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庆阳是一块博大丰饶的土地,堪称“高天厚土”。庆阳所属的董志塬,历史上称之为“溥原”、“大原”,今人称其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因为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平畴沃野,一望无际。庆阳所属的子午岭,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的美誉,草深林密,绵延千里。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华天宝,地利天时,“这里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春天是真正的春天,阡苍陌翠,遍野葱茏;这里的夏天是真正的夏天,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这里的秋天是真正的秋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政散文《庆阳在哪里?》)。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这里灿烂的古代文明。据考古资料显示,这里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远在二十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约七千年前,这里就开始有了早期农耕。而据史料记载,人类始祖黄帝就曾在这里与庆阳人岐伯谈医论道,因而不仅有了《黄帝内经》的问世,而且有了“岐黄故里”的称谓。周先祖不窋曾率族人“窜”到这里,与其子孙一起“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今天,镇原开边的鸡头山、正宁五顷原的“黄帝冢”、庆城东山的周祖陵,西峰温泉的“公刘庙”,都赫然见证着庆阳历史文化的久远绵长、灿烂辉煌。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庆阳优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使庆阳历史上多次发生征战,成为血与火的战场。自“夏商以来,人们发现,陇东大原便于居高自守,是一个大粮仓,也是战马撒欢的好战场”,是“一块立足便可生根”,可以作为“根据地”和“战马的踏板”的好地方(李建荣散文《荡气回肠陇东人》)。因此,庆阳历史上曾经战事不绝,饱受创伤。犬戎由此灭商,义渠人踞此抗秦,汉武帝由此北进西出讨伐匈奴,李世民据此抗击突厥,范仲淹父子相继在此守边……而每当战事发生,庆阳就既是首当其冲的战场,又是理所当然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基地。每一次征战过后,庆阳的经济社会便呈现出重创后的凋敝和萧条。劫后余生的庆阳,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才能得以复苏。

我们大概可以从历史留存下的诗文中体味到这一点:“自古豳人力稼穑,豳人今为稼穑误。”(苏履吉)“吁嗟乎,万亩千塬空有土,九州谁似庆州苦?君不见,不窋开基墓亦荒,城市翻作古战场。吁嗟乎,民生疮孔日以多,无儿可卖苦若何!君不见,新征旧欠累万千,官亦除荒缺俸钱。”(陈榧)是啊,如果不是因为高天厚土、平畴沃野,哪里会有如许多的兵连祸结、狼奔豖突呢?

然而,就在这样一次次生而死、死而生的历史劫难中,庆阳人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庆阳历史文化却被神奇地传承了下来。而且,正是由于庆阳历史上的大灾大难、大兴大衰,成就了庆阳人大悲大喜、大恨大爱、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庆阳人忠肝义胆,仗义执言,藐视权贵,不畏报复,不怕死,心底无私爱较真,口不避祸敢请命”(李建荣《荡气回肠陇东人》)。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占有和被占有,才使得庆阳既成为关中文明的保护区,也成为关中文明的创造区。黄河文明与黄土文明、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得以在这里交融交汇,由此造就了庆阳历史文化的纷繁壮丽,庆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灿若星河。

中国历史上素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而关西出将就主要指宋元以前的西北地区,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庆阳。事实上,庆阳从汉代名将傅介子开始,差不多历代都有不畏强权、不惧死生的忠臣良将。西汉时期的公孙贺曾经七次为将,两次封侯,是一位著名的抗匈将领。公孙敖也一样,大半生戎马倥偬,杀敌无数。还有李息、甘延寿,前者少年从军,多次立功,后者虽出身平民,却由于武艺超强而被拜将封侯。宋代的张吉、李彦仙都先后率兵抗击过夷族的入侵,而且当守城被攻破后,都能够英勇赴死,以身全节。

就是一些文职官员,如傅玄,也是“生性峻急”,一有奏劾,便坐而待旦,令权宦们闻之胆怕。如赵邦清,因为自身清廉刚正,不徇私情,致使“六部大老不敢嘱一言。”如李梦阳,虽屡遭挫折,却不改其性,因为他认定的人生目标即是“男儿要在能死国”。就是一些外籍官员如范仲淹,其“天下忧乐”的情怀,也无不是他情感深处对庆阳百姓深切的体恤怀抱,因为没有陇东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大宋江山的稳固、范韩军事的胜利。如狄仁杰,他升迁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宁州父老的推荐,他们为他歌功颂德,建祠立碑。“梁公旧治坊”的镌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上天易虐,下民难欺”,既是庆阳人对他德政的肯定,也是庆阳人对历代官员的警戒。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庆阳这方热土,才成就了外籍官员的文治武功。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明白为什么在近代革命史上庆阳会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正是庆阳富庶广袤的土地,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而庆阳人忍辱负重、博大宽宏的襟怀又无疑成为滋养革命者的精神食粮。如果把延安比作革命的摇篮,那么陇东庆阳就是养育摇篮中新生命的母亲,正是这位母亲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养育了中国近代革命。

一直以来,我们对庆阳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庆阳的层面,也即是说,我们只是站在庆阳看庆阳,而没有将其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如果站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庆阳,那么,庆阳属中国的西部,却又属于西部的东部,属中国的北部,却又属于北部的南部。秦长城与秦直道交错并存,既标志出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抗争与磨合,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东联西结、南北交融的历史进程。据《大宋宁州承天观碑铭》记载:庆阳“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业。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有熊得道,公刘积德,就正是中国文明的肇始;人敦忠义,俗勤稼穑,也正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认定:庆阳历史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有专家就曾指出:“庆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庆阳历史文化蕴含了全国性意义。庆阳地区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民俗资料,都包含了中华民族人文历史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义。”(田澍《中国·庆阳历史大观·序二》)

然而,知中国者众,知庆阳者寡,多数庆阳人也如此。这便是我所以愿意承担“庆阳历史文化名人”的选讲任务,又所以愿意将讲稿结集为书稿的原因。我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庆阳,从而更好地传承庆阳历史文化,建设庆阳美好家园。 CZD6r4kBPdt2WzuqhFzykNpwPNsS4D2UCI5vtokRpSaU+ZNIy59xdPyCzkWvg7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