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关于“胎教”学说历代不同的学术观点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在民间就已经有各种说法,一般提倡要注意营养,多用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对于孕妇,古人是食养与胎教并重,还有“催生”之俗。在食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人饭”,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民俗孕妇忌吃兔肉,认为这样会产下唇腭裂的孩子。这一说法流传极广,范围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唇缺。”此外各地其他孕妇忌嘴的习俗极多,主要有: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将来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不能吃生姜,否则生下的孩子会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则子女长大后会淫乱)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子女将来会残暴);忌吃螃蟹,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不咂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令胎横难产。而中国台湾民俗则以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忌食鸭子,认为吃了鸭子,孩子要生摇头病;忌食“化气”的食物,民间认为“化气”食物会“化胎气”,易流产;有的地方还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

胎教学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自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的。古人认为:母子同体,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壮则子壮,母弱则子弱。《幼幼集成·护胎》曰:“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适、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古人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从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寒温、起居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以使母子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历代医家对胎教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焦虑、惊恐均可导致气逆、气郁、气乱,就会产生胎病。因此妇女妊娠后,应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切忌惊恐、郁怒等七情过极影响胎儿,避免精神上遭受过度刺激,保持脏腑平和。《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何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记载了癫疾这种胎病(先天性的疾病),是由于其母在妊娠时受了惊吓而造成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四五岁不能语候》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语也。”《竹林女科证治·安胎上·妊娠宜戒恼怒》中说道:“凡受胎后,切不可打人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痞塞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欲生好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有孝友之心,无乖戾之习。所谓和气致祥,合家吉庆,无不由胎教得之。”《产孕集·孕忌第四》中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至子疾。宜和其心志,毋暴喜,毋过思,毋怒,毋恐,毋悲,毋忧虑,毋郁结。颜无仵色,口无恶声,心无杂念,使血气和平,德性凝定,不特孕安,且生子英贤,无疾而寿矣。”《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记载,“妊妇有大怒之后,忽然腹痛吐血,因而堕胎;及堕胎之后,腹痛仍未止者,人以为肝之怒火未退也,谁知是血不归经而然乎!夫肝所以藏血者也。”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波动,可以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妇人怀孕之后,应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培养情操

孕妇的道德品行,对胎儿起着重要的影响,为母品德高尚,处事光明磊落,则生子高尚。《万氏家藏育婴秘诀·胎养以保其真二》中讲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生男女多鄙贱不寿而愚顽,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妇人怀孕后,应加强道德修养,怡情养性,多接触美好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开阔胸怀,做好胎教。

三、饮食调理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依赖孕妇的气血充养,与孕母的饮食营养和脾胃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胎产心法·饮食七情禁忌论》中说道:“子在腹中,资母之气血而生,孕妇饮食,皆生子之气血者也。故凡厌忌之物,所当屏戒,苟恣性偏嗜,不但能触动胎气,且临蓐艰难,能令子残母损,慎之,戒之。”

《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中指出“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成足,古自初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厄。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妊娠食驴马肉,令子延月。妊娠食骡肉,难产。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无音声并缺唇。妊娠食鸡子及干鲤鱼,令子多疮。妊娠食鸡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虫,妊娠食椹并鸭子,令子倒出,心寒。妊娠食雀肉并豆酱,令子满面多肝 黑子。妊娠食雀肉、饮酒,令子心淫情乱,不畏羞耻。妊娠食鳖,令子项短。妊娠食冰浆,绝胎。”指出了妇人在怀孕期间的饮食禁忌。北齐徐之才在《逐月养胎法》中对孕妇每个月的饮食要求都有详细论述:“妊娠一月,名始胚。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是谓才正。妊娠二月,名始膏。无食辛臊,居必静处,男子勿劳,百节皆痛,是为胎始节。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食宜稻粳,羹宜鱼雁,是谓盛血气,以通耳目而行经络。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卧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处,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麦,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调以五味,是谓养气,以定五脏。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谓养骨而坚齿。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和心静息,无使气极,是谓密腠理而光泽颜色。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节,莫不毕备。饮醴食甘,缓带自持而待之,是谓养毛发、致才力。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齐备,但俟时而生。”《万氏妇人科·胎前》曰:“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这就是说,妇女怀孕之后,饮食以清淡为宜,鱼肉等荤菜可以适量食用,但应当有所节制,最忌讳饥饱不定,尤其是暴饮暴食。《景岳全书·胎不长》中指出:“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不长者,亦惟血气不足耳……妇人多脾胃病有之,仓癝薄则化源亏而冲任穷也。”由此可见,调理脾胃,对于脾虚的孕妇来说,也是养胎的重要措施之一。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云:“世之妇人妊子……要饮食清淡,饥饱适中,自然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子疾亦少。”

《竹林女科证治·妊娠宜戒生冷》认为妇女怀孕时应戒食生冷,“胎前喜食生冷,只因怀孕以后多恼多气,不慎房劳,以至火旺口渴。殊不知,生冷等物岂能退血分之热?徒使脾胃受伤。疟疾、痢疾、呕吐、泄泻诸病皆由此起。病则消耗精液,口渴愈甚。惟戒恼平怒,慎房劳,服健脾补血之药,调理本原,可保平复。否则临产之虚脱,产后之绝证,断不可免也。”该书还认为怀孕妇女应节制饮食,“胎之肥厚,气通于母,恣食厚味,多致胎肥难产,故孕妇调摄饮食,宜淡薄不宜浓厚,宜清虚不宜重浊,宜和平不宜寒热。但富贵之家,肥甘悦口,抑令从俭简素势必不能”。

四、调节寒温

妇女怀孕以后,由于生理上某些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尤其是风寒入侵,引起各种时令疾病。《诸病源候论》中列举妊娠杂病14种,其中外感疾病就占一半。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胎病论》中列举39种先天性畸形病与孕母失于调养、疾病因素相关,《格致余论·慈幼论》曰:“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胎产心法·教养宜忌论》言:“时当炎夏,虽难免于澡洗,然需避其热汤。若遇严冬,纵然寝被清寒,切勿迫以炉炭。”《竹林女科证治·妊娠宜慎寒温》说:“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证,郁热不解,多致小产堕胎,攸关性命。要知起居饮食最宜调和。夏不登楼宜著地气,夜不露坐以暖背腹。古云,不受寒自不发热,不伤风自不咳嗽,此胎前紧要关头,敢不慎欤?”

五、节制房事

胎儿的生长发育,有赖孕母肾气的维系。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一方面必然损伤肾气,耗伤真阴,使胎儿不能固养,导致流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胎毒,遗传给胎儿导致胎病。《景岳全书·妊娠寡欲》说:“妊娠之妇,大宜寡欲,其在妇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强弱,产育之难易以及产后崩淋经脉之病,无不悉由乎此。”从多方面说明孕期妇人纵欲无度的危害。《胎产心法·教养宜忌论》曰:“其最甚者,不遵禁忌,纵情交接,以扰子宫,有触动胎元,一月而堕者,有三五月而小产、半产者,有胎肥硕而难产者,有败精凝里而碍产者,有生子多疾、痘疮稠密者,皆由纵欲之故。”《产孕集·孕忌第四》中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权。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淫浊而钝。甚至孕由未固,辄动而堕之,一再堕后,胞室寒滑,随孕随堕,终生无子而不自知,亦可概矣。”详细讲述了孕期纵欲无度的危害。《竹林女科证治·妊娠宜禁房劳》则认为妊娠期应减少房事:“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其次寡欲。然绝欲甚难。苟能寡欲则身心清静,不犯房劳,胎安而产易,即婴儿亦可少病而多寿。若不知谨戒而触犯房事,三月以前多犯暗产,三月以后常致胎动小产,即幸免夫小产,一则胞衣太厚而难产,二则子身有白浊而不寿,三则多患疮毒,出痘细,密难起,以致夭亡,皆由父母淫欲之过也。”《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关于“行房小产”的记载,“妊妇因行房癫狂,遂致小产,崩漏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极也,谁知是气脱之故乎!大凡妇人之怀妊也,赖肾水以萌胎,水源不足,则火易沸腾,加以久战不已,则火必大动;再致兴酣癫狂,精必大泄;精大泄则肾水益涸,而龙雷相火益炽,水火两病,胎不能固而堕矣。”

六、劳逸结合

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此妊娠者必然动静相兼劳逸结合。过劳则气血受伤,过逸则气血瘀滞,均不利于胎。《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认为适度劳逸是防止小儿发生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小儿胎禀》中指出:“豪贵之家,居于奥室,怀孕妇人……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力,不运动,所以腹中之胎软弱。”指出孕妇不可过逸。《万氏妇人科·胎前》曰:“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骄,则气血凝滞,临产多难。”该书又说:“妇人怀胎,脏气壅闭,不可多睡,不可忧惧劳役,不可啖食黏滞、辛辣、坚硬之物。又不可妄施针灸,所贵时行数步,调畅自适,使气得其平。”《胎产心法·教养宜忌论》提倡应当适当劳动:“坐不实其前阴,卧不久偏一侧。若耽坐嗜卧,气血则为凝滞。常见富贵之家,厚养安逸,血滞气凝,交骨坚闭,必难生育。虽曰无劳,时需小役,四体气血流行,胎息易于运动,即如贫贱之妇,因时常行走动作,疏通筋骨,开豁骨眼,所以易产。”而《产孕集·孕忌第四》却认为孕妇运动时应谨慎:“居处动作,最易损伤,起于细微,人所不觉体候虚羸者,由宜慎之,毋登高,毋作力,毋疾行,毋侧坐,毋曲腰,毋跛倚,毋高处取物,毋向非常之处大小便,毋久立,毋久坐,毋久卧。”《竹林女科证治·安胎上·妊娠宜小勤劳》曰:“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宜时常行动,令气血流通,筋骨坚固。胎在腹中习以为常,虽微闪挫不致堕胎。然非孕后方劳,正谓平日不宜过逸耳。若久坐久卧气血凝滞,后必难产。常见田家劳苦之妇,孕而不堕,正产甚易可证也。”又以为妇女怀孕时应静养,“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校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无嫉妒,则气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绍宗祧之重承舅姑之欢,叶琴瑟之和,衍蠡斯之庆。所以古人必先静养。无子者遵之即能怀孕,怀孕者遵之即能易产,静养所关,岂不大哉?”

七、慎用药物

中医认为,任何药物都有偏性,即使人参,如果用法用量不适宜,一样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此历代医家均主张无病不可妄投药饵,有病也应谨慎服药,中病即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道:“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万氏妇人科·胎前》曰:“蚖斑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踯躅野葛蝼蛄类,鸟喙侧子及虻虫。牛黄水银并巴豆,大戟蛇蜕及蜈蚣。牛膝藜芦并薏苡,金石锡粉及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蜥蜴飞生及 虫。代赭蚱蝉胡粉麝,芫花薇衔草三棱。槐子牵牛并皂角,桃仁蛴螬和茅根。欓根硇砂与干漆,亭长波流菵草中。瞿麦 茹蟹爪甲,猬皮赤箭赤头红。马刀石蚕衣鱼等,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蒜鸡及鸡子,驴肉兔肉不须供。切忌妇人产前忌,此歌宜记在心胸。”

而《本草纲目》则记载妊娠禁忌药86种。

但如果确实患有疾病,还应及时治疗。《竹林女科证治·安胎上·妊娠宜服药饵》:“胎前产后药能起死回生,世人鉴误治之失,遂言胎产不必服药,迷乱人意。愚者株守强忍,以致失于调养,气血亏损,诸证蜂起,卒致难治。安可因噎而废食乎?若知保养,随时调治,气充血盈,胎安产易,其所以安全母子者,药饵之功正不浅也。”

(钟继聪 徐玮华 林国彬 徐瑞华) tjKw8HKHZcY8g5r4xQVWBVWMKuQT6SeQrznCGEzOL9ecIMLjVEdnLjCazOnRpp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