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从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是不是有无数时刻,这句话宛如弹幕般霸屏着你的脑海?最近刷微博时,看到一篇关于不想上班的文章。你恐怕想象不出,每天光鲜靓丽地坐在隔壁工位的同事们,内心分分钟上演着波涛汹涌的大戏。

“作为背着巨额房贷的80后,已经没有权利辞职。再痛苦也要死撑,连死撑都要表现得很努力。”

“在单位就像是个透明人,还一直被同事骂28岁大龄未婚未育。”

“上坟还能痛哭一顿,而上班只能憋着,都快憋出内伤了。”

“上班时间闲到看完《如懿传》《延禧攻略》《琅琊榜》《三生三世》……”

坐在办公室的8小时,已带有浓重的被迫色彩。许多人觉得,“赚钱太少”绝对是“被迫”上班的No.1理由。可实际上,真正让你一上班就想吐的,恰恰是“只赚到钱”这4个字。

你估计听说过,上班≠工作。在我眼中,二者最大区别有两点:一、上班是站在公司角度,工作是站在个人角度;二、上班是被动的,工作的主旋律是主动的。哪怕做的事情一模一样,你我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径庭。

一位在小时候和我一起学琴的师姐,毕业后在一家中学做音乐老师,同时兼职培训机构的电子琴老师。坦白讲,她非常不喜欢彼时的上班状态。

在中学,音乐课要么经常被主课占用,要么教一些简单的乐理,得不到太多重视;培训机构里,老板为了多赚钱,要求一个老师上一节课至少带15个学生,成效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家长几乎每节课都抱怨:“今天你都没教我家小孩多久呢?”“怎么两周了小孩连《雪绒花》都不会弹?”“你应该对孩子更耐心些啊,都没说几句话……”

每天回到家,她第一件事就是先躺10分钟调整心情。

这样上班一年多,师姐开始在家里开培训班,一对一教学,主要辅导考级、带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比赛。以前,准点就下班;现在,一节课45分钟,她能免费上到1个多小时,帮学员录视频,拆解一个个环节,来回分析、反复训练。她不是不喜欢“教钢琴”这件事,而是不喜欢在某种自己不认可的模式下去做这件事。

上班模式:别人要我这么做,这叫被动接受;工作模式:我要这么做,这叫自我驱动。

强扭的瓜不甜,咬一口,只剩下满嘴苦味。

↑↑

知乎上有个问题被浏览了3000多万次:“长期不上班是种怎样的体验?”随机看了下回答的人,有一直待在家里的,有职业炒股的,有裸辞后心态经历过山车的,等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影响他人就OK。但从我角度看,多数人即便不上班,最好也需要一份工作。不说有多大的追求,至少得让现金流足够自己生活。

1.自由职业

由于写作的关系,我认识不少自媒体人和自由撰稿人,还有做糕点、代理商、摄影师、媒介、咨询师等。有单枪匹马的,也有2~3人的小型工作室。他们基本上在前期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当技能足以变现、人脉资源到位,再转为全职。温饱一般没问题,至于能不能赚更多、是不是更自由,就因人而异了。

2.做小生意

比如开花店、餐饮店、服装店等。我认识的人,有离职后回老家,利用电商帮家里卖鞋子和服饰的;有几个好友一起加盟了一家连锁意大利面店的。有的收入时高时低,不太稳定;也有开张不到3个月就关门大吉的。说不上哪些方法比较容易成功,不过有两点通用:第一,别轻易拿全部积蓄做生意;第二,尽量找专业的人合作。

3.斜杠青年

我目前的状态就是如此。除了IT“产品狗”的身份,我兼职码字、运营公众号、投资传媒公司,偶尔接些产品设计单……最大的感受就是:辛苦在所难免,可心里比从前踏实。很多上班族收入增长极其缓慢(甚至固定),但物价、GDP、房价都在涨,自己的现金却在缩水,再怎么“佛系”,你多去几次菜市场都能意识到这点。多个身份带来的多种收入,某种程度上帮我缓解了一定焦虑。坦白讲,“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抵御风险,必须靠多元化。另一方面,兴趣使然,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蛮幸福的,不至于让日子过于留白,或被工作100%塞满。

↑↑↑

“我必须上班,有没有办法不那么痛苦?”当然有。不少小伙伴低估了上班的可控性,潜意识将主动权拱手相让。之前我看稻盛和夫写的《干法》时,一段话印象深刻:

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概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你可能会以为,这不过是一位成功者随口说几句“鸡汤”罢了。事实上,当时稻盛和夫的处境用“丧”已经形容不过来了。他从小成绩不太好,大学毕业后恰逢日本经济大萧条,就业相当困难。走投无路下,他曾认真地考虑过去当一名“知识型黑社会成员”。好不容易在陶瓷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大学生,没多久全辞职了。他心里想:反正这么糟糕了,总不会比这还差吧?姑且先用心做吧。最终,把一个原本被动接受的烂摊子,干成了毕生事业。

认真对待一件事,很可能挖掘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与热情。而不少人的逻辑是:我不喜欢做这个→消极怠慢→越来越不喜欢→一做就想吐。那退一步,你也可以选择更喜欢的地方上班,不是吗?前提是你有的选。

最后我想说的是,工作对普通人而言,或许是最容易实现个人成长的一种姿势,毕竟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事情也不多。不上班,你也得想办法生存和生活。就算自由职业、创业、做生意,越到后期形成规律,与上班的差别就越小。纯粹为挣钱而工作,你到哪里、做什么,其实感受都差不多,都是勉强而为。

就像一份不合你胃口的早餐。吃,难以下咽;不吃,就会饿死。那么,不管你吃的是什么,绝对都超级难吃。 我们需要从工作中赚到钱,更需要的是从工作中收获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体验到更广袤无垠的人间百态。有尊严,有成就,快乐自然触手可及。 +w7bF7hDjvMsaU43AbXiE6TUh6DVK89P7b3gU6d7KxqU1NICfe8NsLcyDOkK5F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