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韩碧英一直十分注重对年轻医师的培养,总是不遗余力地为科室的后学讲述中医基础理论,传授针灸技术。她说:知识和经验不能据为己有,尤其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医者,不仅要解决患者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和经验完整地传承给后人,门户之见会影响中医学的发展。
她日常工作中除带教大量学生、进修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针灸师外,还积极承担各种学会及院内研究生、进修医师的讲课任务。她每次都认真备课,书写讲稿,由于授课态度认真,授课内容贴近临床,取材真实,因此每次课堂都座无虚席。(图1-9)
她常说“有人认为针灸只是一种技艺,有何理论可言?这是偏见。针灸之学,易学难精。首先要明其理论,若深研《内经》及《甲乙经》则知其高深,并非一蹴而就,一学可得,非下苦功不可。故针灸之学,不能只知几个穴位,几种手法,而应从中医整体观、脏腑经络学说入手,深入理解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腧穴绝不是一个局限的点,而是有一定范围的,针刺之感应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线,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十四经之腧穴,重点掌握特定穴、交会穴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等,同时对经外奇穴不可忽视。针刺时不仅要重视刺手,同时要重视押手的配合。《难经》中‘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是在讲押手的重要性。得气的感受从穴下传到押手的那一瞬间,刺手针下的酸麻胀重感也随之而至。应该注意的是,用针和用药一样,必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先辨证,次立法,处方后再下针,并且要详记医案,不可孟浪从事,否则不仅疗效不佳,且易发生事故”。
退休后的韩碧英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她在重读大量古籍经典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这些宝贵的医学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她经常提到,许多疾病,古人未能详述,需在临证中不断探微索隐,有所发挥。有时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某些问题的本质,还会回家翻阅相关的经典古籍,就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全面完整的记录,让后学者不仅明白某种疾病治疗的方法和思路,还能够知道出处,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临床应用。这种追本溯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碧英认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必须传承与他人,自己之所以临床得到收获,也是基于古人留下的理论及经验,为了中华医学绽放光芒,必须做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传授给后学者。多年来,她与实习同学、进修大夫一起工作,常常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的疑难问题,一时不能全面解答,她也会抽出时间查找答案。有幸得到她指点的医生赠送锦旗留言“妙手起四海沉疴,金针度五湖英才”“知识渊博深似海,德术兼备为良师”。以此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敬意。
韩碧英在将针灸向世界推广方面也不遗余力。自1986年在广安门医院工作以来,她多次与叶成鹄教授合作,带教来自世界各国的针灸医生。她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思路讲述清晰易懂,受到国外学生的赞誉和喜爱。1989年,被美国纽约国际针灸学聘为针灸客座教授;1991年,被南美洲中医研究学会聘为顾问。
除带教外宾外,1990~1991年韩碧英作为援外医疗专家赴西班牙工作一年。其间曾治疗一位患脱髓鞘疾病的女士,针药并用使患者很快康复。当地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患者较多,来寻求针灸治疗的多数都是经西药治疗无显效的,经她的治疗,哮喘发作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就这样,知道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韩碧英医生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邻近国家的患者前来寻求治疗,很多患者在她的精心治疗下得到康复。当地的针灸同行也慕名前来向她学习。1999年,韩碧英应邀再次前往西班牙讲学一周,受到参会同行的好评,并因对当地针灸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突出而被赠予市徽。(图1-10)
图1-10 在巴塞罗那进行耳针讲座(1999年)
韩碧英以专业的知识和突出的疗效使当地人逐渐了解针灸,相信针灸,学习针灸。同时,也为了让西方世界认识针灸、认识中医,让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针灸疗法在世界上得到认可而做出了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