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祛魅

个人电脑的普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段的事,我一九九二年开始用电脑,也要算是得风气之先了。再往前推两三年,我在一作家朋友家里见到,颇感新奇。说是叫PC机,我不知那是Personal Computer的缩写,他也不知。

他向我渲染这玩意儿的好处,称写东西再不用为抄稿烦神了,要怎么改就怎么改,一遍头,打出来清清爽爽,就跟书似的。这应该很让人动心,因为没有比一字一句地抄稿更乏味又让人沮丧的事了,但我那时难得提笔,而且有次顺嘴对一学计算机的人说起,他撇撇嘴不屑道:“你们哪用得着?给你们用,也就一打字机!”

我很长一段时间对电脑不敢高攀,倒不是因为理科生的奚落——单是价格就足以让一般人望而却步。我记得作家朋友买那台PC找了什么熟人,还花了八九千元钱,对月工资三四百的人,那是什么概念?即使电脑已然在悄悄向我们靠拢,也还是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

我所谓“靠拢”不是修辞上的说法,当真是经常在眼头上的了。古籍所在中文系属富户,系里尚未见电脑的影子,他们先配了一台。有一老同学在那儿上班,我没事常顺脚去聊天,故每与那电脑谋面。望来望去,对电脑反倒越发敬畏——电脑彼时受到的呵护让你很难对它有“平常心”。

那简直就是当祖宗一般供着:很多单位最先在酷热夏天享受到空调的不是员工,甚至不是头头脑脑,而是电脑。天再热,死不了人,电脑这样贵重的物品,万不能令其受损。此外还要有专人管理,等闲不让人碰。若大单位有机房之设,更是非同小可,有个朋友在研究所工作,我到他机房去参观,但见门扉紧闭,门口一堆鞋之外,还须换白大褂,你简直要以为,是到了重症监护室。

但电子产品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到一九九二年“286”登场时,珠江路一条街上,无数的小公司在倒腾组装,价格已降到几年前PC机的一半,大有走进寻常百姓家之势。其时我正应下一出版社的一本书,想到抄稿之烦,便打算咬咬牙买台电脑。只是四千多元的售价仍让人有压力山大之感。就在我准备举债之际,一个懂行的朋友出了个高招:可以先不要硬盘,用软盘驱动,一个二十兆的硬盘价在一千四上下,去掉这家伙,再找找关系砍砍价,不到三千元钱,便可拥有一台电脑了。

于是我买回了一台不带硬盘的电脑。感谢当时绝对“极简”的文字处理软件,我还记得叫作WORD STAR,只占几十个K,启动后就见最朴素的字符、边框在黑屏上闪烁,你都不好意思称之为“界面”,但对我却是福音啊——一张五寸软盘只有360K的空间,若非WORD STAR,我就干不成活了。

我的工作步骤是这样的:先往软驱里插入DOS盘启动电脑,然后取出,再插入一张写有WORD STAR程序的软盘,点开来,便可写作。朋友说,你就甩开来写吧,1K是1024个字,一张盘够你写本书的。我算一下,这辈子几张软盘就可打发了,什么“积稿如山”之类,不必提。

就这么插进插出有半年多,终于攒够钱买了硬盘。眨眼间硬盘就升了几级,原先那位作家朋友装的是十兆的硬盘,有砖头那么大,此时四十兆的硬盘已成286的标配,并且缩到只有巴掌大小。四十兆是什么概念?一辈子也就在它一个小犄角旮旯里转吧?当时的感觉,就似一个一夜暴富的人,仿佛几代都可吃穿不愁了。谁会想到,曾几何时,什么内存、硬盘都是以GB计,软驱则根本没影了呢?

在另一方面,我在电脑上的“祛魅”却是一蹴而就的。那台不带软盘的电脑扛回家,喜滋滋开了下机,键盘都没怎么敢碰。因分明想起古籍所老同学的对电脑如对神明,他夸张地说到过他的“第一次”:没碰过,旁边又无过来人,但好奇心按捺不住,抖呵呵伸出一手指头戳了下键盘,一触之下便烫着了似的缩回来,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虽是过去时的笑谈,但我骤然独对电脑,哪敢造次?

第二天一早就打电话向人询问注意事项,不想那理科生道,那键盘只要你不拿水浇它,随便按吧,就凭你们文科生,想弄坏电脑也没那本事!

话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啊,关键是,在助我“放下包袱”这点上,极其有效。故我后来碰到问题,最喜向他讨教。他的答复总是要言不烦,有相同的内核,并且是醍醐灌顶式。归结起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针对电脑的发难放大招,当头棒喝。

我后来抽象为“四字真言”——“关机!重启!” 5c9BKfQoUepp7T2/6b+thK4jbGvMI2pJoFYb3pjZDrtFOjMdRsaDPWfkWOaj/s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