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家生平及创作年表

1896年 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这个名字来自创作美国国歌《星条旗之歌》(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的曾表叔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父亲是爱尔兰和英国后裔,出身于美国南方贵族家庭,是一名家具商。母亲是爱尔兰后裔,杂货批发商的女儿。父亲生意失败,使得菲茨杰拉德家道中落,父亲后来进入宝洁公司工作。

1903年 进入纽约州水牛城的天主教学校圣安杰斯修道院学校(Holy Angels Convent)学习。

1905年 就读于水牛城的天主教学校纳丁学院(Nardin Academy)。菲茨杰拉德在年少时即展现出对文学的兴趣。

1908年 父亲失去宝洁公司的工作,菲茨杰拉德一家搬回圣保罗市,不得不靠母亲获赠的遗产生活。菲茨杰拉德入读圣保罗学院(S. Paul Academy)。他为自己困窘的家境而苦恼,热切地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1909年 短篇侦探小说《雷蒙德契据谜案》(“The Mystery of the Raymond Mortgage”)发表在圣保罗学院的《有时》( Now and Then )杂志上。

1911年 就读于著名的预备学校新泽西州的天主教学校纽曼学院(Newman School)。

1913年 入读美国东部贵族式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他为学校的文学社团“三角俱乐部”写作了三部音乐戏剧,并参加全国巡演。1914年,由于他无心学业,常常考试不及格,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因此未能参演自己的戏剧《呸!呸!菲菲!》( Fie!Fie!Fi-Fi! )。

1914年 十八岁时,爱上了同样出身于中西部的芝加哥美貌富家女,伊利诺伊州森林湖(Lake Forest)畔的十六岁少女吉内芙拉·金(Ginevra King)。

1916年 家境的差距使吉内芙拉·金逐渐对菲茨杰拉德失去了兴趣。8月,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别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秋天,菲茨杰拉德回到普林斯顿大学,重修大三课程。他放弃了戏剧写作,专注于文学写作。他与诗人约翰·皮尔·毕舍普(John Peal Bishop)以及后来成为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的埃德蒙德·威尔逊(Edmund Wilson)成为了朋友。

1917年 多部小说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拿骚文学期刊》( The Nassau Literary Magazine )上。10月,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参军,成为少尉,期盼战死沙场。但他仍然痴迷于写作。

1918年 2月,在休假期间,将写好的小说寄给纽约斯科里布纳之子(Scribners)出版社。
7月,遇到了十八岁的泽尔达·赛尔(Zelda Sayre)。泽尔达出身上流社会,父亲是一位法官,虽然她家境不是十分富裕,但是她美丽、感性、叛逆,深深俘获了菲茨杰拉德的心。泽尔达的追求者众多,而这也“让她在他眼中身价倍增” [1] 。像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在将被送到法国前线之前,“占有” 着泽尔达。但是,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他没能够上前线。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被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拒稿,但是出版社给他提出了鼓励性的建议。他迅速修改了稿件,又寄给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稿件第二次被拒绝了。泽尔达对菲茨杰拉德失去了信心,两人的恋情停滞不前。菲茨杰拉德在纽约的巴伦·科利尔(Barron Collier)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对这份工作并不感兴趣。

1919年 返回圣保罗,在父母家中继续修改小说,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并将小说的名字《浪漫的自我主义者》( The Romantic Egotist )改为《人间天堂》( This Side of Paradise )。9月初,他将稿件寄给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Maxwell Perkins)。9月16日,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接受了这份稿件。从此,菲茨杰拉德从一个业余写作者变成了一位专业作家,他写道:“早年的成功给我带来的回报是,我深信生命是一场浪漫的事。” [2]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所相信的那样,“世界的基石牢牢地建立在一片仙女的羽翼上” [3] 。其实,同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终生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菲茨杰拉德准备重新赢回泽尔达的芳心。他在新奥尔良租了一个住处,为杂志写短篇小说。因为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将被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所以他的短篇小说投稿很顺利,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1920年 3月26日,《人间天堂》出版,销出四万多本,大获成功。4月3日,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在纽约结婚,开始了在纽约的充满“奔放冒险情调” [4] 的名人生活。5月1日,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讽刺小说《伯妮丝理发》(“Bernice Bobs Her Hair”)发表在《星期六晚报》(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上。菲茨杰拉德开始成为《星期六晚报》的“报刊作家”。同年,小说集《轻佻女郎与哲人》( 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 )由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包含《伯妮丝理发》、《祝祷》(“Benediction”)、《达利林波误入歧途》(“Dalyrimple Goes Wrong”)等八部小说。
禁酒令于当年1月17日开始生效,酒量不佳的菲茨杰拉德却开始喝酒成瘾。“因为清醒的丹·科迪知道喝醉的丹·科迪可能会很快大肆挥霍” [5] ,菲茨杰拉德从不在酒醉时写作。由于对自己无效率的生活状态不满,他与泽尔达在夏天搬到了康涅狄格州长岛海湾的韦斯特波特(Westport)居住。但夫妇俩不久又经受不住纽约生活的诱惑,搬回了纽约。菲茨杰拉德开始写作第二部长篇小说《美与孽》(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

1921年 夫妇二人去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旅行。10月26日,泽尔达在圣保罗生下了女儿,取名弗朗西丝·斯考特·菲茨杰拉德(Frances Scott 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泽尔达生下女儿时说的话:“她聪明吗——她打嗝儿了。我希望她漂亮,而且是个傻瓜——一个漂亮的小傻瓜。”

1922年 长篇小说《美与孽》由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同年,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 Tales of the Jazz Age )也由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包含《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五一节》(“May Day”)、《返老还童》/《本杰明·巴顿传奇》(“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等十一部小说,他的写作风格渐趋成熟。夏天,着手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夫妇搬回东部,10月,开始在长岛大颈镇居住,参加并举办了很多奢侈的宴会。在宴会上,结识了阿诺德·罗斯坦(Arnold Rothstein)——《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耶·沃尔夫山姆的原型,还遇到了私酒贩子麦克斯·杰拉什(Max Gerlach)——他可能是盖茨比的原型。菲茨杰拉德还与罗伯特·科尔(Robert Kerr)相识,后来以这位朋友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了盖茨比和科迪的会面。还与幽默作家、体育记者、短篇小说作家金·拉德纳(King Lardner)成为好友,他们作品中的讽刺手法深受彼此影响。

1923年 剧本《蔬菜》( The Vegetable )在亚特兰大城上演,但未获成功。继续进行小说创作。

1924年 6月,菲茨杰拉德夫妇搬到法国蔚蓝海岸居住,菲茨杰拉德继续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泽尔达在海滩上邂逅法国飞行员爱德华·卓赞(Edouard Jozan),开始了一段婚外情。六个星期后,菲茨杰拉德与卓赞摊牌,卓赞离开。9月,菲茨杰拉德完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初稿。11月,打印稿寄到了珀金斯手中。与1922年夏至1923年夏的手稿不同,在这份初稿中,卡拉威成为了故事的叙述者,具备了“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 [6] 的“消极能力”。珀金斯对稿件大加赞扬,并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菲茨杰拉德在蔚蓝海岸和画家巴勃罗·毕加索、作曲家科尔罗·波特(Cole Porter)、诗人阿基巴尔德·麦克莱什(Archibald Macleish)等人相识。
年底,菲茨杰拉德收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校样,开始进行改动。他不仅改动了细节,而且删改了大量情节,因为他想“使它(小说)完美” [7]

1925年 结识了欧内斯特·海明威,开始引导海明威进行小说创作,并把自己的出版商介绍给他。
1月至2月,菲茨杰拉德在罗马修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活版印刷校样。4月10日,《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虽然作品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好评,但是销量远不及预期,只售出了不到两万五千本。

1926年 改编自《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百老汇同名戏剧上演,获得成功。派拉蒙公司基于这部小说制作了一部默片。
小说集《所有悲伤的年轻人》( All the Sad Young Men )被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内含九部小说,其中包括了三部基于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构思和原稿删除内容的短篇小说:《富家男孩》(“The Rich Boy”)、《冬之梦》(“Winter Dreams”)和《赦免》(“Absolution”)。
受制片人小约翰·W.康斯坦丁(John W. Considine, Jr.)邀请,菲茨杰拉德夫妇来到好莱坞,菲茨杰拉德为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写作了一部有关“轻佻女郎”的喜剧。他和十七岁的小明星路易丝·莫兰(Lois Moran)产生绯闻,与泽尔达的婚姻矛盾加剧。两个月后,夫妇俩离开了好莱坞。路易丝·莫兰成了菲茨杰拉德后来创作的小说《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 )中人物露丝玛丽·霍伊特(Rosemary Hoyt)的原型。 [8]

1928年 菲茨杰拉德在《星期六晚报》上的作品报酬达到了单篇四千美元的最高峰。菲茨杰拉德夫妇共同创作了一些文章和小说,泽尔达开始练习芭蕾舞。

1929年 夫妇二人再次去欧洲旅行,重访已经变为时尚之地的蔚蓝海岸。

1930年 泽尔达被诊断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入住瑞士日内瓦附近的一所昂贵的医院。菲茨杰拉德不得不给《星期六晚报》撰写更多的短篇小说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1931年 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Babylon Revisited”)在《星期六晚报》上发表。菲茨杰拉德夫妇回到美国,泽尔达住进巴尔的摩附近的一家诊所。

1932年 泽尔达的小说《救救我,华尔兹》( Save Me the Waltz )在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出版前,菲茨杰拉德发现泽尔达小说的一些情节和自己正在创作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情节相重合,非常恼火,《救救我,华尔兹》因此被删改。

1934年 泽尔达再次因精神问题入院。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出版,在正在承受经济萧条的美国反响平平,只售出一万多本。菲茨杰拉德的酗酒问题日趋严重,写作产量和单篇报酬降低,开始入不敷出。

1935年 小说集《早晨的起床号》( Taps at Reveille )由斯科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出版,内含《最清新的男子》(“The Freshest Boy”)、《第一滴血》(“First Blood”)、《重访巴比伦》等十八篇短篇小说。

1937年 与米高梅公司签订合约,开始写作电影剧本。他撰写了电影《三个同伴》( Three Comrades )的剧本,参与了电影《飘》( Gone with the Wind )的剧本的撰写和《居里夫人》( Madame Curie )剧本的修改。这一期间,他住在电影专栏作家希拉·格拉姆(Sheilah Graham)家里。

1939年 米高梅公司与菲茨杰拉德解约。其经济人哈罗德·欧博(Harold Ober)也拒绝再资助他写作未完成的小说。

1940年 12月21日因突发性心脏病逝世,年仅四十四岁,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最后的大亨》( The Last Tycoon )已经完成了一半。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终句:“于是我们奋力搏击,那逆流向上的一叶叶小舟,不停被冲退,逝入往昔。”


[1]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 ed. Matthew Joseph Brucco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116.

[2] Roger Lathbury: Literary Masterpieces , Volume One: The Great Gatsby , Michigan: The Gale Group,2000, p.15.

[3]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 ed. Matthew Joseph Brucco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77.

[4]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 ed. Matthew Joseph Brucco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46.

[5]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 ed. Matthew Joseph Brucco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78.

[6]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 ed. Matthew Joseph Brucco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30.

[7] John Kuehl and Jack R. Bryer ed., Dear Scott/Dear Max: The Fitzgerald –Perkins Correspondence , New York: Scribners, 1971, p.88.

[8] Nancy Milford, Zelda: A Biography ,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8LU12vWsb+Pg1DwjYqMb/tbfCPx+BCFPp7jiwwp5dnweTVFa2POkuMuLjTY1tQ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