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粮票故事

《狂人日记》里狂人问路人:“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惊天一问,不是狂人,问不出来。有很多东西,因为“从来如此”,根本就没有想到问过。比如粮票,因为从记事时开始,就是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从古到今,不论中外,都有粮票一说,不知道那是物质匮乏的产物。有道是习惯成自然,等到粮票废弃不用了,还觉得哪儿有点不对。

上大学以前,但凡与粮食沾边的,都要粮票,光有钞票,恐怕就得饿死。那时有粮站,专司粮食供应,从那里面出来的,当然得要粮票,过年时才供应的赤豆、绿豆也要。没粮票下馆子是不成的,又有一些加工过又非即食的食物,像饼干、蛋糕之类,在副食品商店里卖的,没粮票也不行。到现在还记得,称一斤蜜三刀,收四两粮票。既是一斤,为何收四两呢?想来做得一斤,用面粉四两,这是我猜的。

粮票还有高下之分,全国粮票可以走遍中国,地方粮票则只在某个地区管用,江苏粮票到了上海就无效。各个地方粮票的单位还不一样,比如江苏粮票,最小的单位是一两,上海则还有五钱、二两五的粮票。我头一次去上海有这发现,回来还曾举为上海人小气的证据。由全国、地方之分,衍生出一系列的比喻,比如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就分别被比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按粮油证领来的似乎都是地方粮票,我父亲算部队的人,部队里发的则是全国粮票。

不过小时候没什么机会去外地,尤其是出省,也就不知其优越性。亲身体会到二者的高下,已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地方”“全国”无关的,是不同身份的人,粮食各有定量。学生较工人要低,每个月二十八斤,班上有位从工厂考来的,原先的定量近四十斤,此时肚皮并未因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而见收缩,遂大闹饥荒。另一方面,只要同一身份,粮食定量又是不论性别都一样的(这应该算是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延伸吧),于是政策上的平等造出实际上的不平等:那男生是不够,一般女生则粮票决计用不掉。这方面并无什么宏观调控之举,只能是私下互通有无,那男生便以目测饭量特小的女生为对象,实行赎买政策,被选中的女生有意外之喜,因额外来了零花钱,既是额外,也就把定价权交给那男生,给多给少,听便。只可惜“好景”不长,其他女生闻说此事,纷纷主动向那男生提供粮票,她“创收”的所得,因之锐减。

事实上,这时候粮油管制已渐渐开始松动,有些地方,买吃的没有粮票也可以通融,通常是多出两分钱,就可免一两粮票,好多人粮票都有富余了。就有农民拿农产品进城换粮票。没城镇户口的人没粮票,这我知道,农民换粮票做何用,我却不知道。只知道最常见的是拿鸡蛋换。下午、傍晚,学校宿舍区里农民弄一筐鸡蛋挨着宿舍问有无粮票换是当时校园宿舍的一景,鸡蛋有几分腥臭,有时就觉满楼道都有那味儿,与之相伴的是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自由贸易,小有讨价还价,最终的结局总是“双赢”吧。

后来可换的东西就多了,钢精锅、塑料盆、脸盆架、痰盂、毛巾等等。这就不像鸡蛋,可以背了或挑了到处跑,通常是在路边摆一地摊,规模大的品种多,摆开一大片,甚至并非路过的人也会专程跑来换东西。照这情形,粮票已是有价证券,这样的交易却不叫“买”,还称“换”。有次在离家不远处碰上这样的摊子,看到一塑料小书架,好像店里也没见到过,想买下。索价二百多斤粮票,我是路过,身上哪有这么多?便问可否用现钱买,摊主不干,一定要用粮票换,害我骑车飞奔回家去取。

“飞奔”很有必要,盖因其时还有一教师模样的中年人在和摊主讲价,而书架只有一个。待我取了粮票回来,那中年人的讲价还在继续,不过价码显然已升了,小贩仍不松口,可能就是有我这么个竞争对手的存在。小贩见我当真携了粮票回来,态度立马强硬。听起来颇像是竞拍的雏形了,其实不是,小贩一见我手上是全国粮票,立马宣布东西归我了,其实那中年人出的价还高些。我以为小贩嫌那人啰唆,庆幸自己干脆反而占了便宜,就差赞小贩是“性情中人”了。取了书架行了一段路了,我的竞争对手却从后面跟上来,说道:“你亏了!你那是全国粮票!应该多算好几十斤哩!”

照说这样的交易带有非法的色彩,但好像也没禁止过,都是过了明路的。记得有一阵,疯传粮票要取消了,搁在手上,过期作废,不换白不换,粮票换东西的小摊子似乎越发轰轰烈烈起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是否粮票比以前不值钱,没印象了,我纳闷的是,马上就要变废纸,小贩们把粮票拿回去还有何用?过一段时间,没什么动静,我们家的老媬姆很肯定地辟谣说,没粮票还得了?那不跟建国前一样了?——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过不用粮票的时候。

但是老媬姆的经验主义这次没管用,忽一日,悄无声息地,粮票当真取消了。天地并未为之色变,仿佛自然而然。可能是有了很长的铺垫吧,记得此前的一段时间,一些私人开的小饭馆已开始拒收粮票,只认钞票了。而过去每家每户视同命根的粮证早就失去了重要性,小时时常被大人差遣去粮站买米兼领一月的粮油票,渐渐地好像根本没这回事了,买米居然可以不去粮站!我有段时间不大适应,倒不是对粮票、粮站有感情,是用粮票用惯了,在外面吃饭,不用粮票,就觉心里没数——我怎么知道我吃了几两?甭管饱还是不饱,就是不踏实。潜意识也大概还认定,粮票买来的,才是粮食。 zxIibuBHVuMClD9ArXeUhMkqr/DyaTOtcr8pCbdkw2uS78PcXLt2yS0Vp9AQpp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