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言

一、《伤寒论》的贡献与不足

1.《伤寒论》的贡献

《伤寒论》以临床纪实、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分别以表、半表半里、里来划分病位,以阴阳来分病性。根据病的病位与病性之不同,又以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概括了疾病的临床过程,创立了汤方辨证,成为古今中医遵循的法则,使药物治疗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伤寒论》的功绩如下:

(1)《伤寒论》所保存的方剂虽然不多,但是其中大部分方剂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其有确实的疗效。这不仅是临床应用上的宝贵遗产,而且也是古今中医处方用药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中医学的宝贵资料。

(2)在辨证分类上,纲举目张,既没有藏象辨证的繁琐性,又没有卫气营血辨证的模糊性。《伤寒论》分类清晰,论治严谨,风格朴实,毫无《内经》中存在的那种浮辞与空论,是医籍中的楷模(详见贾得道编的《新医学史》)。

(3)在诊断疾病方面,确立了脉证并重的原则,每篇都冠以“××病脉证并治”,其中没有后人所谓的“六经辨证”与“藏象辨证”。这较《内经》中的脉证分离的辨证方法有了显著的进步。

(4)在治疗学方面,《伤寒论》中的六病之法,包括了后代治则分类的八法(汗、下、吐、温、清、补、消、和)。因此,《伤寒论》中的全面治则规范,直至今天在中医治则中仍无原则性的突破,诚为千古中医之典律。

(5)在用药上,《伤寒论》非常精炼,全书仅用80余味药,无后代一些医家大量药味的堆砌。

《伤寒论》从辨证、论治到选药都非常严谨,至今为医家所崇拜。另外,从文献记载看,虽然武威出土的文献记载有汉代应用中药的情况,但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以明确的名称使方剂形成定式。从《伤寒论》始,不仅有了方剂名称,而且以方剂的名称将病也相对固定下来,成为辨证论治的基石。如桂枝汤是方剂的名称,而桂枝证则是代表病证的,是此类病的规律性总结,使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

总之,《伤寒论》是张仲景使《内经》理论与他的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在一起,奠定了汤方辨证的医学理论基础,是至今仍光彩耀目的医学专著。

2.《伤寒论》的不足

《伤寒论》是否有缺点与错误呢?当然有。我们研究历史,只能从遗留给我们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中进行分析研究,决不能毫无根据地进行臆想与猜测。

现存《伤寒论》的版本,一般都认为宋代林亿、高保衡的版本为好,但此版本也大致存在下列的不足。

(1)病的定义有的不够完整,即六病的首条所谓的“……之为病”有的不能完全概括本类病的本质。如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就没有厥阴病的典型症——手足逆冷。这条本为一个肠虫证的临床表现,治则也非为回阳救逆,而是一个寒热药同用的乌梅丸,因此不足以为厥阴之纲。其他也有类似之处。

(2)六病归类出现了混乱的情况,如“太阳病篇”成为各种方证均有的混合篇,有瓜蒂散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失去了归类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3)有些方面的记载欠妥,如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等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东西。另外,文字记载也有错、漏等情况。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伤寒论》有上述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中医书籍的经典,就辨证论治大法而言,后人实无能过之者。所以张仲景被人奉为“医圣”,古今医家均称之为良师。

二、《伤寒论》的病证系统观

我想把系统论的思想引入《伤寒论》来分析,初步认为《伤寒论》是一部简明的疾病学系统论。《伤寒论》是一个大系统,各病篇是子系统,各病篇的具体方证又是下一级子系统,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有明确的从属关系。病与证,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经常提及的问题,至今无有公认的标准。《伤寒论》中的病与证是怎样的呢?现将《伤寒论》中病与证的概念及分类的情况简单分析如下。

1.太阳病篇病的概念与证的种类

太阳病篇的首条,也是《伤寒论》全书之首条,仲景将太阳病给以明确的定义,使太阳病的概念有了十分清楚的范畴。这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三症代表太阳病类各证的共性。因此,在提及太阳病时,应有此三症出现,否则违背了仲景给太阳病确定的分类标准。在太阳病篇中,属太阳病范畴的证有好多类,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和小青龙汤证等。太阳篇共计方证74个。另外,有些证不应属太阳病类,如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等。

2.阳明病篇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条是说明了阳明病的共性是“胃家实”。“胃家”是指整个胃肠系统,“实”是实有其物,即指痰、水、血、食。因此,阳明病治疗原则以下法或吐法为其治疗大法,取“实者泻之”之理。“胃家实”是阳明病本质,其各证的表现尽管不同,但治则相同。如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麻仁丸证、蜜煎导证、抵当汤证、大陷胸汤证、桃仁承气汤证和十枣汤证等,都属阳明病。阳明病篇共有方证19个,其中有些方证不应属阳明病篇,如四逆汤证、桂枝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等。

3.少阳病篇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条文较少,仅讲了少阳病的概念:“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篇中无少阳病的治则和方剂,中医界多以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篇的主要方剂,因此和法成了少阳病的治疗大法。但从“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看,少阳病应属于阳性病,不宜用和法。因为和法是调和阴阳,和解表里,用于阴阳共见之证,此处无和解之证,更不用和解之方──小柴胡汤,当以寒凉之剂清之。少阳病篇是《伤寒论》中缺憾最大的一篇,竟无代表性一法一方,更谈不上具体的辨证,给后人研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也是众说纷纭最多的一篇。

在临床工作中,少阳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太阳病多为阳病之初,阳明病又为阳病之极,那么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的阳性病当为少阳病。在三阳病的治则中,太阳病为汗法,阳明病为下法和吐法,少阳病当为清法。明清时代温病学家的出现和兴起,清法的大量应用正是填补了这块空白。从《伤寒论》的全文看,少阳病的证与方剂也很多,如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猪苓汤证及黄连阿胶汤证等,都应属少阳病范畴,只是现行《伤寒论》书中的分类出现了错误,致使少阳病篇缺少了具体有代表性的证与方。由此可见,少阳病的治则和方剂是散见于其他篇中的。

4.太阴病篇病的概念与证的种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伤寒论》对太阴病共性的描述,同时也指出了应用下法是太阴病之大忌,是错误治则。太阴病是里部阴性病,“胃气弱”是太阴病的普遍特征,因此,应用温补之法才是太阴病的正确治则。本篇列的三个方剂──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均非太阴病的适宜方剂,是桂枝汤证的变证的方剂。而应以理中丸、吴茱萸汤、五苓散等为太阴病的正确方剂,这些方证才是太阴病的真正同类证。

5.少阴病篇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伤寒论》对少阴病的概念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眠也。”少阴病是因心脏机能不足引起的阴性疾病,多数医家认为少阴病就是心病,持此说者如章太炎等,因此治疗少阴病的原则是补气强心,多以参附作为组方的主药。少阴病是临床常见之证,远非《伤寒论》中简单的“脉微细、但欲眠也”,凡心动悸、脉弱、促、结或体乏易倦之人,均属少阴病。少阴病还是临床比较容易出现死亡的病证之一,因此仲景在少阴病篇中,较详细地讨论了少阴病可能出现“死”的临床表现,对“可治”“难治”“不治”等证也予以描述。西医学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病证,都属少阴病辨证范畴。少阴病篇共有方证19个,如附子汤证、真武汤证是代表性方剂。另外,也有不合其类者,如猪苓汤证、吴茱萸汤证等。

6.厥阴病篇病的概念与证的种类

厥阴病是阴性病中病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人常是处在危急之中,然而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篇是这样描述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一个肠虫证的表现,没有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手足厥冷和脉微欲绝。因此本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纲领。而《伤寒论》中的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这条既论述了厥阴病的形成机理──“阴阳气不相顺接”,又叙述了厥阴病的典型症──“手足逆冷”,在《伤寒论》中此条才是真正的厥阴病的纲领。凡有“脉微欲绝,或无脉,手足逆冷”证,即当归四逆汤证、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皆是厥阴病的同类证,属厥阴病的辨证范畴。厥阴病篇中有方证16个,代表性的方剂是当归四逆汤,也有不合其类者,如白虎汤证、瓜蒂散证、白头翁汤证等。

7.霍乱病篇的病的概念与证种类

霍乱病是“呕吐而利”,实属太阴病辨证范畴,其具体证有四逆人参汤证、理中丸证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等,共有6个,理中丸证为主方证。“霍乱病”并非一定是今天可确定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病,常将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也列入霍乱病类。应将此篇列入太阴病的辨证范畴为宜。

8.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阴阳易”在《伤寒论》中指由于性生活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另外,本人从临床中体会,此类病人以男性为多,平素多体弱,常因外感后行床所致,除上述症外还有两个特点,即脉弦数和皮肤潮湿或自汗。本篇以烧裈散证、枳实栀子豉汤证、牡蛎泽泻散证和竹叶石膏汤证等6个方证作为具体辨证标准。此类方均不宜于“阴阳易劳复”之人,应以补气固表之品为好。多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或人参桂枝汤治其多汗或自汗。待汗止后再以黄芪建中汤或八味丸合小柴胡汤调之为宜。

综观《伤寒论》全貌,仲景以“病”为疾病分类的纲,以各方证为临床辨证之目,各方证辨证分属于各病。本人认为,仲景所言之“病”,实际还是更大范畴的“证”,与当今中医之“病”的含义相去甚远,与西医之“病”更无相似之处。此处,“病”与“证”都属于中医证的范畴,两者的概念无本质的区别,只是等级层次的差别而已。不过,仲景以病立纲,以方证辨证施治,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对《伤寒论》病与证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到仲景对疾病分类的框架,同时也可以看到分类中存在的乱类现象。按事物的分类标准,应将同一类性质的事物分在同一类中,即同一病性的方证应归在同一类辨证中,其治疗大法也应是相同的。但《伤寒论》中有的方证不是按这个基本分类原则来归类的,因此,使后来学习的人堕入迷津。如太阳病篇,几乎各类方证均有,而少阳病则无代表性的一法一方。在其他各病的分类中都存在有乱类现象。为了便于后人学习和临床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进行重新整理和分类,把病位相同、病性相同的方证归在一起,为后人学习《伤寒论》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可以参考《刘绍武三部六病精义带教录》)。

通过对《伤寒论》的粗浅分析,初步认为《伤寒论》是一部简明的疾病学系统论。《伤寒论》是一个大系统,各病篇是子系统,各病篇的具体方证又是下一级子系统,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有明确的从属关系。

另外,《伤寒论》各病证之间有着复杂的传变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传变,说明了各方证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相联系的,其中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伤寒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化了的疾病论。

三、《伤寒论》的架构

《伤寒论》宋刻版本共有398条,分列10类论述: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30条,1~30条);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7条,31~127条);③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51条,128~178条);④辨阳明病脉证并治(84条,179~262条);⑤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0条,263~272条);⑥辨太阴病脉证并治(8条,273~280条);⑦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5条,281~325条);⑧辨厥阴病脉证并治(56条,326~381条);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10条,382~391条);⑩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7条,392~398条)。另外还有12类不予讨论。

《伤寒论》的每条都是一个临床病例的简写,是病情的表现与分析。当然,其中也有错误与缺点。

《伤寒论》的架构成为其后中医临床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现具体分析如下。 mIGRgJQMfwti92UVjc1+LdZZR0RPfQNfqtcaA+ayM0ZmFrdn3VSDBQB+HOmraH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