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 三钱 ,芍药 三钱 ,炙甘草 二钱 ,生姜 三钱 ,大枣 四枚 。水煎温服。

服后少许时,食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温覆取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可照服二三剂。

【方解】

桂姜味辛,故足以透表以致汗。但桂枝用以治气上冲,生姜主治呕逆,二药均具下达之性,升发之力不强,并佐以芍药之苦降,则发散的作用更彻,自无过汗伤津之弊。又以二药温能和中,并有健胃作用,合草、枣纯阳之品,大可安中以养液。汗自出而反发热,乃邪留精袪之征。若更脉躁急、狂言、不能食,便是阴阳交的死证。邪留在表,势须汗解,但精气已虚,不得再伤。精气来自水谷,化生于胃,甘温安中以益液,最是培根固本,稀粥温覆取微汗,亦极为助精祛邪的要妙。甘温除热之道,已显示于此。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附注]脉轻取浮,谓之阳浮,按之弱,谓之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阳浮而阴弱,为发热汗出的应症。啬啬、淅淅、翕翕为此证恶寒、恶风和发热的状词。气不得畅于表,则常冲于上,因有鼻鸣干呕的见证。以上详述太阳中风的为证,应以桂枝汤主之。

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附注]这是说,凡是太阳病,只若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一系列症状时,即应以桂枝汤主治之。不要认为它是太阳中风的专用方,自在言外。

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附注]邪并于卫则卫强,汗出于营则营弱。弱则不足以祛邪,强则故仍发热。邪风不言攻,而言救,亦可见桂枝汤的功用所在了。

4.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附注]发热汗出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浮弱为桂枝汤的适应脉,前后相互说明,但均须在太阳病表证未罢才行之。

5.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附注]桂枝本为解肌,以示与麻黄汤专行发汗的方剂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解,乃邪实在表,精气无伤之证,只宜麻黄汤攻表以发汗,误用本方必致实实之祸。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以示警告之意。

6.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附注]虽只有定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病,亦卫气留邪不和之证,应于发作以前,以桂枝汤汗解而愈。

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附注]无汗的太阳伤寒证,经过麻黄汤的发汗后,暂时病解。但半日多时,其人复烦,脉浮数,是病仍在表,还须发汗解之。但不得再行麻黄汤,而宜桂枝汤。

8.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附注]太阳病误下,气上冲,为病在表的确候,则仍可以桂枝汤汗解。若无气上冲,则已成误治的坏病。既无表证存在,故不可与桂枝汤。

9.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附注]伤寒大下本已非法,表未罢复以麻黄汤发汗,亦属误治。误下因致心下痞,误汗亦必表不解而恶寒,以此表里俱病,宜先桂枝汤以解表,后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痞。按表里并病,里实须攻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为定法。

10.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附注]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的证候,小便清或小便赤,为用桂枝汤或承气汤的明确鉴别点。

编者按: 宋本《伤寒论》56 条中,无 “小便反赤” 一语。胡老之意是:不大便六七日为阳明里实。也可能是251 条的情况:“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之证。此时是发汗解表,还是承气攻里,最重要的鉴别点是看小便的颜色。果真是里实证,则小便红赤,可攻下。若小便清白,病仍在表,当须发汗。

1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附注]日晡发热,证属阳明。但桂枝汤亦主如疟状的定时发热。此常可以脉是实还是虚浮来辨承气汤与桂枝汤的应用。

12.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附注]太阳里传阳明,犹微恶寒,表未解时,仍须以桂枝汤发汗解表。

13.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附注]此所谓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的为证而言。下利而脉浮,当亦二阳合病之属,不过脉浮必兼缓弱,乃可与桂枝汤。若脉浮紧,则又宜葛根汤了。此可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

14.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附注]下利腹犹胀满,乃虚寒在里的太阴病证。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须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5.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附注]伤寒误下之,若致下利清谷不止,里已虚极,虽身疼痛表犹未罢,亦宜先行温中扶虚的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下后只有身疼痛,而清便自调,当然依法仍宜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 表里并病,若里虚当行温补者,宜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亦定法。

1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附注]病上吐下利已,而身痛不休,是里和表还未和,此宜桂枝汤小和其外,大发汗则非所宜。

【小结】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本方虽亦解表除热,而属太阳病的立法方剂。旨在安中养液,扶持已虚的精气,才得以祛除深留肌肉的邪气,因而谓为 “解肌”。与麻黄汤专于攻表发汗的为用不同。故其应用,亦以津液有所损伤为先决条件,至于其具体的适应证,当可以下几点括之。

1.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而弱者。

2. 脏无它病,只有发热汗出者。

3. 汗下后,表犹未解者。

4.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5. 吐利止,犹身痛不休者。

6. 太阳阳明并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

(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 四钱 ,炙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若以原量换算今制,桂枝应为两许,炙甘草亦须五、六钱。以上为实验之常用量,若重证可酌情增加。

【方解】

此即桂枝汤的简化方,亦有类似桂枝汤的解表作用。试观桂枝人参汤,即本方与人参汤的合方,以治协热下利表里不解证。白虎加桂枝汤,即本方与白虎汤的合方,以治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证。人参汤专为理中,白虎汤专主热结在里。以上所以均能解表,当是桂枝甘草汤的作用甚明。不过以无芍药、大枣,故不能治腹挛痛。以无生姜,故治呕吐的作用不显。但二物加重药物用量,对治气上冲和缓急迫的作用,尤非桂枝汤原方所能及。

【仲景有关的论说】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附注]夺汗者亡血。发汗过多,则血少心虚故悸,汗出以上体部为多。由于上下的体液骤然失调,因致急迫的气上冲,故欲得按。因此,以桂枝甘草汤主之。

(三)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即桂枝汤原方,桂枝用量增加为五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桂枝主治气上冲,今增其量,当适用于桂枝汤证,而气上冲更为剧甚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附注]发汗后,表未解,依法当用桂枝汤以解肌。反以烧针逼其出汗,不但表不能解,若不慎针处被寒,核其而赤,则必致奔豚之变。而为气从少腹上冲心的证候,故与桂枝加桂汤。一解未罢之表,一止其气上冲而治奔豚。

(四)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芍药用量增为六钱。水煎温服。

(五)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方: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另加大黄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芍药主挛痛,尤有效于腹,但亦为通利之品。桂枝汤用之,以制桂姜之开散,免其过汗伤津,原居次要地位。今倍用其量,则与桂姜旗鼓相当,成为表里双解的方剂。故于桂枝汤证兼有腹实痛者,乃可用之。然如实痛达至相当程度,甚或大便不通,更须再加攻下有力的大黄。当然,表里并病,先解表而后攻里,原属定法。若病情适应,亦可行表里双解之法。此即所谓定法中的活法,此可行之于桂枝汤证,自然亦可行之于麻黄汤证。后世防风通圣散,即可为例。

【仲景有关的论说】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附注]太阴病有腹满时痛证,故谓属太阴。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而为实满。此时痛,亦非虚寒的时痛,而是实热的时痛。太阳误下,表既未解,而又并于里,仍以桂枝汤解表,加芍药兼以治里痛。若更实满痛不大便者,还须再加大黄以攻之。

(六)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一味,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腹满而实则宜芍药。若腹不满而虚,则芍药势在必去。故桂枝去芍药,为治桂枝汤证,腹气虚而不痛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附注]脉动并于寸口谓之促,乃上实下虚的脉应。气上冲甚则下虚而上实,故证现胸满,而脉亦应之促。下之,气上冲为表未罢的明征。本应宜桂枝汤,今以腹气虚,故以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七)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葛根甘平,内可安中,以治下利。外是润燥,而解强急,又以性能解毒,更有利于痘疹诸疾,故桂枝汤证,若兼以上的一两个证候,均以本方治之。仲景独取 “项背强 img img ” 为目的而用之者,此亦津液枯燥,为肌肉失和的反应,为本药应用上的一特征。但在痘疹下利诸病,常不见此证(项背强 img img ),不可不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项背强 img img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附注]项背强 img img 为应用葛根的确征,而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故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八)栝楼桂枝汤

栝楼桂枝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栝楼根三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栝楼性寒,《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谓其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可知其为寒性、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故治肌肉强 img img 的情况,作用较葛根汤更为明显,则不止于项背,而见于全身。桂枝汤证,若身体强 img img ,不用桂枝加葛根汤,而用栝楼桂枝汤。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img img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太阳病,其证备,谓太阳病桂枝证俱备的意思。身体强 img img ,则远非项背强 img img 所能比,肌肉拘急,脉道受阻,故脉反沉迟,此乃津枯热燥的痉病,故以栝楼桂枝汤主之。

按: 治痉以栝楼为主,故不名桂枝加栝楼汤,而名栝楼桂枝汤,其实是治桂枝汤证而又痉者。须知。

(九)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钱、杏仁三钱,煎服法同桂枝汤。

【方解】

杏仁治咳逆上气,厚朴治胀满,加此二物于桂枝汤,当治桂枝汤证而又咳逆喘满者,易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附注]平时患有哮喘病的人,若发作桂枝汤证时,则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佳。

2.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附注]太阳病误下微喘时,亦表未解的一证,依法故须用桂枝汤以解表,但必须另加厚朴、杏仁治微喘。

按: 无汗而喘则宜麻黄伍用杏仁的方剂,汗自出而喘则宜桂枝伍用杏仁的方剂,此为有表证的咳喘证的用药定则。

(十)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即桂枝去芍药汤方,再加皂荚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皂荚为温性刺激药,有消痰利窍作用,桂枝去芍药汤而加此味,以治咳逆上气而痰涎逆满胸中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此条为宋林亿从《千金方》抄来,故以 “千金” 冠方首,肺痿吐涎沫不止者,可以本方治之。

(十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各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龙骨、牡蛎均治烦躁、惊狂、精神不安等神经精神类症状,而龙骨又具收敛作用。桂枝汤原方本甘温养液之方,食粥温覆始得微汗。若加此二药,则变解表之方,而为治虚之药。遗精梦交,大都精气内虚,神气外越所致,此方能治是疾,自可理解。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附注]精气虚于下,故小腹弦急,阴头疼。虚热亢于上,故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本清谷亡血失精共有的虚损脉象。今得芤动微紧的脉,为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脉芤应精血虚,动应心悸动,微紧应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小腹弦急,经文已有明示。但心悸动并无所明,不过龙牡之用,当有此证。经文略之,而脉诊详之,亦是相互发明之处。

(十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即桂枝去芍药方中加蜀漆三钱、龙骨四钱、牡蛎五钱。水煎温服。

【方解】

蜀漆逐痰饮,龙牡主悸动惊狂,桂枝去芍药本为气上冲,脉促胸满而设。若还夹饮冲逆胸心,并有动悸惊狂之证,则宜本方甚明。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附注]伤寒脉浮,本宜发汗,医以火强迫而劫其汗,亡阳之阳指卫阳,亦即津液。由于津液的突然大量亡失,则必导致甚剧的气上冲,必更强动内饮,而发悸动惊狂卧起不安之证。谓为救逆汤,以本方能救此火劫亡阳的逆治之证。

2.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附注]此条只讲了火邪,并无证候,当指由于火攻误治而致的惊悸之证。

(十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即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于桂枝甘草汤加入龙牡二药,当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又惊悸烦躁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附注]脉浮宜以汗解在表的病,误用火灸治之,邪反因火而盛,名为火逆(详见《伤寒论》),表不解。若下之,又属误治,后更误以烧针,迫劫汗出,终至亡阳烦躁之变。若心悸气冲俱甚,则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四)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增量芍药、生姜各一钱,另加人参三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人参味甘为补中健胃的要药,桂枝味甘为安中益气之品。若胃气沉衰以致脉沉迟,已非枣草平淡之品所能济事,势须以补中有力的人参始能振兴之。不过此药微寒(微苦),故又加生姜以助之。又加芍药,亦不外加重止痛的作用而已。

【仲景有关的论说】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附注]发汗后,身疼痛,为病犹在表,依法当用桂枝汤以更发汗。但脉沉迟,里气大虚,已非原方所能济事,故须新加人参三两和芍药、生姜各一两,为本方以治之。

(十五)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方:此方为桂枝甘草汤与人参汤的合方。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甘草汤以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以理中,二方合制,亦表里双解主治可知,但用时须依二方的适应证行之。桂枝甘草汤已见前,人参汤见里证篇,可互参。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附注]表有邪则发热,故亦称表邪为热,协热利即以误下表证,合表之病邪,随下药而下利之意。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为人参汤的适应证。以表亦未解,故以桂枝人参汤主之。

按:关于人参的医疗作用,后世议论不一,有谓补阳者,有谓补阴者,甚或识为起死回生的灵药。凡病濒于危笃,不问病证如何,报以此药不应,便置此病于绝望之地,此实谬见。人参不过是一健胃有力的药物。若胃虚弱而致的呕吐、下利、消化不良,以及代谢机能的沉衰,用此药有能使之振兴而恢复之。心下痞硬为用本药的一种信号。也就是说,虽胃虚衰而心下不硬者,亦常不用本药。但虽心下痞硬,而无胃虚衰的证候者,亦不得用之。详参有关人参的方剂,即可体会及此。

(十六)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即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的合方。水煎温服。汗出愈。

【仲景有关的论说】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附注]其脉如平,白虎汤则脉当洪大,今以津液虚于表,故脉如平。桂枝证脉当缓弱,今以热盛于里,故脉亦如平。身无寒但热,即热之在里。骨节烦疼时呕,即邪之在表,故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本条虽论的是温疟,但中医治病,是讲求辨证施治。凡具此证,温疟这样治,其他病也这样治。《伤寒论》第6 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既用白虎汤,焉能无渴,可见以上所谓 “温疟”,亦不外是温病的一种。

(十七)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黄芪四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黄芪味甘微温,为补中气的要药。若由中虚而致表气沉衰,为自汗、盗汗和恶风等表虚征象,并由此虚使邪留皮肤而不去。因为风湿、风水、黄汗、久败恶疮以及顽麻痹痛诸疾,以适方配用本药均能治之。以是可知桂枝加黄芪汤,实不止于治黄汗、黄疸之证而已。若桂枝汤证而又兼有黄芪的适应证时,当均治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img img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两胫自冷,为黄汗病的特征。若发热则又属历节,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为精气消损,故谓此为荣气。汗出反发热,为精泄邪留,久必伤及血分。初则为瘀血,久必皮肤甲错,终则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水气在表。水气冲动,则身 img 、胸中痛。热常炎于上,故从腰以上必汗出。湿常着于下,故腰以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肤中。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即黄汗的外证。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诸种黄疸病,大都属于瘀热在里,故但利其小便,化湿去热则可治。脉浮为病在表,法当汗解,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按: 汗出而脉浮弱,则宜用本方。若无汗而脉浮紧者,自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须知。

(十八)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方: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胶饴二两,以上五味水煎,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分二次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解】

桂枝加芍药汤本治腹满痛,今加大量胶饴甘温药,虽仍治腹痛,然已易攻为补,故改名 “建中”。而谓为 “小” 者,一者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仍兼和外,二者内于芍药的偏攻,补已不峻,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不同。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附注]浮取涩,谓为阳脉涩,为中虚血少之应。沉取弦,谓为阴脉弦,为邪传少阳之应。故依据脉法,则当有腹中急痛之证,与小建中汤温补其里。若腹痛不解,再与小柴胡汤治其外。中虚血少宜小建中汤,邪在少阳宜小柴胡汤,二方均有腹痛一证。先建中而后柴胡,亦先救里而后治外的定法。

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附注]血少心气虚则悸,表邪不解则烦。小建中汤温中养液,内则补虚,外则和表,故主之。

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附注]里急,即腹肌挛急。里急腹中痛,即前之腹中急痛,为中虚生寒之证。心气虚则悸。衄则失血。神气浮越则梦失精。营卫气衰则四肢酸痛。手足烦热,津枯失润则咽干口燥。此即虚劳之为病,小建中汤主之。

按: 里急腹中痛为使用小建中汤的确征,故无论虚劳或其他的病,若不伴有这一证而出现它证,便不得使用本方。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所在。若误以病名而试投本方,是有害而无益的。

4.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注]妇人以经血不调,常致腹中痛,法宜和血调经为治,其间亦有中虚多寒,而使经血不利的腹中痛,自须确辨证候,而用小建中汤治之。

(十九)当归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方: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当归四钱,水煎温服。若大虚则加饴糖六钱,汤成去滓内之,暖微火上,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漏不止,加地黄六钱、阿胶二钱。

【方解】

以强壮性通经活血的当归,加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当治二方证而有虚衰的瘀血证候,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附注]吸吸少气,指加强吸气仍有气少不足的感觉。余为字义,不须详解。如有上证,不必限于妇人,更不必限于产后,均可以本方治之。

(二十)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方: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三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小建中汤又加补中益气的黄芪,则于补中实表,均更加强。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附注]里急,即前里急腹中痛的简词。凡是虚劳一类的病,只若有里急腹中痛的证候,无论有什么不足的虚衰症状反应,均可以黄芪建中汤主之。

2.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男子黄,暗示女劳疸意,小便自利,其非得之于湿,而得之于虚可知,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治之。

按: 诸家多谓虚劳小建中汤即指小建中汤言,然而不说小建中汤反冠以虚劳二字,实则讲不通。前有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和黄疸,此应为黄芪建中汤较更合理。不过以小便自利而用本方,亦似证不备,临床仍须确辨其适应证为妥。

(二十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 三钱 ,芍药 三钱 ,生姜 六钱 ,大枣 四枚 ,黄芪 三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桂枝汤倍其生姜用量,去甘草而加黄芪,胃不振于里,则气不充于外,邪留皮肤久而致麻痹不仁之证,增生姜用量,加黄芪,内以健胃,外以实表,而祛郁着之邪。甘草缓中补虚,但走表祛邪反成盾药,故去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附注]阴阳俱微,为表里俱虚之应。身体不仁,谓肌肤顽麻不知痛痒之意。风痹亦有身体麻痹,故谓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似非仲景脉法,不注。以上见证,则宜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按:身体麻痹不仁,即今医所谓知觉神经麻痹症。以上只是营卫气虚所致的一种。但此证的发作,由于湿和瘀血者,亦不在少数,并常数因互见。总宜细辨,选用适方,不得固执一方。试治不验,反怪罪经方,那就错了。

(二十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芪 五钱 ,桂枝 三钱 ,芍药 三钱 ,以苦酒合水煎服。苦酒应少用,与水成1 ∶ 7 的比例即可。服后当心烦,服至6 ~7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

此亦桂枝汤的复制方,重用黄芪,不但代草枣的缓中补虚,而且更能固表而祛黄汗,加苦酒(古之苦酒为今之米醋)者,汗出而渴,津液大伤,加以收敛,以养正之意。不呕故去生姜。

【仲景有关的论说】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身体肿,水气所作,发热汗出而渴,精气大伤而表犹未解。状如风水,谓身肿发热等证。汗沾衣,色正黄如柏叶,为黄汗特征。则与风水易辨,脉自沉为里虚之应,亦与风水的脉浮不同,故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二十三)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 三钱 ,茯苓 六钱 ,黄芪 三钱 ,桂枝 三钱 ,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气不充于外,则皮肤虚,而水气乘之以为实,既以防己、茯苓祛水气于体外,又以桂枝、甘草加黄芪调营卫而固表,乃皮水标本并治之法。

【仲景有关的论说】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水气在皮肤中,而致四肢肿,则为皮水。聂聂动即肉 img 动,四肢聂聂动,更为水在皮肤中的确征。故以防己茯苓汤主治之。

(二十四)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 四钱 ,黄芪 五钱 ,白术 三钱 ,生姜 三钱 ,大枣 三枚 ,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另方只有黄芪、防己、甘草、白术四味,煎时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有似后世药引,仲景用姜计量不计片。方后之加减法,亦不含经方法度,故均置之不录。以上乃我个人常用量,与书中略有出入。

【方解】

此治表虚极的风湿风水方,故于桂枝汤去桂枝之辛散和芍药之苦降,而重用补中实表的黄芪,合生姜、大枣、甘草调营卫而解表邪,加防己、白术,以祛湿逐水。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附注]病在外故脉浮,湿着体表故身重,汗出恶风为表虚失固之象,故以防己黄芪汤主之。

2.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附方)

[附注]解同上。

按: 黄芪与人参同属补药,亦均有补中益气作用,不过人参偏于补里,常以心下痞硬为标的,用治胃肠诸疾患。黄芪偏于实表,常以正气不足于体表为标的,用治皮肤诸疾患。由于实表的作用,对于表虚证,常能实而解之。世人谓黄芪 “汗出能止,无汗能发” 的说法,究属似是而非,不可轻信。

(二十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桂枝加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去芍药汤,为治气上冲所致的胸满,气上冲每亦导致水上冲而小便不利。本方加茯、术二味利尿药,则其主治亦可概见。

【仲景有关的论说】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附注]误用桂枝汤,或此病不解又误用下法。由于药不对证,故原有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证,依然未解,故仍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 小便不利,水停不行,里气有失通畅,表气也难透达,故虽发汗,表必不解,只有利其小便,使里和而表自解。若勉强发汗,反而激动里水,变证百出。此为经久的实践结论,甚关重要,不可不知。

(二十六)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胃虚于里,则气衰于外,表证而陷于少阴,皆由中气不振所致。附子温里亢进胃气,表气亦振兴,邪始得外解。故桂枝加附子汤,治少阴病而出现桂枝汤证者甚明。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附注]本太阳病桂枝证,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故遂汗漏不止。小便难,为过汗大伤津液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已具因虚而转变为阴证之象。其人恶风,亦不只是表未解,且有无热恶寒的阴证成分,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编者注: 本人跟胡老实习时所见,胡老用附子的药量较小,与方药一起同煎,而不用先煎。以下均同,不再加注。

(二十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即桂枝去芍药汤,再加附子一钱半。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去芍药汤证,已陷入阴证,故再加附子。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1、22)

[附注]太阳病,误下后,脉促胸满者,为气上冲于上而腹气虚于下的脉证。表虽未解,腹气已弱,故以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不但促而更微,并且恶寒者,则已陷入阴证,故须桂枝去芍药汤再加附子以主之。

(二十八)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增附子为三钱,桂枝为四钱。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主少阴在表之证,今又用其主治寒湿,故加大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以祛除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

[附注]表证夹湿,即名为风湿相搏。由于身疼无汗,有似伤寒,故以伤寒八九日冠之。其实不是伤寒,而是风湿。仲景出于此,另有示人加以鉴别之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已大异于伤寒的身疼痛。不呕则知病非在里,不渴则证当属阴,脉浮虚而涩,亦为风湿在表大虚之应。故须桂枝附子汤主之。

(二十九)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四钱。水煎温服。初服其人身觉痹,半日许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方解】

附子除湿,合桂枝则使其外散,以汗而解,合术则使其内清,以尿而解。仍伍以姜枣甘草者,亦不外培中养正之意。

【仲景有关的论说】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这是续上文,若其人里虚之甚,竟至小便不能收摄而自利,因使大便硬者,则有津液内竭之势,不宜再行汗解,故以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按:上之大便硬者,乃由里虚小便难以收摄,丧失津液的结果,与阳明里实的大便硬不同,失治误下,则祸变立见。术附不但能亢进里气以治小便自利,而且能祛逐着于体表之湿,使其从小便而解。但此属气虚于里而湿着于外的寒湿之证,与前之风湿有所区别。

(三十)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方:桂枝 四钱 ,甘草 三钱 ,白术 三钱 ,附子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术附加入桂枝甘草汤,当治少阴风湿而气上冲急迫之证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附注]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较前之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不但重而且急。短气,小便不利,为气上冲的结果。汗出恶风,为病犹在表。不欲去衣为阴寒可知,或身微肿是湿着更甚。此亦少阴风湿在表之证。因气上冲急迫,故取桂枝甘草汤并加用术附,治其寒湿俱盛。

(三十一)附子汤

附子汤方:附子 二钱 ,茯苓 三钱 ,人参 二钱 ,白术 四钱 ,芍药 三钱 。水煎温服。

【方解】

里虚且寒而更有小便不利,没有不为腹痛下利的太阴证者。若于里气方虚阴寒初现之际,即以人参补其虚,附子温其寒,苓术利其水,芍药缓其痛,大可止之于未萌。所谓良工治未病,意即在此。不过人参、芍药味苦微寒,已至脏寒下利的重症,则不宜用,须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注]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常不传里,而发太阴腹痛下利之证。然口中和为里寒不温之象。背恶寒亦胃虚水渍之征。少阴之证未作,太阴之候已显,应急于治未发,既当灸之,而又须本方主之。

2.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附注]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疼,为病犹在表,但手足寒为四逆之始,脉沉亦为虚寒在里之征,应舍表而救里,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 不治之病,多由于胃气衰败,亦即太阴病的一个阶段。无论太阳或少阴,若并发太阴,必须先救其里,此本定法。尤其少阴本虚,最易并发太阴。故太阴篇虽未收入死证,但其死证多列入少阴篇内,意在示人重视此证。发汗必须及时,稍有延误,即并于里,则可能成为难以救治的危证。不过,若已并太阴而误发其汗,则其为祸更烈。少阴病二三日,虽以不传里为常,还可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然医贵辨证而行,不得固执日期,即便始得之一二日间,亦有不得发汗之证,以上两条即属其例。虽此病在始传未传之时,而行防微杜渐之治,辨证用药,均需功夫。但要临床过得硬,亦必通过这一关。

(三十二)真武汤

真武汤方:茯苓 三钱 ,芍药 三钱 ,生姜 三钱 ,白术 二钱 ,附子 一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与附子汤的药物配合,很相近似,故于主治亦自大同小异。不过,去人参和大减术附的用量,用于温中补虚,则逊于附子汤。但有降逆止呕的生姜,故治寒水上犯的作用,反而较强。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img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附注]太阳病,里有水停,虽发汗,而表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头眩,身 img 动,振振欲擗地,是因误汗,激动里水冲动的结果,而且已有陷入阴证的反应,故以真武汤主之。

按: 此条与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条,同是说水停在里,虽有表证亦不得发汗,必须利尿,使里气和畅,则表气透达,而表自解。不过前者虽误于汗下,也未转变为阴证,故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而此病已陷入阴证,故必须以配伍附子的本方主之。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附注]少阴病二三日未已,意谓经过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微发汗,而少阴的表证犹未解。至四五日,法当传里,而腹痛自下利,亦似属太阴。不过,因其小便不利而有自下利,此下利是有水谷不别的成分。即前在表时的不解,亦与水停在里有关。况四肢沉重疼痛,是湿邪仍然在表。因确认是有水气的病,水气走动无常,故可有或咳以下诸多不定的见证,都可以真武汤治之。

按: 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下诸方,本不当列于此,为解说方便,故连续及之。

(三十三)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 四钱 ,桂枝 三钱 ,白术 二钱 ,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故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附注]伤寒法宜汗解,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虚其胃则水自下而上,故气上冲胸。心下逆满,头眩,为饮随气冲上犯之象。脉沉紧为里有停水的脉应。虽表未解,亦不得发汗。若误发之,则水乘经脉之虚而为振振摇的动经之象。宜苓桂术甘汤治气上冲利小便。

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若饮冲逆心下,自必胸胁支满,目眩,则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饮气上迫则短气,应依证以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从小便去之则治。

(三十四)苓姜术甘汤

苓姜术甘汤方:茯苓 四钱 ,干姜 四钱 ,白术 二钱 ,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上方去镇气上冲的桂枝,而加温中以逐湿痹的干姜,故治肾着的寒湿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附注]腰以下属肾的部位,寒湿着于此部,故谓为肾着。湿着于人体,故身体重。如坐水中,谓腰中冷。形如水状,谓有浮肿如水气的形状。小便自利则常渴,本证不渴,故谓反不渴。胃无病故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谓此纯属寒湿着于下体部,以示与伴有气上冲的饮在心下不同。衣里湿冷,久久得之,是致病的病因。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为本病的特征。则以本方主之。

(三十五)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方:茯苓 八钱 ,桂枝 四钱 ,大枣 五枚 ,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苓桂术甘汤,去术加大枣,又增加茯苓和桂枝的用量。故治上冲甚剧,水自下而上,欲作奔豚之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附注]发汗后,若脐下悸动甚,则上因汗虚,饮自下而上冲,有欲作奔豚之象,枣草安中补虚,桂枝镇气上冲,茯苓逐饮气,故主之。

(三十六)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 四钱 ,桂枝 三钱 ,生姜 四钱 ,炙甘草 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术加生姜,当治冲气夹饮,心下悸欲呕之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附注]伤寒发汗,汗出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上证不渴者,则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 伤寒有停饮,虽发汗表常不解。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为五苓散证,不渴即为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已详述在前,故此略之。不然,汗出而渴与五苓散,不渴用本方,二者难以理解。

2.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附注]水停心下,甚者则悸,故厥而心下悸者,乃水气迫于心下所致,应以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水去则厥自已。若舍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更必水渍入胃而作下利。

(三十七)《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方:茯苓、人参、白术 各三钱 ,枳实 二钱 ,橘皮 二钱半 ,生姜 四钱 。水煎温服。

【方解】

人参补胃之虚,苓术祛除留胃之饮,又佐以橘皮利水谷,生姜治呕逆,枳实消胀满。此为胃虚停饮,胀满,呕逆,不思饮食的治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此为宋人从《外台》抄来,所证不似仲景手笔,故不注。

(三十八)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 八钱 ,泽泻 四钱 ,甘草 三钱 ,桂枝 二钱 ,白术 三钱 ,生姜 四钱 。水煎温服。

【方解】

茯苓、泽泻、白术皆利尿逐水之品,桂枝甘草治气上冲,生姜治呕,此为胃有宿水而致呕吐的治方,甚明。

【仲景有关的论说】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谓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谓既吐且渴,为饮频的意思。胃反见此证,则茯苓泽泻汤主之。

按: 水谷不化,津液不布而渴。但多饮则不消,聚久则必吐。茯苓、泽泻、白术利水下出,不使蓄积于胃,复以桂枝、生姜降逆治吐,甘草安中养液而治渴。

(三十九)泽泻汤

泽泻汤方:泽泻 七钱半 ,白术 三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水在上则必须用白术,水停致热,又必须用寒性利尿药泽泻,使之从尿而解。

【仲景有关的论说】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若此支饮病,又见冒眩甚者,则以泽泻汤主之。

按: 支饮而苦冒眩,其冒眩是因痰饮的上迫,亦兼有久饮郁热的成分,故以寒性利尿的泽泻为君,以治胃水有力的白术为臣,下水去热故可为治。

(四十)五苓散

五苓散方:猪苓 三钱 ,泽泻 五钱 ,白术 三钱 ,茯苓 三钱 ,桂枝 二钱 。水煎温服。原为散剂,今改汤饮。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解】

集四苓逐水以利尿,小便不利常由于气上冲,故佐以桂枝。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附注]太阳病,理当汗解,但以微似有汗者佳。若发汗不得法而大汗出,津液过伤,致胃中亦干,故烦躁不得眠。此时患者有欲得饮水之情,可少少与饮之,令胃得滋润即愈,则无须以药治疗。若上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是水停不行,表犹不解之象,则宜五苓散主之。

按: 消渴为饮水多而渴仍不解之证。致此证的原因很多,而小便不利只是一因,本条所述可分作两段看。前段只以发汗太过,烦躁不得眠,患者欲得饮,便可少少与饮之,不必用药即可自愈。后段是里有停饮,发汗乃是误治,故表仍不解,此和桂枝去桂汤条一样,都由于停水在里的关系,虽发汗而表热不除,唯汗后所见的证候不同。虽均须利尿为主,而方药大有出入。在同一病机,同一治法,而必须适应整体的反应情况,处以方药,此为中医治病的主要精神,不可不知。

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附注]此即上条的略词,以略去胃有停饮,小便不利之前提,仅从条文字句看,虽发汗后,若只脉数,烦渴者,该用白虎汤,而绝无用本方之理。本条说明白虎加人参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小便的利与不利。

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附注]中风发热,五六日不解而烦,谓六七日内虽发汗而仍发热。仍烦不解,有表里证,为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停水在里的里证。水停不消,津液不布,故渴欲饮水。胃肠充满停水,故饮水则吐。因称之为水逆证,五苓散主之。

按: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得消化,身体各部缺少水的营养,故渴欲饮水。但饮则仍停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此即消渴证。若胃内充水过多,终至饮水则吐,而引发水逆之证。此时唯有利其小便,推陈致新,则渴与水逆俱治矣。

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附注]太阳病,由于误下,每使表热内陷,而成心下痞,此与泻心汤即可治。但若里有水停,误下激其上冲而亦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且有小便不利,此与泻心汤所治的心下痞,显有不同,此宜五苓散主之。

5.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附注]霍乱,呕吐而利为里证,头痛、发热、身疼痛为表证。若热多欲饮水者,则宜表里双解,五苓散主之。若寒多不用水者,则宜舍表而救里,理中丸主之。

6.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脐有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犯于胃。癫眩发作,则指头眩痉挛之证而言。若此癫眩有脐下悸,吐涎沫,则为冲气和水逆所致,故以五苓散主之。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五苓散的适应证,可概之于下:

(1)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烦躁不得眠。

(2)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3)心下痞,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

(4)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5)癫眩,脐下悸,吐涎沫者。

(四十一)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方:五苓散 四钱 ,茵陈 八钱 。若用汤剂,于原方加茵陈二两至三两。水煎温服。

【方解】

茵陈味苦平,治热郁黄疸。合于五苓散,使黄从小便解。

【仲景有关的论说】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此说殊不备,黄疸为证不一,治法亦因各异。本方应治小便不利,且大便不燥者,可信。若五苓散证而更发黄者,较更为合理。

(四十二)猪苓汤

猪苓汤方: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各二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与五苓散比较,去桂枝的辛温合苍术(当年白术常缺货)的苦温,而加滑石的甘寒和阿胶的甘平,故于解热养液则较五苓散为优。但对水气上逆之证则不治,故于呕逆头晕诸证,则不用此方。又由于用量较小,则利水作用亦较轻。

【仲景有关的论说】

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img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1、222、223)

[附注]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乃属湿温之证。发汗,烧针,和下之,皆属误治,故病不解。若由于下后,胃中空虚,客气乘之而动膈,心中懊 img ,舌上苔者,则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津液大伤,但热犹炽盛之象,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纯属水停不行,而致热郁在表之象,故以猪苓汤主之。

按: 白虎、猪苓均治渴欲饮水,一则由于热盛津枯,一则由于水停热郁,临床最须鉴别,应熟记。

2.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附注]少阴病最易并于里而发太阴病。但今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与太阴下利不渴者则异。心烦不得眠,为有水有热之象,因知其下利为水谷不利所致。故以猪苓汤解热利小便主之。

(四十三)猪苓散

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 各等分 。白开水冲服二钱。

【方解】

白术燥湿利水而健胃,逐宿水且防新水的复聚。猪苓解热治渴。茯苓利水则免水之停蓄。三味合力利水,则使水不停也。

【仲景有关的论说】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饮停于胃上至膈则必呕,故谓病在膈上。饮去胃燥,故呕吐后每思饮水。但如思水时则呕吐必解,胃燥欲饮水自救,应急与之,使胃气和。不过,呕吐乍已,胃气未复,多饮仍必水聚致呕。故以猪苓散健胃利尿解渴之治。

(四十四)苓桂五味甘草汤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茯苓 四钱 ,桂枝 四钱 ,五味 四钱 ,炙甘草 三钱 。水煎温服。

【方解】

此为桂枝甘草汤加利尿的茯苓和镇咳的五味子,故治气上冲而咳,痰多之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服小青龙汤后,虽咳逆倚息不得卧的为证得到抑制。不过,多唾口燥与口渴不同,为留饮未去之证,并又冲气夹饮上迫胸咽,因致浮热在上,面热如醉,气机受阻,脉沉微,手足厥痹,下流阴股,亦服药逐饮下行之效。奈冲气甚,小便难通,则仍反而上逆,故时复冒,因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

(四十五)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 四钱 ,甘草 三钱 ,干姜 三钱 ,细辛 三钱 ,五味 四钱 。水煎温服。

【方解】

干姜、细辛均属辛温之品,合茯苓逐饮去痰,合五味子降逆止咳,甘草缓急迫以和诸药。故诸药合力以治其咳逆饮盛之证,但此类药偏温,不利于热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 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服苓桂五味甘草汤,冲气即低,但痰饮复聚于上,故反更咳而胸满,因去上方治上冲之桂枝,而加散饮逐痰之姜辛治之。

(四十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即苓甘五味姜辛汤又加半夏四钱。水煎温服。

【方解】

半夏逐水降逆,故治上方证更有饮冲上逆之候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则咳满的为证即止,由于姜辛为温性逐水药,服之饮去胃当燥,故其人当逐渴,今以其有宿积已久的支饮,乘上饮去之虚,复为自下迫凑之逆,所以渴反止,而发胃呕冲逆上证。支饮冲逆于胃,胃亦必呕,故复内半夏降逆以去其水。

(四十七)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方:茯苓 四钱 ,甘草 二钱 ,五味子 三钱 ,干姜 二钱 ,细辛 一钱半 ,半夏 四钱 ,杏仁 四钱 。水煎温服。

【方解】

上方加逐水下气之杏仁,故治上方证有水气的为证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则支饮去除而呕止。今其人形肿又为溢饮在表之候。此当于原方更纳麻黄以治之。但以其人手足痹,为虚之证,故不纳麻黄而纳杏仁。若误纳麻黄发越其阳气(津液),则必致厥。

(四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方:即上方又加大黄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治上方证有里实证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若面热如醉酒状的红赤,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的象征,故更加大黄以利之。

(四十九)半夏散及汤

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 各等分 ,分为细末,白开水冲服三钱。若用汤剂,上三味各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甘草汤加以下气治咽喉肿痛的半夏,其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又有咽喉肿痛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附注]甘草汤、桔梗汤曰 “咽痛”,半夏散及汤曰 “咽中痛”,半夏苦酒汤曰 “咽中伤而生痰”,则皆咽痛为主证者也。盖咽痛本有轻重之分,轻者未必肿,重者必大肿。以是咽痛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证;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证;不肿或涎缠咽中,而有甚痛楚者为半夏散及汤与苦酒汤也。

(五十)乌头桂枝汤

乌头桂枝汤方:大乌头五枚或五钱,以蜜二杯,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一杯和解之,顿服一杯。若无效,更服一杯,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方解】

本方为桂枝汤与大乌头煎之合方。前者解表邪,后者祛里寒,服后可出现头晕,吐水,如醉酒之眩晕状,过后病愈。但此与乌头之毒性有关,临床应用,当自小剂量开始服用。

【仲景有关的论说】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寒疝腹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为寒在里。若身疼痛,为外不解,内外合邪,其痛必剧,非一般方药及灸刺可治。则以乌头桂枝汤可抵当其证。 9ZNhzY7lnD2QyeFwrR0uXPc/Cp6R5+AvSmDTNbBQugd/7WVji3cqV8lkE5MeI9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