。学习的快乐对于求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呼吸对跑步者来说十分重要一样。

孩子用我们为他提供的内容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屏蔽了我们没有为他提供的内容。这也表明,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足他需求的环境有多么重要。

这个环境应该在对的时间提供对的内容。在敏感期,即使是有益的开发也要适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如果过度开发,会淹没孩子的求知欲,正如一块海绵吸收不了整个浴缸里的水。

蒙台梭利认为,所有孩子都有出类拔萃的潜力,并且只能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数量,同时辅以高质量的开发,才能将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认识儿童敏感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才能在孩子经历敏感期的时候识别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关键词
几个重点词汇

认知:认识事物并且在感官上留下印记。

印记:痕迹,烙印。

吸收性心智: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内容。

敏感期:儿童在某段时间内,对环境中某一项内容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常常被质疑。“我的孩子对秩序敏感吗?当然不了,他把什么都弄得乱七八糟的!”可能事实是这样,但他会经历或已经历过0~6岁这段需要秩序的时期。这是一种基本的需求,这种秩序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通过外在的秩序,让孩子建立内在秩序,从而利用积累的经验,在认知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个敏感期决定着孩子整体的心理建设。

对秩序敏感并不是孩子的怪癖。这种需求要求我们在对待孩子时,态度要保持一致,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吃饭、睡觉、洗漱、怀抱的方式上都要保持程序化和固定化。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要那么严格,生活本身有其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是我们可以用大致上统一、有规律的方式来照顾孩子。

让孩子始终在一个很熟悉的环境里,他才能逐渐将自己和妈妈区分开来。在刚出生的那阵子他是区分不开的,因为当他还在子宫内的时候,胎儿和妈妈密不可分。大约在出生后8个月,孩子会发现物体是永恒存在的。他明白了即使看不到,那些事物也还继续存在,而且他将其与自己区分开来,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我们玩的游戏,比如用手挡住脸然后再打开,孩子会感觉奇妙无比,这个游戏能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对方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孩子发现消失了的人或物又出现了,这说明当他看不到的时候,那个人也是存在的。

孩子拥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这些规律性的认知会帮助他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识别出曾经有过的体验,使他全面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车、同样的声音、同样的香水和同样的关注。稳定的环境可以促使孩子心理宁静祥和、健康发展。在往后的生活中,环境中是否有秩序,将决定他是否能识别出曾经有过的体验,也决定他是否拥有安全感,更决定了他未来是否对自己、对生活有信心。

运动敏感期

蒙台梭利说:“儿童在运动中建构自我。”

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有时候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成年人当然感觉他们很麻烦,但运动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生命在于运动,孩子应该能自由活动。

人类孩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出生的时候运动机能并不成熟。但是一些动物出生后在运动方面很快就成熟了。人类是唯一直立行走的生物,这让我们的成长更加复杂,需要循序渐进。但是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是有助于解放双手并用大脑思维。大脑细胞的髓磷脂 在婴儿出生后的前两年非常活跃。就是在这段时期,宝宝反复练习身体由上往下的一系列运动,从抬头到坐起到站起,并学会了走路和跑步。一旦会走,这个小人儿就像哥伦布一样要起航探索新大陆了!从那时起,就不再是精神、心理支持运动,而是运动辅助大脑建构,通过大量的体验,来完成孩子的成长。

合适的刺激,对于运动的协调发展和蒙台梭利所说的“智力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运动是有目的的。之前提到的迪尔戈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能进行运动是多么重要。迪尔戈从4个月到10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围着栏杆的床,所以也从来没有学会走路。10年来没有得到锻炼,他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肌肉没有得到开发,不工作的关节连成了一块……运动发展和精神生活,两者一直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我们应尊重孩子的需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孩子运动的环境,也可考虑怎样利用公园让孩子多运动,而不要只是守着孩子,试图让他远离危险。

语言敏感期

“一切皆语言”,这是法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çoise Dolto)写的一本书的书名。语言敏感期是最基础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从出生前就开始了。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就认识了他周围的各种声音,发现了各种声调、韵律及其中的细微差异。

语言敏感期分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第一次说话;

· 第二个阶段是从掌握口语到开始读和写;

· 第三个阶段是开始对语法敏感,即对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句子结构的敏感。

这三个阶段是逐步开发的。孩子一点点地吸收所听到的语言,突然有一天就开口说话了!然后,他的语言表达越来越精准。最初的几年都是在为读和写做准备,突然有一天,他就写出了第一个字!然后写出另一个字……这个过程不断持续。在语法方面也是这样。语言敏感期的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都需要漫长的准备过程,大多数孩子都是不知不觉,瞬间开窍的。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成年人帮助开发。小动物在出生后就能交流,小孩子却要先学习语言。如果这个功能没有得到开发,他就会像“野孩子”一样,永远学不会说话。18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曾见证过一段悲惨的经历。这个国王想从9种语言,即拉丁语、希腊语、西西里语、阿拉伯语、诺曼底语、德语、希伯来语、依地语和斯拉夫语中,找出哪一种是人类最天然的语言。他让一些保姆照顾6个婴儿,但从来不跟这些婴儿说话,他认为这样就能让这些婴儿自发地说出最原始的语言。腓特烈二世想象,那应该是拉丁语或希腊语。但是,将这些婴儿放在一个寂静无声的环境中,结果只是导致了这些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的停滞。语言是生活的条件,也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孩子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语言。他轻而易举地吸收着身边的语言,不管这种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身边有几种,他就吸收几种。

在开始的时候语言不用教,自己就能发展,但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一个步骤就是用手去指,这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动作。当孩子用手指着一样东西时,他在这个东西和他想交流的那个人之间来回看,这时他在期待一个回应、一个动作或一句话语。手指也可以用来交流。对方若是给这个东西命名,孩子就很满意。当这个东西不见了,他就要说出它的名字来指认它。孩子在不会说话前,认为世界就是他看到的模样,后来他明白了有些东西即使看不见,也仍然存在。从孩子意识到物体永恒存在的时候起,家长就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给不在孩子眼前的物品命名。

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的符号。孩子和事物之间的距离,可以让他学会自己去表达和命名这个事物。词汇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基础,思想通过语言得到发展。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在父母身边成长,将会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有个特例,在罗马尼亚的一家孤儿院,教师们意识到,持久而稳定的关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为了避免父母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孤儿院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亲近保姆。孩子总是与同一个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总是看到同样的脸庞,受到同样的照顾,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对于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正在秩序敏感期中建构自我。他们需要每次识别出一样的模式。这些保姆在悉心照顾孩子的时候,都要将所做的事滔滔不绝地讲给孩子听。

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开发语言,与他产生联结,给他讲发生了什么。读书,讲故事,唱歌,用准确的语言聊天,细致地描绘事情,鼓励孩子叙述事情……这些都是开发语言的机会。

感官敏感期

孩子在不断地积累着各种体验,这些感官经验就像是他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但这些经验要足够多,足够丰富。大约到6岁的时候,即使这一切还没有停止,孩子的感官体验也已经很精细了。他对这些认知进行分类、选择、命名和排列,感官体验也就变得更加精细。通过对这些感官体验的命名,孩子可以抽象化地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精细感官的发展与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开发感官极其重要。环境刺激越多,感官发展就越好。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将这些认知进行分类,像联系游戏、对比游戏等。蒙台梭利构想了一套丰富的教具,来促进孩子精细感官的发展,将不同的属性分离开来进行认知。这就是我们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看到的感官教具。

细节敏感期

我们总担心孩子吃掉一些小玩意,却没有发现这些小玩意对孩子有多么强烈而独特的吸引力。对微小事物的钟爱和感官的细致敏锐有关。所以,最好给孩子多一些这样的小玩意,当然,一定要注意安全。

社交敏感期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仅仅是依靠个体的生物属性并不能生存,他还需要庞大的社会关系。为了生存下去,也为了更好地成长,孩子需要有人在身边,需要与他人发生持久互动,极度依赖他人。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他开始把自己和妈妈区分开来,然后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大约从6岁开始,在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后,孩子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然后学着给予。他将注意力投向别人,随时准备为他人效劳。他很喜欢承担责任,需要别人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他自信的来源。

孩子对别人的需求很敏感,懂得尊重别人的意愿。这是一个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但需要一段时间。对于已经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来说,这个时间有点漫长。耐心一点,快到7岁的时候,孩子就进入逻辑思维的年龄,瞬间就开始融入社会了!

这些敏感期会帮助孩子建构自我,蒙台梭利说它们是“激发内在创意的能量”。在敏感期不被阻碍的情况下,孩子会非常自然地开始学习。

家长和教育者要非常注意敏感期的到来,适时地识别出不同的敏感期,然后充分利用,帮助孩子轻松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要在每一阶段给予孩子相应的开发,帮助他启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如果有些功能没有得到开发,那么紧随而来的就是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嗜睡、做噩梦等。 Oc/cNUzjr0GvjX8XDO38an6WlQ+krnjEHjOlZROfrDifyqEPc8oALpm1yjKTi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