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柯琴的治学态度

1.好学博闻,治学严谨

柯氏弃儒从医,对于古代诗文造诣极深,文献载其“好学博闻”,“好为古文辞,又工于诗文”,从《伤寒来苏集》看,其文笔淋漓酣畅,纵横自如,旁征博引,富有文采,注重对仗排比,节奏感强。大有“沛然莫能御之”之势,颇有孟子“好辩”之风。且其治学严谨,态度客观,他曾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要求不要存偏见,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古人,以为古人必然如是。他认为,《伤寒论》“著书者往矣,其间几经兵燹,几番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如注疏者着眼,则古人之隐旨明、尘句新;注疏者失眼,非依样葫芦,则另寻枝叶,鱼目溷珠,碔砆胜玉矣”。柯氏鉴于《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由于年代久远,并且先后有多次变乱,虽经王叔和编次,而脱落、错简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其中不但有许多王叔和的附会文章,而且还有不少是后世夹杂的词句,已非仲景原著。历代注家往往依样葫芦,随文敷衍,或者断章取义,曲解原意,或者另寻枝叶,自鸣一得,以致“彼此矛盾,黑白不辨”,给后学带来许多困难,因而重新加以校正和注疏。他对《伤寒论》逐条细勘,逐句研读,参考先后条文,体会全论精神,摒弃个人主观成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将讹字、衍文、脱落和错简进行修正。他的校正与注疏经后来的许多临床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如《伤寒论》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其中表里二字互差。柯氏直接将“表有热,里有寒”改成“表有热,里有邪”。里有热才能以白虎汤主之,其见符合临床实际。《伤寒论》麻杏石甘汤证二条,即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与此同,只有“下后”二字之别,柯氏对此注释说:“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他索性将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改为“无汗而喘,大热者”,无汗热不得泄,自然大热。可见柯氏此改符合临床实际。同时他认为本方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矣”,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重、里热轻之疾,“用麻黄发汗于外,石膏以清胃火,其麻黄用量应倍于石膏”。麻杏甘石汤证则为表寒轻、里热重之疾,故方中“石膏用量应倍于麻黄,以除内外之实热”。二方证皆系表寒里热之疾,因其寒热程度不同,方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例也不同,所以称麻杏甘石汤证为大青龙汤方证之变局。白虎汤证系阳明经热盛之证,所以称麻杏甘石汤证为白虎汤之先着也。三方皆配用石膏,石膏为清火之重剂,故柯琴在方论中写到:“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此(白虎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青龙)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用粳米。”从方证及药量变化阐述了青龙、麻杏甘石、白虎三方之对比,突出了各方的辨证要点,真可谓锱铢不爽。

柯氏谙熟经典,对《内经》《伤寒论》均有深入研究,他认为“仲景治法,悉本《内经》,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所以在对仲景原著整理校订过程中,注疏立论的基础始终不离《内经》法度。他运用《内经》的辩证思想,论阴必及阳,论脏必及腑,论脉必及病证。凡原文之简略部分,多能探幽发微,加以充实提高;在辨证论治方面,印证经义以说明问题。如他引《内经》之文解释仲景治法云:“按岐伯曰: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此大法也。仲景论所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者,是阴阳之别也。阳病用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以附子吴萸以扶阳。外者用麻桂以治表,内者用硝黄以治里。其于表里虚实,表热里寒,发表和表,攻里救里,病有浅深,治有次第,方有轻重,是以定其中外,各守其乡也。……中外不相及,是病在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汤治主病也。此即所谓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用白虎、栀豉、小承气之类。盛者夺之,大承气、陷胸、抵当之类矣。所云观其脉症,知犯所逆,以法治之,则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之谓也。”诸如此类,在柯氏书中随处可见,用《内经》理论阐发六经分证与定位,辨识脉证和阴阳的关系,分析伤寒与温病的异同等,可谓善执《内经》之义,发扬仲景学理的大医家。

2.继承创新,独树一帜

柯氏对仲景学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结合临床实际,继承创新。他认为:“《伤寒论》一书,经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书,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叔和之文附会者亦多矣。”后经方中行、喻嘉言各为更定,距仲景原旨就更加遥远了。他反对方、喻“三百九十七法”之说,指出“三百九十七法之言,既不见于仲景之序文,又不见于叔和之序列……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辨之矣。而继起者,拘琐琐于数目,即丝毫不差,亦何补于古人,何功于后学哉。”他更不同意“三纲鼎立”之说,认为那是“埋没仲景心法”。在他看来,已没有可能恢复《伤寒论》的旧貌,所以错简重订派的编次,不过“种种蛇足”而已。同时也反对维护旧论派“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主张。他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不管是仲景旧论或叔和纂集,只要符合辨证论治精神,其真伪就不是主要的。他立志重编,认定仲景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等,必然是按方证为主进行辨证论治的。于是,他大胆提出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汇集诸论、各以类从的方法,对《伤寒论》条文方证重新编次。他自己也承认:“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其具体做法,在《伤寒论注·凡例》中说得非常明白:“起手先立总纲一篇,令人开卷便知伤寒家脉症得失之大局矣。”接着又言:“每经各立总纲一篇,读此便知本经之脉症大略矣。每篇各标一证为题,看题便知此方之脉症治法矣。是编以证为主,各以类从,其证是某经所重者,分列某经,如桂枝、麻黄等证立太阳,栀子、承气等证列阳明之类。”柯氏在《伤寒论注》一书中共立三十八证,其中三十三证是以方命证。可见柯氏的整编的动机与目的是从临床实际出发,力致突出仲景心法,通过整编借以揭示贯穿《伤寒论》全书始终的辨证论治这一中心命题的基本规律,展现张仲景丰富多彩而又科学实用的一整套临床学术思想,方便后学者系统掌握与临床应用,成为伤寒学派中“辨证论治派”中的代表人物,影响深远。在对《伤寒论》整理注疏基础上,柯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学术观点,如“全论大法”“六经正义”“三阴合并”“制方大法”等,既独树一帜,又恰合临床实用,为后世临床医家所推崇。 89k+JgLuVo9uPlpFhDGJGDkNZcEs30tdeUWoXcEXWXEHRfqjXgNeNJTbgHzLQF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