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乙丑篇
河图洛书

《内经》中记有多种关于藏象、脏腑的理论,主要有六类:

一是河图藏象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五藏生成》《素问·五藏别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及《灵枢·本脏》等多篇所论及的以五行为框架的五行藏象论。其藏象是以五运六气体系中主运主气为模型对应自然中一年天气之六节。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六器都为至阴之类,即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土气;胆为阴中之少阳,通诸脏之气;等等。

二是洛书藏象论, 以“九宫八卦”为框架的按脏腑应八卦,即北为坎卦应肾,南为离卦应心,东为震卦应肝,西为兑卦应肺,东北为艮卦应大肠,东南为巽卦应胃,西南为坤卦应脾,西北为乾卦应小肠。人体的八个脏腑除与八卦、八方、八节、八风相应外,还如《易传·说卦》所论,各主人体一定的部位。八卦藏象理论以及“运气九篇”中的“灾宫”理论,主要见于《灵枢·九宫八风》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三是运气藏象论, 以“运气九篇”客运客气所勾勒出来的天人藏象系统。

四是全息藏象论。 在阴阳无限可分,五行互藏基础上的各种全息藏象医学,如面诊、尺肤诊、脉诊、二十五人气质论,等等。

五是经络藏象论。 经络、奇经八脉、经筋、经皮、玄府,等等藏象藏炁结构。

六是解剖藏象论。 主要解释人体脏腑脏器结构理论,如骨度、脉度、皮部、神经系统中的锥体交叉、循环、神经、泌尿、消化、免疫、内分泌、运动、生殖,等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学。此处不再详述,见《古中医藏象学·不朽之身》。总之,按照形神理论,基本中医人体藏象理论皆不越河图洛书和五运六气框架之外。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阴阳五行洛书图

根据河图的天象机制,一是十月太阳历,一是五星五行,可以看出河图有两种模式,一是阴阳模式,一是五行模式。阴阳为本,五行为用,这种阴阳五行的体系在古中医理论中,以至于在整个子学体系中都是这种体用模式。河图体现了日地之间的天体关系,但是地球并不是单独一个地球,地球还有一个卫星,即月球。月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位置反射太阳光,月行九道形成了洛书飞星模式,而洛书中也存在着阴阳模式与五行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太阳模式、一个小太阳模式,两种模式构成了阴阳理论,而太阳系并不是单纯靠日月地三者之间的天体关系来维系的,还有五大行星的自转兼公转运动,这就是阴阳五行、日月五星的河洛体系。

河图与藏象的关系。《内经》中五脏之数,均是由河图洛书中五行生成数推衍出来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其数七……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数六……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数五。”可见,在古中医的藏象生成论中,心“其数七”、肝“其数八”、脾“其数五”、肺“其数九”、肾“其数六”是应河图之数而成。这里的“八”“七”“五”“九”“六”乃河图洛书的“天地生成数”,如木之“数”为八,即意味着东方、青色、春季、酸味、五畜之鸡、五音之角、五脏之肝、五官之目、五体之筋等事物内含之“气”均为八数,一旦春气来临,东风拂煦,则木星明亮,草木发荣,其病发惊骇,“气”“数”相同的整个系统都会因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河图奇偶相合 形气相感图

《管子·幼官》也有关于河图五方配五味的记载,东者“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南者“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西者“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北者“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中者“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即东—青色—酸—角声—燥—八数(木),南—赤色—苦—羽声—阳气—七数(火),西—白色—辛—商声—湿气—九数(金),北—黑色—咸—徵声—阴气—六数(水),中—黄色—甘—宫声—和气—五数(土)。以河图五行模式说明五脏的方位,就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的四时五脏体系。这一五脏体系可以阐明《内经》中脾为“孤脏”,脾为“至阴”及他脏的太少阴阳属性,脾主四时,脾为藏气升降枢纽等难题。人是一个小天地,其结构机能十分复杂,怎样避免表象地、孤立地去对其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则从河洛的类属法则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将人这个巨大的母系统分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子系统,并也因此而确立中医藏象的系统研究方法。

河图五行模式主要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河图五行模式中,土居中控四方,木火金水分居东南西北;其二,土王四季,木火金水分别配属春夏秋冬;其三,以上两方面内容是河图五行的根基,并由此形成了中土为枢纽、为太极,水火南北(上下)交济,木金东西(左右)回环之态势。在配属五脏后,就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为一身之本的四时五脏体系。此种五行模式在《内经》中,运用五行的生克模式似乎更为广泛。河图五行模式,不仅在《内经》中被广泛采用,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亦是相当深远。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七使惊骇,八使抽风”,《内经》病机十九条有云“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七使惊骇”——为火,为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八使抽风”——为风,为肝;等等。

在河图五行模式中,肝属木应春居东方,其气当升;肺属金应秋居西方,其气当降;心属火应夏位南方,其气升已而降;肾属水应冬位北方,其气降已而升;脾胃属土应四时居中央,脾气升胃气降而为藏气升降之枢。如此构成了脾胃居中斡旋的心肾南北(上下)交济、肝肺龙虎(左右)回环之态势。河图五行模式可帮助我们理解心肾水火既济、肝肺龙虎回环的藏气升降理论,也可促使我们认识脾胃之气为藏气升降枢纽的重要意义。

浑天八卦(赤道八卦)内景图

古中医藏象升降内景图

浑天八卦(赤道八卦)外景图

以河图五行言之,则中土居中为太极、为中枢,外四行表阴阳二气的对待流行。此图中阳气生于水、长于木、盛于火、消于金,阴气生于火、长于金、盛于水、消于木。阴阳二气盛于水火,故水火为阴阳征兆,水为阴,火为阳,水中一阳为人身阳之根,火中之一阴为人身阴之根,水借阳而上济真阴,火借阴而下助元阳,水上火下而水火既济。阴阳二气消长于金木,故金木为阴阳二气生成终始,木为阴中之阳,自水而升,体阴用阳,金为阳中之阴,自火而降,体阳用阴,人身水火之既济有赖于木升金降。

如《脉证治法·面上证》描述:“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如果把河图的图式比作一张脸谱,那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正好对应颏部,属肾;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则对应额部,属心;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则对应左腮,属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则对应右腮,属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则对应鼻部,属脾。钱乙在《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搐》中对搐的发病病机与表现做出解释:“男为阳而本发左,女为阴而本发右。……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肝木肺金,男目右视,肺胜肝也,金来刑木,二脏相战,故有声也。”左腮对应三八数,属肝;右腮对应四九数,属肺。男子为阳,搐病应该表现于左,即左视、搐时无声,右视则有声;女子为阴,搐病应该表现于右,即右视、搐时无声,左视则有声。今“李寺丞子,搐目右视,大叫哭”,原因就是肺胜肝,金克木,二脏相争,所以“有声”(大叫哭)。

河图与《汤液经法》的关系:《汤液经法》五行图正是摹写了河图五行模式。《辅行诀》中的一些文字亦可以加以佐证,如其书中曰:“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镇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又言:“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就此来看,这就是明白无误的河图五行模式。而此书又言:“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杂病论》一部。”比较两书所载诸方,也可说大同小异,应该是本出一家,这也足可证明《伤寒杂病论》受到河图五行模式的影响。

另外,从仲景书中的一些内容,亦可以明白地看出其对于河图五行模式的采用,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一观点说明了脾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以脾胃为本的观点,这一说法与《内经》中土旺四季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些基本中医概念都是取法于河图本意。可见,古中医理论体系中,从《黄帝内经》到《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及藏气的升降运动与四时气候的温热寒凉变化是一致的。

河图与《汤液经法》中药物配伍图、五行、五运六气、五脏生克、经络运行、卫气阴分循行、六十六腧穴的关系十分密切。河图体现了阴阳之本、五行之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古盖天论之七衡六间图的气数气化规律,更是体现了太阳系日月五星运行的天人之学、天人之理。而古中医就是以阴阳五行基本理论为天髓,所以河图是古中医之本。

洛书与藏象经络的关系:洛书之数、法天象地、天旋地转、中立五极,临制四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阳数象天,阴数象地。阳数左旋,从北方起,一在正北,三在正东,九在正南,七在正西,复还于一为一周。阴数右旋,从西南方起,二在西南,四在东南,八在东北,六在西北,以对待计之则为十,以纵横计之则为十五,五十者,天地相合之数,万物之根柢,即太极之功用也。人体亦一小太极,对待而言,北方一为肾水,东方三为肝木、南方九为心火、西方七为肺金、中五为脾土。于人体,先天阳气封藏于肾,发于肝,至心而极,降于肺,复藏于肾。后天之气起于脾胃,肝一阳气动,克制脾土,使土疏泻,将水谷化为气血且使之上行,血归于心、气归于肺。如肝阳不温脾土,脾是不能运化水谷的,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了。肺气与上升的水谷之气结合为宗气,推动心血下行使之藏于肝,气血再化为精气藏于肾。肾藏精起极而生阳,阳升复推动气血上升,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此为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也。以河图指陈五行生成数,以洛书之数表述五行生克。

张景岳《类经图翼》“身形应九野太乙所在天忌图”

太一行九宫的论述,在《内经》中突出反映于《灵枢·九宫八风》篇。该篇将太一的运动分为大、小两种周期。大周期中,太一一年在八宫间移居,即“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太素》作‘上天’,与图合)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古人把以二分二至为标志的太阳年分作八节,每节四十五日,共三百六十日。这与实际的太阳年有差,所以在叶蛰、天留、仓门、上天、玄委、仓果各加一日,即四十六日,通计共三百六十六日,合于《尚书·尧典》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而且,在太一移宫之日,即冬至、立春、春分等八节,“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旱)”。八风的虚实邪正也是根据太一居宫期间的风向来判断:“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小周期中,太一从冬至之日起居于叶蛰,但每日又有所游,按照九宫一至九的次序,第二日游于玄委,第三日游于仓门,第四日游于阴洛,第五日到中宫,第六日游于新洛,第七日游于仓果,第八日游于天留,至第九日又回到叶蛰。居其他宫时,依此类推。故原文说:“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始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徙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小周期同样有数术的意义,故原文又说:“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此指小周期而言,因为大周期没有中宫。太一居于一宫而游于九宫,所谓二分二至实指在四正位置的宫,加上中宫便是原文的五宫。在五宫中一宫之日有变,即有折树木、扬沙石的暴风,分别应于君、相、吏、将或百姓。

九宫八风类比归属表

文中还有一种占吉凶的方法:“是故太一入徙,立(位)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此又是就小周期而言,根据太一入徙于中宫之日,观察风所自来,以定吉凶,与八风虚实邪正的判断并不相同。《九宫八风》所讲的,是依太一行九宫的原理,以八风为占的数术。至于八种虚邪之风对于人体的损害,则又构成了八风八脏的理论,即冬至吹南风,病在心与脉;立春吹西南风,病在脾与肌肉;春分吹西风,病在肺和皮肤;立夏吹西北风,病在小肠;夏至吹北风,病在肾和骨;立秋吹东北风,病在大肠;秋分吹东风,病在肝与筋;立冬吹东南风,病在胃和肌肉。《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有“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论述,八风八脏则演变为八风五脏之论。

《灵枢·九针论》则提出身形应九宫、九野之说:“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这里,人身九部与天之九野相应,天上的“太一”按八节顺移九宫,那么,与之相应的人身之“太一”按八节顺移九部,当天之“太一”行到某宫时,人身之“太一”也行至相应的部位。“太一”为天之贵神,不可触犯,人身之“太一”为人身贵神也不可触犯,故当“太一”行至某宫时,其所对应的人体部位就不可针刺,即使有痈肿需要治疗,也不能在该部位对应的“太一”到宫之日刺溃之。文中以干支标志人体各部刺禁日,就日支而言,子、午、卯、酉居四正之宫,寅申、丑未、辰戌、巳亥两两相对居四维之宫;日干则以壬、丙、乙、辛居四正之宫,戊、己居四维之宫。日干支在各宫的分布则依干支的五行属性而定,故从五行而论,这些日子都是各节中的王日,若从丛辰的角度看,这些日子又是各节所当月份的建日(即月建),月建为月中贵神,不可触犯,故人身相应部位在月建所在之日亦不可针刺。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制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比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这里的“六六”即一年六气,一气六十日;“九九”即九宫地理,年月日时皆有九宫飞星盘;“制会”即六气与九宫的调谐周期。关于五运六气的时间理论,中医界一般略知一二。但关于地理九宫空间理论,除了堪舆家之外,知之者甚少。其实,《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明确指出,研究运气要注意地理、方位的差异,如:“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左热而右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又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在《天元玉册》中还详细记载了地理九宫与五运六气之间的生克制化法则。所以,天道、地理、气化、人体形质等,都是影响疾病形成的因素,诸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一个具体的疾病过程,并未“以一定之法而测非时之变”。可见,在《黄帝内经》中一直就有洛书的天人之应。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此话实源于河图洛书。《洛书·九宫》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左为震三宫,为东为木,主春生,肝应木,故曰肝生于左。右为兑七宫,为西为金,主收藏,肺应金,故曰肺藏于右。九为离居上为火,心属火,故心部于表,表即上也。一为坎居下为水,肾属水,故肾治于里,里即下也。这种以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脾胃居中所组成的图式正是“左肝右肺”的依据,它从“天人相应”观点阐明脏腑气机升降运动。脏腑气机升降是一个圆道运动,心肾是升降的根本,脾胃是升降的枢轴,而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肝肺是升降的翼佐。由于肝藏血,肺主气,“左肝右肺”不仅反映了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也是“左主血,右主气”理论之滥觞。古代医家多有以左右气血辨证论治的。朱丹溪最早记载半身不遂分左右论治的经验:病苦在左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病苦在右者,二陈汤、四君子汤等加竹沥、姜汁。明代李中梓倡“偏头风,左为血虚,右为气虚”论治。薛立斋、龚廷贤等医家均从左为血、右为气论治头痛、胁痛而获效。近代施今墨概括这一理论在药物运用上有“郁金行右,橘叶行左”,“陈皮行肺闭以右胁痛最宜,青皮行肝滞以左胁痛为宜”的经验。

河图、洛书中,土皆居中央。五为河图之母数,成数赖之以生,五居中央属土。土为万物之母,应长夏主万物之长养,中和天地之道,故其生数、成数皆为五。土取象坤卦,如《易·说卦》第五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易·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故中医常以“坤土”并称。《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后世医家又称之为“后天之本”,并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胃气”是主线,健脾培土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F8Rh6EB5TsYpfQELHKxLlrrvSLPiqkd6iDMNXfTRUHZEda1e/AUDUJhr4nZAfn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