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癸丑篇
伤寒悬解

黄元御(1705—1758),字坤载,号研农,清·昌邑(山东)人,著《伤寒悬解》(1748)、《四圣心源》(1753)等书,曾为清代乾隆皇帝之御医。黄元御对古圣之书研悟颇深,被誉为“一代医宗”,其中医理论思想多据古圣经典,又加入自己的梳理发挥,以六气为特色,理法圆融,畅发五运六气之义以释伤寒,认为《伤寒论》六经病从六气立法,依此重新修订所有篇章及条文顺序,从六气学说逐条注释。治病重于扶阳抑阴是其特点。持论颇高,为诸家所不及。

黄氏按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造天魂、地魄、黄芽等方。其中“六气病”共编入条文368条,重订为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阳明病上、下两篇,少阳病两篇,三阴病各一篇。风寒外感,太阳经所统之经络表病条文收入太阳上(本病)篇,包括风伤卫则营病、寒伤营则卫病、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等;表病失治误治则在太阳中篇,成为太阳坏病,讲述了里入各脏腑(其他五经)之去路;坏病再经误治,成为结胸、痞证之条文,在太阳下篇。阳盛者坏病入阳明之腑条文收入阳明上篇,成为阳明燥实之病;然而阴易盛而阳易亏,阳明虚证条文则在阳明下篇。阴盛者坏病入三阴之脏成为三阴脏病,在太阴全篇讲述太阴土湿之病;少阴全篇讲少阴水盛之病;厥阴全篇讲厥阴风动之病。病入半表半里之少阳收入少阳上(本病)篇,为半脏半腑连少阳经病;少阳病失治误治在少阳下篇,为少阳坏病,则与太阳坏病入里一样,亦讲阴(三阴)、阳(阳明)两方向去路。

黄氏注解之《伤寒论》,内容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纲领振举、条理综贯。被赞为“两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其《长沙药解》取仲景所用药162种,大致按照作用于中土、风木、燥金、水火顺序,从六气角度阐述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及在气化调理上的作用等,并对《伤寒》《金匮》录入此药的方剂一一解析,且对各药及其组方治疗的主要病证归纳整理,“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以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与他解析《伤寒》《金匮》一样,此书理通法融,浑然一体,是指导运用六气学说遣药处方的一部极为珍贵之书,非常实用。

其著《四圣心源》中专设“六气解”,对从化、偏见,本气衰旺等六气变化规律予以详述,谓:“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进而指出:“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黄氏较为重视手足同名之经的相互联系,提出了手足两经同化的思想。他在《伤寒悬解·六气司令》云:“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今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伤寒》六经,皆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以足经周遍于身,其部大,手经只行两手,其部小,其实两经同气,病则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诸言四肢厥逆疼痛,则手亦在其内,未尝不病也。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此六经之常也。病则太阳是寒,阳明是燥,少阳是火,太阴是湿,厥阴是风,而惟少阴则不从热化而从寒化。以火胜则热,水胜则寒,病则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故从壬水而化寒,不从丁火而化热也。至于阳明,阳盛则从庚金而化燥,阴盛则从己土而化湿,不皆燥盛也。至于少阳,阳盛则火旺而传腑,阳虚则火衰而传脏,不皆火胜也。”

手足十二经同名经气司化(每气表中第一行经)同化(每气表中第二行经)表

黄元御于《医学摘粹·六气解》中讨论了六气从化、六气偏见、六气衰旺和六经脏腑等,并从运气角度论述了六经,其贡献是把运气气化理论应用于人体脏腑气化和六经气化。如对“六气从化”规律的论述,“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癸水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丁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二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

又如运用“运气气化”对“六经脏腑气化”的生理病理的论述,以少阳相火为例,“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凡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炎火上矣。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刑则克庚辛,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

黄元御以运气治伤寒的特点重在“气化”。具体可分为以气化释六经和从气化角度认识伤寒六经诸病的病因、病机两方面。他在用“气化”解释六经含义时,认为“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六气也。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并把六经从化的关系作为各篇纲领,很明了。在分析六经诸病的病因病机时,也是从“气化”角度去认识的。“两经同气,病则皆病”,“足太阳膀胱从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以燥火主令,足少阳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之火从而化风”。“病则太阳是寒,阳明是燥,少阳是火,太阴是湿,厥阴是风,惟少阴则不从热化而从寒化。”这就将“气化”贯穿于六经各篇,对六经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独具特色。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模式图

黄元御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理解是基于生化的角度,从五运六气的主运主气顺生角度来理解,这里没有考虑到客运客气、胜复郁发、亢害乘侮、刚柔失序等因素。如“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近人括为“一气周流”。又言:“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象轮转,一年而周……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这种从五运六气的主运主气角度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如金木水火为四象,土为枢轴,等等,近人括为“土枢四象”。放到二十四节气的框架之下,被现代中医们捧为“圆运动”而高高在上,甚至被李可老先生奉为“中医至高理论”,也确实有点过了。当然并不错,作为五运六气中主运主气的主圆运动,只是二十四节气框架之下的常数,对于五运六气之客运客气的客圆运动的变数来说,至少不能喧宾夺主。

黄元御在《四圣悬枢》中关于“疫疠源始”也说:“疫疠感于岁气之偏,乡里传染,症状皆同,少由主气而多属客邪。”五运六气的“客主加临,太过不及之数见焉,由是生克胜复,亢害承制之变,参差不一,而岁气于焉不正”。黄元御还说:“小儿痘疹,即大人温疫”,“痘即大人之寒疫,疹即大人之温疫也”,“何以疹发之时,小儿独病,大人不染耶?玉楸子曰:《灵枢·九宫八风篇》曰,太乙随一岁八节而居八方。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风从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仅候虚风而避之(冬季南风,夏季北风为虚风),故圣人曰:避虚实如避矢石,邪勿能害。风从西方来,名曰罡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罡风,风从东南来,名曰弱风,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风有罡弱,人有少长,感以大王之风,少者不伤,袭以婴儿之风,长者不病,同声相求,同气相感,自然之理也。”

可见,无论临床症状如何千变万化,中医学术史上的重要医家们始终是在五运六气的大框架下来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所有的中医理论皆派生于四时五行、五运六气体系,而四时五行体系只是五运六气体系的表面化,其核心逻辑仍是五运六气的内算逻辑。这一点如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一样的逻辑,源流关系即是如此。所以普通人只知道春夏秋冬,医者下工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只知方证相对、辨证论治,医者中工知道四时五行、二十四节气,大医上工者知道六十甲子、七十二候、五运六气,圣人知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圣人知道皇极经世历数,这就是层次的差异参差。真正创造了无数中医奇迹的是古中医医算,而不是什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之流。 ntKxrvdqDiWTS2q33mlQAFAivBUQpTtRqc7+IHtEbagHy4vSBW2eM8gSVfcIfZ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