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医药学历经两千余年,传承与发扬是永恒的主题。吾师王邦才主任从医近40年,医理并茂,学验俱丰,在中医药临床诊疗、教学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擅长脾胃、肝胆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提出“凡病宜通,创立通法;病证结合,融通中西;双向调节,反激逆从”等观点,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

“学国学,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坚实基础。师少年立志,在艰苦的条件下,全凭对中医的一腔热情,博极群书,精勤不倦,不变初心。学医之初,适值“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中医教材匮乏,老师将所得工资都用来购书,朝背晚读,一头扎进其中,书中条文直到现在仍然随口拈来,只字不差。除此之外,老师对史哲文学、书法茶道、佛儒道学等都有研究,涉猎很广。正因如此,师才能博涉而精究,从《内经》《伤寒论》脏腑辨证、六经方证,到唐宋名家集成,金元学术争鸣,明清鼎故革新,均能结合具体时代背景、所处地域、师承脉络、治病对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临床当择善而从,用其长,弃其偏,不可执一而偏颇。尤其对叶天士阳化内风说、络病学说、胃阴学说等极为推崇,并在前人基础上,完善脾胃学说,拓展通法。即使现在,王师仍坚持每日苦读、著书,所撰书籍,大多亲笔完成,一字一文,无不经反复推敲,斟酌提炼。正如他所教诲:“学中医,对知识要‘精’‘博’并举,志于医道,要有精勤不倦、苦心钻研的治学态度。”

“多临证,勤实践”是精进医术的必然途径。中医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说过:“中医之精髓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王师尤重临床实践,多年来日诊百余人,不曾间断。每遇疑难杂症,必博极群书,参各方医述,之后反复揣摩,总结疗效。也是在长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下,王师才能感悟先贤之理,推陈而致新。受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及宁波民国医家范文甫影响,王师对经方情有独钟,又仰慕范氏“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情怀,因此,临床治病务求辨证准确,用药简洁明快,在甬地有“两高一低”的美誉。高,是指门诊量高,中药饮片使用疗效高;低是指药价低。高,是他精湛医术的极致外化;低,是他赤诚仁心的朴素表达。这高低之间,正是先生“用思精而韵不高”的境界体现。

随着读书与临证的沉淀和积累,王师逐渐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如老师所言,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老师。多年以来,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倾力培养了百余名中医学子,创立浙江中医药大学创新实验班,为宁波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7年浙江省王邦才名中医工作室获批成立,我们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工作室的成员,深刻感受到,王师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方一药,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高风亮节的品格、谦厚君子的风骨。总结和传承名中医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的发展传承、启迪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汇集了王邦才主任临床教学中的医话、医论、医案。上篇为医学讲习录,为老师亲笔所撰,构建了老师的中医学人文观、临床观。以儒释道等国学文化为理论基础,解读健康养生的内涵及辨证论治的核心、立法选药的原则,着重体现了王师的学术特色。下篇为学术传承录,是历年来学生发表的论文,着眼于王师对各个病证的治疗经验介绍和用药规律,特别是疑难重病的诊疗经验,并参以诸案。所有医案都源于临床的真实案例,而临床经验更是大量病案的总结归纳。阅读本书,能了解王师的学术脉络、诊疗风格,学习其独到的临床经验、方药应用,更能感受到王师讲求实效、认真客观的治学精神,从而对后学提高诊疗水平、领悟医理、弘扬医道有很大的帮助。

限于编者学识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部分观点未能尽达师意,无法达到至臻完善,恳请长辈、同道不吝指正。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事必躬亲的专业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们影响深远。最后,再次诚挚感谢王邦才教授在成书过程中对我们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帮助。

浙江省王邦才名中医工作室
2020年3月 m5aE7TVSMuk4wd4Lazm2Fefq1RtDPEmWVMdza0Yc6s0Hz4/Ef63AAXdvKwuz/Z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