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相合。《内经》告诉我们:生命来源于自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是天地阴阳二气相合的结果,是天地演化的产物。这摆脱了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人类是迄今为止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生命的孕育是男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灵枢·决气》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即男女相交,阴阳精气相互结合,才有了胚胎,有了新生命的孕育乃至诞生。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根本,《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精气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包括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是“气之精专者也”,是人体中精、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的统称;“神”是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总括。精和气是维护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不正,而无子耳。”这是古人长期生活、医疗实践观察总结的结果,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
《灵枢·本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此人之常平也”,即指健康无病之人。何为健康?经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血和”“卫气和”——气血运行和畅,人体功能活动正常。“志意和”——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人能适应外界的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就是人与自然、身与心、气与血的一种和谐状态。正如阿尔克迈翁所说:“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状态,是一些成对的相反因素之间的平衡,而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
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与WHO提出的健康观完全一致,具异曲同工之妙:“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不过《内经》关于“和”的涵义及其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先哲认为“和为贵”“和实生物”,“和”是宇宙万物生化运行的根本状态和最佳状态。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其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是第一位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原文阐述了年已老(男子64岁、女子49岁以上)尚有生殖能力的原因。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天寿过度——先天长寿基因;气血常通——气血流动畅通;肾气有余——人体精气旺盛。
“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根本的物质,肾所藏的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人之生死寿夭莫不关于此。《内经》非常强调节欲以保肾精,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循经脉运行,布散于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以营养全身,从而维持生命的健康。正如《内经》所载“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理论。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关于疾病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语出《素问·经脉别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疾病的发生,缘于“过用”。所谓“过用”,即超越了生理常度,既指天地自然的“过用”,亦指人体自身的“过用”,两者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
天地自然的“过用”:自然界随四时的变化而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和气候类型,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倘若这六种气象发生强烈变化而失去常度(过用),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则成为致病因素而称之为“六淫”。
人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过用”:饮食、劳逸、七情、房事都要适度,一旦超过这个“度”,就会引起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异常变化,伤害人体精气、形神而成为致病因素。
情志过用:七情过激则可引起脏腑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失守而致生多种疾病。《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饮食过用:五味既是养生之本,过度偏嗜却是致病之由。《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素问·生气通天论》更有“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训。
劳逸、房事过用:劳逸、房事在适度的范围内有益于健康,但若过度则又成为影响健康,致生疾病的因素。《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劳、过逸均能伤害人体。至于房事,则以适度为宜,《灵枢·本神》指出:“节阴阳而调刚柔。”适当有节制的房事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而有益健康,过度则为害。《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是“早衰之节”。
医药过用:《内经》谆谆告诫医者临床遣方用药、针刺等治疗的施用,亦应该适度,勿使之“过用”伤人。补偏救弊,更宜做到不忘顾护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即使是“大积大聚”可攻之邪,也宜“衰其大半而止”,勿使过之而遗后患。《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其原则在于“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反观现代临床过度治疗、过度用药之象屡见不鲜,如抗生素的应用,虽功不可没,但滥用致害所造成的后果亦是触目惊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治未病”本义指无病时养生、防病于先,即未病先防之意是中医养生学说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工治未病”,就是提出高明的医生要治病于先。后世又扩充其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病后防复等。同时提出“医患相得”“和谐一致”是养生与治病的先决条件,“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