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阶掌握财务
——“极简财务金字塔”

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财务的重要性,但是领导者和财务工作者怎样才能够快速构建这项能力呢?

我们给出了一种如图1-1所示的学习方法叫作“极简财务金字塔”,也可以称之为“七阶财务金字塔”,就是以“一个框架、两个平衡、三个现金、四个利润、五个指标、六个等式、七个应用”来综合系统地学习。用这种方法首先构架起来对财务知识的认知体系,将这几个框架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一旦建立起来这种认知框架,就建立起自我学习能力了。以后每当有新的财务知识出现,你都可以将新知识放在“极简财务金字塔”里的某一个位置,丰富自己的认知广度和深度,那么财务能力自然就成为自己的量化决策能力了。

图1-1 七阶掌握极简财务金字塔

一、一个框架

一个框架是指以三大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报框架。财报本身比较复杂,但财报的框架非常简单,我们总结了一个“十六宫格”财报框架,并将中国最贵股票的上市公司某年财报数据放入图1-2中加以理解(“最贵”是指中国A股市场2018年的股价)。

你不妨拿出一张A4纸来,长边对折两下,短边对折两下,就能很轻松地得到这个格式,然后你将任意想要了解的公司数据放进去,就可以了解这个公司的许多量化信息了。

图1-2 中国“最贵”股票上市公司某年财报数据(单位:亿元)

以图1-2为例,这个框架是将公司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数据和关键数据都套入这个“十六宫格”里,这样可以非常系统地了解一家公司的全貌。可以直接看出这家公司的总资产接近1600亿元、负债424亿元、净资产1174亿元,所以这家公司的整体状况就呈现出来了。右边的利润表中,收入771.99亿元,成本65.23亿元,明显看出公司的毛利润相当可观;公司费用191.83亿元,是成本的三倍多,说明这家公司无论是销售还是管理的投入都比较大;公司净利润378.30亿元,竟然占到销售收入的49%,公司销售额的将近一半都是净利润。再看左边的现金流情况,公司日常经营赚到的净现金流413.85亿元,对外投资净支出16.29亿元,归还贷款或者支付分红利息净现金流164.4亿元,全年依然给公司净赚233.15亿元现金。

整个“十六宫格”里,除了人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以外,公司内几乎所有资产负债和经营行为的价值体现全都在这个框架里了。这个框架非常重要,一定要记牢,这是学习一切财务知识的重要框架。只要你能记得住这个架构,以后的学习你都能够回到这个框架里去添砖加瓦。就好像这个框架是“1”,而其他所有的财务知识都是“0”。只有这个“1”存在了,你学习其他财务知识的“0”才有价值,否则再多的财务知识也都仅仅是碎片,是不系统、不连贯的。这正是领导者学不会财务的核心问题,也是财务工作者不能站得更高的关键原因。

二、两个平衡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财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平衡的艺术,财务最著名的“借贷记账法”就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口诀。就是任何一笔业务发生都至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置做记录,也就是任何一笔业务都是以平衡的状况体现在财务语言当中的。这就形成了财务当中第一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也称为“股东权益”或者“净资产”。等号左边的“资产”是所有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号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资金的来源情况。公司所有的业务活动最终记录的数字都逃不过这个公式。只要掌握了这个公式,公司的整体财务架构就能够构建起来。这与“一个框架”的中间两列是完全一致的。

2.盈亏平衡点: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公司总要赚钱,那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赚到钱呢?这就是“盈亏平衡点”的知识内容。盈亏平衡点的基本公式是: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变形以后的公式是:收入=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公式变形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方便,因为变形以后就少了一个变量(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的“变动”仅仅是根据“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只要找到这个变动的逻辑关系,就能把变动成本以收入的相关性来计算。而“固定成本”在企业中通常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就是不管公司有没有收入,这些成本都是要花出去的,如房租、固定工资等。学习这个公式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公司日常经营的管理思维,理解真正的“赚钱”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达到多大销量的时候才能赚钱。虽然这个公式很简单,但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想要用好这个公式并不是轻松的事。作为领导者和财务工作者,至少要建立起这个公式的计算逻辑。只要掌握了这个逻辑,计算过程中困难再多也都只是操作层面的事了。

三、三个现金

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个人,你的现金(包括放在手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现金)收与支是否都有一定的属性。如果将这些属性归类,好像所有的现金流都能归入“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无一例外。

绝大多数领导者对现金敏感度很高,甚至认为收到现金就是公司的收入、支付现金就是公司的花费。这肯定是不准确的,其原因就是对现金收支的性质没有归好类。

1.经营性现金流

所谓经营性现金流,是指日常经营所产生的现金收支,如销售的回款、支付供应商的货款、支付员工的工资社保和支付税金等。这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现金流,也是公司通过自己经营努力赚钱活下去的能力。如果将现金比作公司的“血液”,那么经营性现金流就是公司的“造血”功能,也是公司是否能够生存的考量指标。

2.投资性现金流

所谓投资性现金流,是指公司所有对外投资或购买长期资产所涉及的资金收支,如购买股票、购买债券、购买固定资产、收回投资本金以及收回投资收益等。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投资性现金流都不会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与经营性现金流比较起来,投资性现金流的收支次数要少得多,通常单笔交易的金额也会大得多。这就好比自己手里有现金但是自己用不了这么多,就可以投给别人让别人造血再反哺回来。

3.融资性现金流

所谓融资性现金流,是指公司所有向外部融资所涉及的资金收支,包括债权性质的和股权性质的,如银行贷款、投资人股权投资、归还贷款和支付利息等。融资性现金流的交易次数应当更少,很少有哪家企业常年有融资进进出出的。另外,融资性现金流同样表现出收支次数少而单笔交易额度大的特点。这就好比自己的血液不够支撑自己的成长而从外部给自己输血一样,只是输来的血所支付的代价形式不同而已,一类是债权性的,另一类是股权性的。

四、四个利润

人们经常说的“赚钱”其实就是“利润”,只不过这个利润要分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计算,所得到的金额也相差甚远。这些都是“利润”,也都是“赚钱”,领导者需要搞清楚究竟是赚到的什么层次的“利润”。

1.毛利润

毛利润就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所得到的利润,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毛利”,毛利润除以营业收入就是“毛利率”。毛利润是体现一个生意是否具有发展空间的重要指标,可惜在我国的利润表里没有这个数字呈现,但在西方的利润表中是有明确列示的。巴菲特就非常关注一家公司的毛利润是否足够大,高毛利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管理和营销活动,也更容易让企业持久地生存下去。

2.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就是在毛利润的基础上减去所有日常经营支出的费用,加上对外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等。营业利润从名称上就能够辨别出来含义,就是公司将所有日常经营需要的花费都考虑进来以后还能赚到多少钱,如公司的广告费用、营销推广费用、办公楼租金或者是折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工资、差旅费、服务费等。如果在营业利润以后再进行深入分解,就不会出现日常经营的费用类型了。

3.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就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再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提到“营业外”,就代表这两个收支都跟公司的日常经营没有关系,如非正常情况下的货物损失、与日常经营无关的政府补贴、税务滞纳金罚款等。如果公司没有发生营业外收支,那么公司的营业利润通常就等于利润总额。

4.净利润

净利润就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也就是说净利润与利润总额之间只相差一个企业所得税。如果公司这一年没有盈利也没有额外的所得税需要补交,那么公司的利润总额就等于净利润。

理解“四个利润”对于领导者理解经营逻辑和赚钱层次有非常大的帮助,绝大多数领导者就是因为分不清这几个利润之间的差距而在决策中采取了不客观的依据而导致决策失误。

五、五个指标

当对公司具体的财务数据有所掌握以后,就需要从分析层面掌握一些计算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风险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了。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公式非常多,如果全部拿出来,那么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财务工作者都会消化不了的。我们仅通过对五个指标的掌握就能够达到对公司整体分析的效果,如果再对这些指标加以简单变形或替换,就能够得到三十多个财务指标。

1.股东权益报酬率——综合考量公司获利能力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值

股东权益报酬率也叫“股东投资回报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是指股东购买这个公司的股份每年所获得的回报率是多少,也就是分析属于股东的权益或者是净资产获得多少利润。如果说财务指标中你只能记住一个指标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记住股东权益报酬率,因为这个指标直接反映了在股东层面的收益情况,而不仅仅是站在公司经营规模的情况下分析收益,也不是站在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分析收益。著名的“杜邦分析法”就是将股东权益报酬率进一步分解为三个更加相互影响的因素指标而帮助领导者更深入地分析公司盈利状况。

2.流动比率——综合考量结构化资金管控和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公式的表达形式就能理解这个指标主要是看流动资产是否能够覆盖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要在短期内偿还的,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短期偿还就会有压力,还不上就可能直接导致公司倒闭。而流动资产在短期内是可以变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的话,公司就不会被短期债务拖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流动比率也是考量一家公司日常经营的管理能力是否强大和稳健的指标。

3.资产负债率——综合考量公司整体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也称为“负债率”,是负债占到总资产多少比例的计算,从而显示公司所有资金来源中有多少来源于外部债务、多少来源于股东和自我经营赚取。资产负债率是最常见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之一,无论投资人还是金融机构都非常关注。通常情况下,自有资金越多,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就越低,反之则资金风险越高。当然,这也要看不同的行业特性。例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而高科技软件开发企业普遍较低。这跟行业经营特性有关。

4.总资产周转率——综合考量公司资产运营管理效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公司所有总资产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一年能够周转几次,是考量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指标。这个指标同样也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性,例如制造行业的固定资产——大型设备比较多,不太可能一年就能将这些大型设备周转几轮,基本上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周转一轮,所以这一类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普遍不高。相反,如果是咨询公司或者是软件开发公司,它们的主要资产是办公室和办公设备,真正销售的其实是服务,而人的价值是不会在报表上计价的,所以通常资产比较小,一年周转几次都非常正常。

5.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综合考量现金流回收效果

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净利润

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是指企业经营获得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收回了现金,或者说收回的经营现金是否能够覆盖净利润。现金流就是维持企业生命的血液,不管企业利润有多少,也不管企业有多少资产、多大市场,只要企业有现金就死不了。相反,就算是一家利润超高、市场状况超好、各种资产丰富的企业,只要没有现金,除非融资或变卖家产,否则过不了几个月就会倒闭。

上述指标可以让领导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现状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相互差距,经常用这些指标比较能够帮助领导者建立数据间逻辑关系的结构思维,不再只关注某一个具体数字,而是更加关注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更加客观地综合理解一家公司经营成败的数字逻辑。

六、六个等式

随着对财务数据的不断了解,最终都是要回到现实业务当中相互解释印证的。我们通过以下六个等式就能够将贯穿业务的相关财务数据串起来,让财务数据能够帮助领导者回到业务逻辑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症结并逐一解决。另外,通过这样的等式还能随时监督业务的发展异常、随时纠偏,确保企业少走弯路、少犯低级错误。

1.销售与收款

上期末客户应收款+本期销售增加金额-本期收回客户应收款=本期末客户应收款

这个公式主要建立销售与收款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过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正确”,好像也过于简单了,谁还不懂这个简单逻辑呢?

当财务数据与业务相结合的时候,其实逻辑上就会简单多了。只是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这个简单的逻辑往往被基层数据统计问题搞得异常混乱。

许多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就搞不清究竟客户欠自己多少钱了,时间越久差异就越大,甚至集团内部企业相互之间的欠款也难以核对准确。究其原因,就是这个等式没有建立起日常监管机制。财务数据就是这样,当出现1分钱差异的时候你没有关注,那么它很快就会变成1元钱,随后时间越长差异就会变成100元、1000元,直到你不得不去管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找不到造成差异的原因了。

2.采购与支付

上期末供应商欠款+本期采购金额-本期偿还供应商欠款=本期末供应商欠款

与上一个公式很像,这个公式主要关注的是采购与付款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有硬件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在日常中没有将这个等式管理好,导致公司实际库存与ERP系统中的数据始终不一致。如果ERP与财务系统没有建立起强关联关系,也常常会存在ERP系统中的记录与财务系统中的数据不一致。同时,也会导致没人能说清究竟欠了供应商多少钱,也不敢相信任何系统中记录的数字。

对于不生产销售硬件的企业,可以将这个等式里采购涉及的金额用购买的服务来体现,也就是外部采购服务所要支付的现金。只要采购服务与支付现金不在同一时点上,就需要建立起基于这个等式关系的日常监督机制。

3.进销与收付

上期末库存金额+本期采购金额-本期销售出库金额=本期末库存金额

上述两个等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动逻辑关系,其关联点就在于采购与销售,就是进销与收付的关系等式。如果缺少了这个贯穿采购与销售之间的等式,就有可能在公司内部造成数据割裂的状况。

当涉及出库的时候,在公司内部则使用成本金额,在客户层面就使用售价。成本与售价之间也存在一个等式关系,即本期销售增加金额-本期销售出库金额=本期毛利润。有了这两个等式,基本上就能搭建起公司从采购到销售、从入库到出库、从付款到收款的全流程逻辑关系。只要能够在企业中利用这几个等式关系建立起监督检查机制,及时盘点核查,那么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存在的账实不相符以及往来款不准确的现象都可以杜绝。

4.消耗与收益

所有支出=影响当期利润的费用化支出+不影响当期利润的资本化支出

公司在所有日常支出中需要区分是对当下产生贡献的消耗还是为未来产生贡献的消耗,也就是需要考虑任何支出对公司的什么时期的什么事情产生贡献。为当下工作产生贡献或者即便是为未来产生贡献但无法累计起来量化的就是“费用化支出”,例如公司的差旅费、招待费等;为未来产生贡献而且在未来能够累计成为一个独立资产的就是“资本化支出”,例如研发支出的开发阶段支出,开发阶段已经明确了要开发成什么产品技术,就将所有花费全部累计起来,将来研发成功以后就作为此项技术的研发成本汇集成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还有一类支出,既不是费用化也不是资本化,而是形成了存货,我们可以理解为“资产化支出”。例如生产车间的工人工资就会变成公司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在没有卖掉之前是不会影响利润的,但也不是公司的长期资产,而是形成了公司的存货。

5.折旧与摊销

当期折旧摊销=一次性或阶段持续性购建长期资产(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残值(若有)-按贡献期已消耗金额-按贡献期尚未消耗金额

平均年限折旧法当月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残值)/折旧年限/12月

第二个公式是第一个公式的特殊形式。折旧摊销是当公司一次性构建一个长期资产后,按照其对公司贡献所消耗的折算成一个固化金额来减少当期损益。简单理解就是你花100万元买了一个固定资产,假设能用三年,三年后你卖掉它还能收回5%的金额,而且这三年间对这个固定资产的使用也是相对均衡的,那么你就用“(100-100×5%)/3年/12月”来计算一个月的折旧额。

6.现金与利润

净现金流=净利润+减少利润但不减少现金的支出-增加利润但没增加现金的收入+增加现金但没增加利润的收钱-减少现金但没有减少利润的支钱

这个等式解释了利润与现金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者往往搞不清财务说的收入、成本究竟与现金有多大关系,我来告诉你,财务说的收入与成本跟现金一点关系都没有。财务说的收入和成本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当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客户的时点就确认收入,不管有没有收钱。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利润就与实际收支现金形成明显的差异。这个公式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个差异的逻辑关系,帮助管理者建立起“权责”与“收付”之间的互换关系。

七、七个应用

如果掌握了基础的财务知识,建立了财务框架认知,也学会了如何用财务语言贯穿业务,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利用这些财务知识进行扩展使用了。最常见的七个财务能力应用就是:

(1)预算与执行,建立企业预算和执行体系。

(2)投标与定价,建立财务模型对投标进行测算以及对产品定价提供成本支持。

(3)流程与内控,梳理公司内部流程,建立内控体系。

(4)绩效与考核,以财务核算能力监测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5)投资与估值,掌握被投资项目的盈利逻辑及风险量化。

(6)融资与成本,掌握各种融资方法,建立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7)IPO与上市,以市值管理角度了解IPO被拒原因及如何储备上市能力。

七阶财务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框架,我们会在后面每一个章节中进行详细讲解。 VachuUj273xPxSbtucvu8GrSwmn54BYBHM7aKIn6/smSUMurJOq0OjHA28HPX+4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