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岐伯与《黄帝内经》

在中国,只要是稍微懂点医理的人,就不会不知道岐伯,不会不知道《黄帝内经》,前者被尊为中医鼻祖,后者被奉为医书宝典。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岐伯是庆阳人,《黄帝内经》最早就诞生在庆阳这块土地上。

我所以认定岐伯是庆阳人,是有史书依据的。南宋时郑樵所著的《通志》里就这样记载:“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古代有个叫岐伯的人,是黄帝的老师,其故乡在安化(现在庆阳市的庆城县)。地方志书的记载就更多,《甘肃人物·方术》里说:“岐伯,北地人也,黄帝与论医,有《素问》行于世。”这里所说的北地也是指现在的庆阳。《庆阳府志》、《庆阳县志》也都这样说:岐伯是庆阳人,精通医术药理,被黄帝尊为老师,和黄帝一起谈医论药,写出了《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写

这些史书记载之外,能够支撑我的观点的还有留传在庆阳民间的一些优美传说。譬如说岐伯就出生在现在庆城县教子川的青龙咀上,出生的时候,青龙咀的龙头部位祥光直冲牛斗星,数百只吉祥鸟环绕窑洞飞鸣不停,有见识的老人就说:“这孩子生的地方奇(传说青龙咀这地方是天上的青龙下凡变的),生的情形奇,又是头一个孩子,就叫奇伯(排序老大)吧!”但为什么奇又变成岐了呢?说岐是“知”的意思,希望他无所不知。他后来果然无所不知。岐伯出生不久,就遭到了洪水冲击,多亏抱住了一棵大柳树,才保住了性命。后来岐伯成了天师(有道术的人),为感谢柳树的救命之恩,就专门祭拜了柳树,并向上天祷告让柳树的子孙插在哪里哪里活。因此,柳树不但生命力强,成活率也高。有一句诗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还譬如说,岐伯长大后曾经梦游三坟宫,即伏羲八卦宫、神农本草宫和黄帝内经宫,前二宫都分别藏有八卦石书、本草石书,唯有第三宫空空如也,引导他的仙人(盘古真人)就告诉他,这是需要他协助完成的。梦醒后他便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这一使命。等等。

不仅如此,至今留存的一些遗迹也能证明这一点,譬如庆城的药王洞,传说岐伯从青龙咀的教子川里被大水冲出来后,就居住在那里。这个药王洞被称为天下第一药王洞。岐伯庙,地方志记载在“南原”,现在庆城高楼乡的庙花村。又说在“城南嘉会门外”,现在庆城县南门外。可见岐伯庙并不只有一处。今天,虽然这些遗迹大都残缺不全,但新的建筑物又都陆续建起来,在庆城县的周祖森林公园和西峰区小崆峒旅游景点都建有岐伯大殿,青龙咀上的公路旁边还建有亭子,立有石碑,上书“仰圣亭”三个大字,由现任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所题,让过往路人都能看得见。由以上种种,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岐伯对于庆阳这块土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庆城仰圣亭碑题

盐亭岐伯宫

当然了,关于岐伯的出生地,还另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四川的盐亭县。其理论依据是岐姓是由于古岐舌国而得名(岐舌,吐字不真,犹如我们今天所说咬舌),而古岐舌国就在今盐亭一带。而且说那里也有岐伯庙,岐伯宫,岐伯村,还引一首诗说:“弥江河畔一丘坟,岐伯树下岐伯神。扯把青草(香茅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诚不诚?”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非常重视挖掘和研究岐伯文化,成立了由四川省社科院牵头的课题组,研究的题目就叫“岐伯文化与盐亭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我因此很担心,担心庆阳会不会也像当年丢掉黄帝陵一样丢掉岐伯故里的称号。

岐伯一生,成就颇多,据史书记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他懂得音乐。《资治通鉴》记载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篇中也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这里所说镯、铙等都属古代军中所用乐器,岐伯用它们创作了军中乐曲,其作用在于激励士气,宏扬武功。所以,也有人认为他同时是军乐鼻祖。不仅如此,他还是军事家,相传就是他辅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融合了炎帝部落,结束了军事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

其次,他懂得道术,因而被黄帝尊为天师。据张隐庵《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意思是说岐伯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且能遵循自然,不拘于俗,是位有道术的人,所以黄帝称之为天师。(据《辞海》注,天师:古代称有道术的人。这里所说道术,虽然也包括方术,但主要指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传说有黄帝问道的故事,其主要探讨的内容就是天地、四时、节气、历法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精通医术,是位医学家。关于这一点,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最具说服力的是两晋时期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一书。书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著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又说:“轩辕咨于岐伯,更相问难,作《内经》。”宋代林亿也在《黄帝内经序》中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而传之,而《内经》作矣。”这几段文字共同的地方,是都充分肯定了岐伯对于《黄帝内经》成书的作用,认为是他与黄帝互相探讨,写出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一说镇原)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他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林亿:宋代医学家。籍贯欠详。曾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精医术。

《内经》一书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即皇甫谧所说岐伯著本草。我们现在知道《黄帝内经》一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素问》,另一部分为《灵枢》,似乎没有皇甫谧提到的本草。但我们也知道,本草是中药统称,因为中药以草木为本。五代时期有一个叫韩保升的人就曾这样解释:“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由此推想,现存《内经》一书中虽无本草篇目,但后世所传《神农本草经》未必就没有岐伯的成份。事实上,中国古代医学,应该不仅仅是岐伯与黄帝二人的智慧结晶,应该还倾注了历代许多医家的心血。在他们之前,有伏羲、神农等人,在他们之后,有扁鹊、医和、仓公等人,就是在同时代,据史书记载也还有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等。前面所引林亿所说“雷公之伦”,即是指此。只是如西汉褚少孙所言:“书出于岐伯者多,古《本纪》不及诸臣耳。”由此可见,岐伯在《黄帝内经》成书过程中,的确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而能备受后人尊崇,也因此,中医学被称为“岐黄之术”。

韩保升:五代后蜀药学家。曾任翰林学士。精于医,并深知药性,因而施药辙有效。

当然,关于《黄帝内经》一书的作者及成书,也还有一种说法,即托名说,假托黄帝之名,实际上是后人所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史书说:“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故而贱今。”依我之见,假托黄帝之名,完全有可能,因为黄帝为五帝之一,声名显赫,地位尊崇,但对于岐伯,史书记载却不多。况岐伯与黄帝,一为臣,一为君,自古君贵臣卑,按“岐黄之术”的说法,岐伯之名却能排在黄帝前面,说明岐伯确实是中医理论的主创人,这和现在领导署名一定在前面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事实上,托名岐伯所著的医书还有8部,足见岐伯在医学界的影响之大、之深。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专著,对后世医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其主要价值有: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用《内经》中的话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依照天地日月的运行情况,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生成的。因此人体的健康状况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所谓“未病”,就是还没有被发现的病,虽然未被发现,但已经有了迹象或苗头,这时就要开始进行治疗。可以想见,这种治疗一定会很见成效,因为治得早,必然好得快。二是人体自身各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人既是一个整体,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器官的毛病必然会在其他部位上表现出来。中医诊断学上的四诊说(即望、闻、问、切)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珍藏本

二、提出了脏腑经络和病机学说的基本理论。脏腑理论的内容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之间和外在器官的复杂关系。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我们知道,五脏六腑即心、肝、脾、肺、肾、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这些人体器官自从有了解剖学都一一得到了证实,但经络学说因为看不见具体的物质存在,长期以来一直遭人质疑。前不久我看到一本热销书《人体使用手册》,那上面说,经络的存在已经被证明,时间是1998年,证明者的姓名叫费伦。如此说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其实大家都熟知一句广告词,“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里说的通与不通应该就指的经络。

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疾病及其预防。阴阳五行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有很多人不接受,认为是唯心的东西、玄学,但毕竟是原始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法,不可全盘否定。

四、对神巫观念进行了鞭挞。对神巫观念的鞭挞,反映了古代人民朴素的唯物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总之,作为庆阳人的骄傲,岐伯及其创立的中医理论,几千年来,惠泽着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继承发扬,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庆城岐伯大殿

附录一

岐伯故里岐黄术

岳翔

2004年5月,西峰区于风景秀丽的小崆峒山修建的岐伯大殿即将落成。大殿庄严雄伟,气势宏丽,廊柱挺拔,重檐飞翘,是传统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岐伯庙的建成,完成了西峰人一桩多年的夙愿。

岐伯,传说中的上古中医鼻祖。历代正史及庆阳地方志都说他是北地人(秦设北地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庆阳及其以北地区,上古时不知何名,已无从可考)。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庆阳府志》卷九载:“岐伯庙,旧在南原(现在之董志原),今废。”这说明在明代早期或者更早,庆阳人就立庙祭祀岐伯,从而确证岐伯在董志原的广大地区活动过,并造福于庆阳人民。宋林亿等《补注素问》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处于西汉元帝、成帝间的褚先生(少孙),曾任过博士,补订过《史记》的缺失。他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据专家考证,《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就书之内容判断,也决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单褚先生之列举就有六人。可见此书应是先秦以前历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其起主要作用者当首称岐伯。虽无史书记载,按一般常理推断,上古人也是有患病的,因此,岐伯应是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一位卓有贡献的中医大夫。

曾著有《针灸甲乙经》、创349穴位的皇甫谧与岐伯同操一术,算得上中医针灸专科的鼻祖,又属魏晋之际安定朝那人,即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阳镇人,与岐伯曾经活动过的地域相邻(或就是一个地区)。他所著《帝王世纪》说:“轩辕咨于岐伯,更相问难,作《内经》。”皇甫谧算是岐伯的老乡,较之今人又距岐伯在时间上为近,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总之,历代医家著书之说,无不言及黄帝、岐伯。上古无文字,只靠口耳相传,历史人物的史迹,全靠记忆传说。人类有了文字之后,又以传说为最初的历史资料,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三皇五帝皆如此也,遑言岐伯一人?以至到了后来,人皆以岐黄作为医家的代名词,岐伯也就成了医者敬奉的祖师。

明《庆阳府志》卷十四说岐伯“生而神明,洞察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黄帝与他论医术,有《素问》《难经》行于世)。尝忆《经》有云:‘形不足者,补之以气,夫气入肌肤,灵气也,合内外之道也。’”卷十六又说他“精医术,通脉理”,这些话即使在现代,也仍然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如果将“生而神明”理解为较常人更聪明,将“洞察天地”理解为知识面广,并不局限于医学范围,则不仅证明岐伯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大医学家,更证明了历史上传统习惯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

中国人在长期不懈地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望、闻、问、切)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及其消灭的规律,从而解除人的痛苦,增进人的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成为中华思想文化宝库中令洋人赞不绝口的科学奇葩。

在施治方法上,中医始终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其独特的经络、针灸、推拿、补、泻、相生相克等技法和理论,让局外人如听天书,却使受诊者病愈后倍感神奇。

中医对从医者,不仅要求有高超的医术,渊博的学问,献身医学的志向,更要具高尚的医德,只视病情,不问贵贱。从传说中的战国时代的扁鹊,到汉代的张仲景,三国的华佗,明代的李时珍,群星璀璨,除了其医术卓越绝伦之外,一个个都是后人学习做人的楷模。唐代的孙思邈,更被国人尊为药王,立祠祭祀,久盛不衰。延至清代,中医学家们则形成了一个群体,将祖国中医推向了极致。

董志原上的中医,向来有其传统。从清代至民国,西峰有梁希灏、倪尚偈、王贵正、杨伯龄等四大名医。王贵正骨伤科施治,今人说起犹如传奇。

解放前的西峰虽说经济发展落后,但药铺林立,出名的有经生堂、厚德堂、林春堂、鼎春堂、仁义堂、永生堂、景和春、清泰和等近十家,肖金、董志、什社也各有三五家之多。它们都成了解放后西峰医务卫生事业的基础和中坚。

在世界融为一体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尽管西医犹如疾风骤雨,铺天盖地而来,但在西峰,即使再小的药店诊所,仍然中西名医皆备,汤散丹丸齐全,何取何择,只不过视病情需要罢了。至于中老名医,仍被群众当作“天使”,尊爱有加,被视为稀缺资源。

——选自《西峰史话》
(作者为西峰区党校高级讲师)

庆城岐伯塑像

附录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识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坚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尤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

古代轩辕黄帝,生来就很聪明。幼小时善于言辞,少年时对事物理解特别敏捷。长大以后,既敦厚淳朴又勤奋努力,一进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黄帝问岐伯道: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年过百岁而不显出衰老的迹象;而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违失了养生之法的缘故呢?岐伯回答: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明白术数,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做到形体与精神两相吻合,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水饮,好逸恶劳,酒醉了,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快心,背离了养生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到50岁便衰老了。

上古时代,对于那些深明修养道理的人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无欲无求,使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劳形体,并不令其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不能诱惑他们的心志;不论愚者、智者、贤者、不肖者,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吻合于养生之道了。总而言之,他们之所以都能够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啊。

黄帝问:人的年岁老了,就不会再生育子女,是精力不足呢,还是天癸之数使他这样呢?岐伯回答:就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到了7岁,肾气就充盛,牙齿更换,毛发茁然。到了14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冲脉旺,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到了21岁,肾气平和,智齿长就,身体也发育成熟到极限。到了28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十分强壮。到了35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42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49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再不能生育了。

男子8岁时,肾气盛,头发长长,牙齿更换。到了16岁时,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于是男女交合,因兹有子。到了24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体也长得够高了。到了32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40岁,肾气衰落下来,头发初脱,牙齿干枯。到了48岁,上体阳明经气衰竭,面色憔悴,发鬓半白。到了56岁,肝气衰,筋脉迟,导致手足运动难能自如。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形体精神都感到病苦。到了64岁,齿发脱落。就人体而言,五脏中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加以贮存。只有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岁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白,体沉重,行步不正,再不能生育子女了。

黄帝问:有人已老,还能再生,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常,气血经脉畅通,而肾气还多。虽然有这种人,但一般情况是男子不超过64岁,女子不超过49岁,精气都竭尽了。

黄帝问:善于养生的人,年纪活到百岁,还能不能生子呢?岐伯答:经常注意养生的人,老龄化来得迟一些,年纪纵大,也没有齿落、面焦、发白、身重、行步不正等衰象,所以虽然达到高龄,仍然能够生子。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能洞悉自然的规律,掌握阴阳化生万物之机理,吐故纳新以养精气,使他的身体,好像和精神结合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所谓“与道俱生”的说法。

中古时代有“至人”,道德淳朴,养生方法完备,能够契合于阴阳的变化,适应于四时气候的更迭变迁,避开世俗的纷杂,聚精会神,悠游一己于天地之间,其所见所闻,能够广达八方荒远之外,而这正是他延长寿命而使身体强健的方法。这种人也属于真人一类。

其次有叫做圣人的,安然自处于天地的平和之中,顺从着八风的变化规律,欲望、嗜好正确得当。厕身于世俗尘居之中,却没有世俗的恚怒嗔怨之心,行为并不打算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又不仿效俗习。在外,不使形体被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恬静快乐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他的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就可以达到百数之限。

其次有叫做贤人的,能效法天地,取象日月,辨识星辰的位置,逆从阴阳的变化,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他是要追随上古真人而合于养生之道。这样确也可增寿,但有终尽的时候。 91ACTpxBwGWXaRVF2GYv83wSduVLoB/aNVeDwhXyEZEWscy5ox1ed23SXJTSB9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