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奇文序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瞿瞿:勤勤也。人身之要者,道也,然以消息异同,求诸物理,而欲以此知变化之原本者,虽瞿瞿勤勤以求明悟,然其要妙谁得知乎?既未得知,转成深远,闵闵玄妙,复不知谁者为善。知要妙哉,玄妙深远,固不以理求而可得,近取诸身则十二官可探寻,而为治身之道尔。闵闵,深远也,良,善也)(以上均引自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鉴者,镜也;镜者,照也;如:“波平如鉴”“水清可鉴”之词。引申为“前车之鉴”“鉴别”“有比较才能鉴别”等。

顾名思义,《儿科心鉴》的作者们,追踪前贤,从源到流,把中医儿科学术理论与历代儿科名家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研究,还其历史的本来面貌,以利于继承和发扬,其功伟哉!其义当本上言之经旨。全体参编人员齐心协力,用心研究,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儿科学术而无私奉献的心声,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心愿、心路,同样不失“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上段经旨的范畴,虽未能窥其全貌,谨将朱君送我之钱仲阳、张景岳、吴鞠通等诸篇拜读之后,已心领神会,不谋而合也。

主编朱锦善教授,乃吾之学弟也。他小我12岁,相识相知近30年矣!“乐莫乐兮新相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年岁虽少,可帅长兮”(见《楚辞·九章·橘颂》)。我与他,在相处的岁月中,可谓志同道合,亲如手足。彼此相识,是与我们的前辈、中医儿科学泰斗、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伯岳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的厚爱和精心培育分不开的。当年风华正茂的他,几度北上京都,拜师于王伯岳研究员门下,朝夕与共,侍诊左右,尽得其心传。1978年8月,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在山东潍坊市召开,会上由江育仁、张奇文、王烈、马若飞、李晏龄等人提出希望组织编写一部实用的《中医儿科学》(王伯岳研究员因在北京出席会议未能参加),经过一年的酝酿,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下,于1979年8月,在济南市召开第一次编写会议,北京、南京、江西、浙江、广东、四川、山东等诸省名家会于泉城,共商编写大纲、体例、编目及分工等事宜,得以相识心仪已久的朱锦善教授,从此而成为忘年之交。1981年6月,在山东兖州市借审定余主编的《幼科条辨》一书,王伯岳、江育仁二老及天津的何世英老等到会,共同商讨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之事,朱锦善又陪同王伯岳老客鲁。《中医儿科学》的编写,在王、江二老的主持下,我等皆幸列门墙,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夜以继日地完成了各自分工的编写任务。翌年,相会于蓉城定稿,成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中医儿科学专著——《中医儿科学》,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问世,既是老前辈们心血的结晶,又是中青年中医儿科工作者受到锻炼和熏陶的良好机会,也是中医儿科分会成立的前奏。

1983年9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即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炳奎教授亲临潍坊,主持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简称儿科分会),一致选举王伯岳为主任委员,张奇文、江育仁、王玉润、马新云、张锡君为副主任委员,理事25人,常务理事9人,除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外,广东的李开注、江西的朱锦善、浙江的俞景茂也当选为常务理事。在总会的领导下,分会一班人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继钱仲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后,又召开了儿科中药剂型改革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中医儿科界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会内会外结合,老中青结合,传帮带结合,一年至少有1~2次全国性的学术聚会,其互教互学的学术氛围是前所未有的。

惜乎!正当我们跟随王、江等诸老奋力拼搏,为中医儿科事业的振兴做应有贡献的时候,德高望重的王伯岳主任委员,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987年6月28日在北京仙逝,噩耗传来,我等悲痛至极!余与锦善弟几乎同时赶至北京为王老送行。之后,王玉润、张锡君、何世英诸老也相继与世长辞,从此分会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与江老等人的肩上。为继承先辈的遗志,不辱使命,我与江育仁、马新云二老及朱锦善、俞景茂、王烈等其他常务理事、理事在全国中医儿科同道和中西医结合同仁的支持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儿科分会成立时制定的三大任务,在总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求大同,存小异,珍惜每次相聚时每分每秒的宝贵时间,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本着“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前提,虚心向老前辈请教,提携青年人不断成长。于1993年11月6日在青岛市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有鉴于分会建立10年来领导机构的人事变迁,须增补和调整长期阙如的理事会领导成员,一致通过决议,将理事会增加至75人,常务理事32人,选举江育仁为名誉会长,张奇文为会长,马新云、王烈、王静安、刘弼臣、朱锦善、汪受传、俞景茂为副会长,秘书长由朱锦善兼任。调整后的理事会,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使之更加有代表性。20多年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后经过两次换届改选,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总计24次,老前辈甘作人梯,中青年承前启后,编写出版了大型学术专著计12部,近1500万言。为充分体现“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的主题,趁名老中医健在之时,先后为江育仁、董廷瑶、王静安、刘弼臣等诸名老中医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会4次,朱锦善教授如同其他副会长一样,既是组织筹划者,又是勇挑重担的实干家,为中医儿科事业的振兴和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之所以真实地记载这段历史,旨在说明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承前启后的接班人,“择师难,择徒更难”。有了巨人的肩膀,还必须有敢于攀登的学生。任何一门科学的进步,没有前人就没有今人,没有古人就没有前人,如同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地传下来,靠的是“敢于拼搏”和“自强不息”。朱锦善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能耐寂寞、奋发有为的铁杆中医先锋。10年前他在任教江西中医学院时,编著出版了《儿科临证50讲》,南下深圳后,当中医药学处于兴废继绝之时,又协同全国的中医儿科同道们利用诊余时间完成了《儿科心鉴》这部大型的儿科专著,其拼搏、吃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其心愿、心路、心鉴,均出自“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经旨。“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瞿瞿勤勤,以求明悟”“知其妙哉玄妙深远”,以古鉴今,继承就是创新,如有千千万万个像朱君及其参编的同道们一样的接班人,何叹中医药学术薪火无传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我们赞同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争鸣,但我坚信那些妄图将中医取缔的数典忘祖之辈,迟早要受到历史的唾弃!传统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总有一天会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信奉的是:“推陈出新,而绝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灭陈出新!”《儿科心鉴》就是推陈出新的典范。故愿以此为序,向投身于祖国医药学怀抱的有志之士推荐此书。


2007年3月20日(丁亥年二月二日)
于鸢都百寿堂时年七十有二

(张奇文教授,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儿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名誉理事长,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正厅级原副厅长) y+cQFtbW6k1BHS8xSuuX5AIJ+Hs2Zde5dgonSdoR1N0qGKE8kmyub6qzHqA4Lv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