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变蒸”这一概念的,是晋代医家王叔和,他在《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中说:“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者,脉乱无苦也。”从王氏所言来看,对“变蒸”的具体含义论述不详,仅仅说明变蒸有一定时日及某些症状表现,虽“脉乱”但“无苦也”,这说明是小儿生长发育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未说明需要治疗。
在王叔和提出“变蒸”之后,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变蒸”的具体含义、时日、临床表现及其相应的治疗用药,才初步完善,论述较为详细。从此开始,对“变蒸”的上述诸方面认识逐步深入,并出现了诸家学术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