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理论发挥

脾胃学说是中医整个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脾胃学说从提出到发展形成系统的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始于《内经》,发挥于仲景,形成于东垣,完善于天士。时至今日,脾胃学说已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1.阐述脾胃生理功能

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纳与运,升与降,润与燥是对脾胃生理功能与特性的高度概括。

2.剖析脾胃分治之理

叶天士指出东垣甘温补益脾胃之法,“诚补前人之未备”,然“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提出了“脾胃当分析而论”的精辟见解。

《临证指南医案》云:“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功能、特性不同,两者之病,治疗迥异,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脾胃分治,确是叶氏灼见。

3.通降治胃,创立胃阴学说

叶天士根据“胃喜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特点,明确指出:“胃宜降则和。”华岫云说:“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

叶氏治胃之通降法,既不是用辛开苦降之药,也不是用苦寒下达之品,而是另辟蹊径,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从而创立了胃阴学说。

4.胃分阴阳,通补胃阳

叶天士在创立胃阴学说同时,认为胃亦有阴阳,当分而论治。对胃气虚、胃阳不足之证,叶天士立“通补阳明”之法,成为论治阳明胃腑的另一个侧面。“阳腑之阳非通不阖,胃中阳伤,法当温阳”,“用刚远柔,通补胃阳”。

5.疾病辨治,重视脾胃

对一切杂病亦多从脾胃立论。在探讨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时,李东垣曾提出“肺之脾胃”和“肾之脾胃”,而叶氏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亦同样密切,明确指出:“土旺四季之末,寒热温凉随时可用,故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及肾之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功能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心血的运行,肺气的输布,肝血的生成,肾精的化生,皆有赖于脾胃的功能。在温病治疗中,强调滋养肺、胃、肾之阴,认为温病存得一分阴液,便留得一分生机。 izLNHxCf78DYCdKJ3/nLrGkhQ++B0Bc0sk4bN1Xs2sA7fo3vXldGYhEcnOhRT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