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经大成》为清代著名眼科医家黄庭镜于乾隆六年(1741)所撰,嘉庆二十二年(1817)由道达堂刊行。全书三卷,卷一论理,卷二论证,卷三论方。全书阐释医理透彻详明,诚为高人之见。黄庭镜(1704—?),字燕台,号不尘子,濉川(又作濉水或卢汀,今福建建宁)人。《目经大成》书分三卷,卷首为各种图式,包括五运六气、五轮八廓、脏腑表里三阳三阴轮廓贯通、开导针穴、手术器械、手术用途等。同时,略述了眼睛的生理结构、部位命名、主属病变、手术器械形制与适应证等。
具体而言,卷首为五运、六气、五轮、八廓、针割钩烙器械等图式;卷一为五轮、八廓、内景图说、六腑三焦辨、运气正误、五行存疑、血气体用说、乙癸同源说、治病必求其本论、五脏苦欲补泻解、点服之药用须适宜说、目不专重诊脉论等杂论44篇;卷二主要论述眼病81症,还有似因非症8条,每症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选方治疗等基本内容;卷三为方剂,仿景岳“八阵”分类,列补阵方、和阵方、寒阵方、热阵方等228首,另列外用方19首,每方均有方义说明。纵观《目经大成》一书的布局,其将五轮八廓、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六淫七情等医学理论列于首,次论眼病之12病因及81症,又次详列症候,阐释病机,终则指明治法,或附案例以证己说。全书症因脉治,纲目井然。通篇都体现了注重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治疗眼病的特点。如卷一之《五轮》和《八廓》篇,五轮和八廓都有相应卦象、脏腑配属,某轮某廓有病,即责之于其相应脏腑。
中医学对病因的研究很早,先秦时代即有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即阴(寒)阳(火)风雨(湿)晦(燥)明(暑)。《黄帝内经》对各种内外病因的论述十分详细,尤其“藏气法时论”诸篇及“运气九篇”将五运六气之六淫七情致病定量化。张仲景则提出了病因三大纲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以三阴三阳廓之,内因以五藏元真流布统之,不内外因以外伤虫兽金创以毕之,而三阴三阳是五运六气理论的专有名词和概念。南宋永嘉医派名医陈无择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内所因、外所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更是按照五运六气的时空属性列出了五运六气三因司天方十六首。黄庭镜在眼科病因学说上提出的“十二因说”也与五运六气有重要关系,其将眼科病因归纳为因风(火)、因寒、因暑、因湿(燥)、因厥郁、因毒、因疟、因胎产、因痘疹、因疮积、因他、无因而因十二种。前六淫属于六气六淫致病,厥郁属于五运五郁致病。
关于六气致病,《伤寒杂病论》中多个方剂被黄庭镜引用,主要集中在该书卷三眼科方剂八阵之中,如补阵有八味肾气丸、加减八味丸、金匮肾气丸;和阵有小柴胡汤、黄连汤;寒阵有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热阵有理中汤、白通汤、真武汤、人参复脉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攻阵有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十枣汤、抵当汤、栀子豉汤、蜜胆导法;散阵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因阵有五苓散等。结合他处用到的葛根汤、白虎汤、姜附汤、乌梅丸、甘草附子干姜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附子理中汤、瓜蒂散等,包括比较相近的仲景衍生方统计在内,约有37方之多。黄庭镜不仅较多地收录仲景方剂,在《目经大成》卷二部分眼科病证及附录的黄氏医案中同样可以看到他对仲景方的广泛运用。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40多个条文出现了多种眼部症状,如直视、目瞑螟、头眩、目眩、目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面目及身黄、时时自冒、目正圆、目赤如鸡眼、目四眦黑、面目青、两目黯黑、目如脱状、头目 、目泣、癫眩、眩冒、眩悸、面目手足浮肿、目睛晕黄、产后郁冒等,而这些眼部症状是仲景按照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法则来治疗的。涉及的方剂有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赤小豆当归散、大黄蛰虫丸等。可以说,仲景这些涉及眼部症状的证治对黄庭镜眼科疾病的诊治应当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庭镜宗“运气九篇”所论,指出郁病有五,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认为治郁应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为原则。《目经大成》的“眼科十二病因”涵盖了陈无择“眼科三因”,因风(火)、因寒、因暑、因湿(燥)相当于外所因,厥郁相当于内所因,其他病因相当于不内外因或他病所转变的病因。所谓木郁达之,“达”即条达之意,治以辛散,不愈则用逍遥散,或以升散之品加厥阴引经药而从治之。火郁发之,黄庭镜认为“发之”是使穷其火势则已之意,“发”之意与“达”之意相近,且火在木中,木郁则火郁,即以达之之药发之,无有不应。土郁夺之,黄庭镜认为若食塞胃中,厥逆,不省人事,不吐则死,当以吐为上夺,而解胃土之郁,正如《内经》所说的“高者因而越之”,也是“夺之”之意。金郁泄之,黄氏认为肺主皮毛,解表则金气即达,此即“泄之”之意。水郁折之,有《内经》注家注为“制其冲逆”之意,黄庭镜认为此固是妙解,但应视五运六气具体情况而定。治疗上,或用左右合归丸暖其肾气,气运则郁泄;或用补中益气汤升提肺气,使上窍开而下窍自通;或用建中汤助其脾土,以土制水。另对于厥病,黄庭镜指出厥病有十,包括寒厥、热厥、薄厥、煎厥、食厥、气厥、血厥、尸厥、痰厥、蛔厥,统名十厥,并分别指出了十厥的临证特点和主治方药。
黄庭镜不但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注重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在眼科手术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如将金针拨障术的手术过程归纳为“八法”。金针拨障术主要用于治疗白内障眼疾,其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其后历代医著如《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医宗金鉴》等对之都有记载。黄庭镜总结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审机、点眼、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璧8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金针拨障术至此得到了一个臻于完善的总结。现代眼科的针拨白内障术,可以说是以此发展而来的。黄庭镜将进针的部位定在“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的精确定位,正好是睫状体平坦部的中点。现代医学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并且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止血。此外,手术后两端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2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术后反应较轻。由于该切口在我国白内障手术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已对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国外,直到1972年,Machemer 等才相继开始了该切口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