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发病学上,既重视机体反应性在疾病发生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疾病的性质、发展及转归同样与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相同邪气致病由于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疾病性质与演变趋势也就随之而异。而不同的邪气当侵犯不同的人体时,又可出现相同的病变。这就是说疾病的性质、演变及转归,主要取决于机体内部的反应性,即阴阳矛盾变化及邪正斗争的状态。章虚谷云:“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又具体以酒醉时的各种不同状态来形象地说明机体的反应性与疾病发展变化的关系。在外感疾病中,“邪气因人而化”的观点历来受到重视。《医宗金鉴》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也指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说明疾病寒热虚实的变化是以机体反应状态为基础的。这还可以在外感疾病的证型及病邪传变规律中得以佐证。从张仲景的六经传变规律及分证来看,一般总以先表后里,由浅入深,由实转虚,先三阳后三阴,但亦常因个体差异发生各种异乎寻常的变化,出现并病、合病、直中等。如邪陷三阴,乃因人体阳气虚弱,机体调节功能低下,不足以抵抗外邪入侵,以至病邪长驱直入,形成虚寒之证。就是在同一经中,如太阳病,同感风寒之邪,但由于患病者表气之虚实,腠理之疏密差异,又可出现“太阳伤寒”及“太阳中风”的不同。所以《医宗金鉴》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温病学亦并不例外,不再多述。
至于内伤为病,如七情本乃人之生理现象,由于个人禀质不同,性格各异,正常人的情志活动亦迥别。有的人多怒,有的人忧愁,此显而易见。而过激的情志刺激则往往引起疾病,但这种刺激的原始病因亦只存在于得病之初,在病理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机体本身的阴阳失调和升降失常。总之,由于机体禀赋不同,肌肉有坚脆,皮肤有厚薄,腠理有疏密,脏腑有强弱,性格有差异,从而使不同的机体对病邪的反应各不相同,故病邪作用于人体后随机体的反应出现化风、化热、化寒等不同的性质变化,及顺传、逆传、直中等不同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