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国学”释义

1.“国学”一词的由来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云:“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近代“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一批学者担心传统文化衰微,提倡国学,有“救亡图存”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意。与此同时,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也迫使人们重新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并以新的姿态审视数千年来固有的传统,“国学”热潮的兴起亦势成必然。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五四时期,胡适提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2.何谓“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又可称“国故”,亦可称之为“一国之学术”。西方称“中国学”“汉学”(Sinology)。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就是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

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 V/zOp/QTH59R2cDPAAhdwV2jGnZvDOhhLtCa9m/qq0RFHcF0O0HX0N5rZzyeow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