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灵枢·本神》亦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女七男八”等论述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定数,受制于天数,能“尽终天年”,根基和关键在于“合于道”,把养生作为生活之道,而懂得养生的人是智者。

1.法于阴阳,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赖大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界的变化而制约。故《内经》养生首重顺应自然,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能够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是谓“得道”。四时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变,生化有“发陈”“蕃秀”“容平”“闭藏”之别,人体也应该有“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具体措施是: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其基本精神是从生活起居到精神情绪皆保持与四季生、长、收、藏的生化规律相适应,即“顺四时而适寒温”。

《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春夏二季,自然界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应保养体内阳气,不使宣泄太过,否则就会使阳气虚损而变生疾病;秋冬二季,自然界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故秋冬养阴而不伤精,以适应来春生气的宣发作用。昼夜之中也有阴阳消长之变,《灵枢》将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养生也要根据昼夜阴阳的消长规律,来调节起居作息,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内经》还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活动有一定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东南西北四方,地势有卑高之殊,人民饮食习俗皆不相同。故凡养生亦当顺应地土方宜,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适应民风民俗,才能维持健康。否则,“水土不服”,也会影响健康。

2.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内经》非常重视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现代饮食强调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特别是膏粱厚味,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消渴等病是“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饮食的温度,也要做到寒温适中,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3.调畅情志,形神和谐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健康的情志活动,有助于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过度的情绪刺激,可以致人于病。因此,如何调畅情志,保持精神健康,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一环。

四气调神:《内经》认为,人体的精神情志变化应与四时之气保持一致,才能有益于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应当晚睡早起,运动肢体,舒缓形体,使神志萌生、舒展,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应当晚睡早起,增加运动,使神志充沛而旺盛于外,以应盛长之气;秋季应当早睡晚起,适当运动,促进精神内敛,情志安宁,以应收敛之气;冬季应当早睡晚起,减少运动,避寒就温,使神志内藏而不外露,以应闭藏之气。

恬惔虚无:《内经》承袭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调和情绪,排除私心杂念,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不患得患失,不贪求妄想,这样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抗病能力加强,因而健康无病。推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主张“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安静乐观能使人神气调,气血畅,生机旺盛,身心自然安康。“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守意、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防病缓老。

调和七情: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生,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所以情志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时,才会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大怒则伤肝,可导致肝气上逆;过喜则伤心,可导致心气涣散;大悲则伤肺,可导致肺气耗散;大恐则伤肾,可导致肾气下陷;大惊则伤心,可导致心气散乱;过思则伤心脾,可导致心脾之气郁结。

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4.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是《内经》提出的又一养生法则。意思是说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劳作要有限度。起居有常,强调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说明人的作息规律是随阳气的盛衰而昼作夜息。如果作息时间与此相违背,就会影响阳气在一日中的生长收藏规律而损害人体健康,“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其次《内经》还强调一年的作息也要符合四时的生长收藏规律。

不妄作劳是说劳作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要做到劳而不倦,过劳对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它往往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说:“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还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过劳能损伤人体精气,尤其是耗伤五脏之气。不妄作劳还提示房劳不要过度,主张节欲葆精。《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节阴阳而调刚柔”,即指节制房事,调和阴阳而言。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节制房事,就可避免对肾精的耗损,体现了《内经》对先天之本的高度重视。相反,“若入房过度……则伤肾”,甚至“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则是“半百而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仅过劳有害健康,过逸对健康同样不利。《素问·宣明五气》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可见久卧、久坐之类的过逸会导致气血郁滞,使生命力减弱。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强调:“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说明人要保持动与静的适度与平衡,才能有益健康。故《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K5vwB/SyNoBB7368zHn6vogtuRTnn9Si1lHtSr3T8cOCoaWyH8AZFcLFUAPpMJJ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