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发源》作者马印麟,清代医家,字长公,号好生主人,山东益都县金岭镇人,生卒年不详。但据其《瘟疫发源》雍正三年(1725)自序署名“三世医八十老人马印麟”,其生年当为1645年前后,卒年虽无考,但其终年应八十岁有余。据《中医人名辞典》引益都县志载,其七世祖马晟曾任明代衡藩良医正,传至马印麟,亦以医知名。马印麟自幼习医,并“各处寻访明师贤友”,苦读穷究《类经》,对瘟疫一门颇有研究,著《瘟疫发源》,书成之后并未付梓,在其后30余载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屡验屡效”,始于1725年刊刻济人。
其在《瘟疫发源》之前于1710年还著有一部《瘟疫辨论》,主要内容是纠正了吴又可的杂气论,认为吴又可所谓“杂气”不过是运气格局的“刚柔失序,不迁不退”等导致的疫疠之气,而吴又可不识运气格局,才会出现买椟还珠的笑谈。清·熊立品在其《治疫全书》中也批评了吴又可和喻嘉言不懂五运六气之常变,治膜原杂气九传而不知杂气为何物。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章虚谷《医门棒喝》中也指出“瘟疫者,由六气错杂,秽恶酿成”,并不是天地之间单独存在的一种杂戾之气。不过吴又可晚年,在其另一部医学著作《醒医六书》也认识到了五运六气格局的重要性。如吴又可在《醒医六书·序》中解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时认为,“伤言内伤,寒指令气,谓太阳主令之时,精失闭藏,有违圣度,水脏不胜寒而受伤,冬不即病者,以我政当权,尚可御侮,且肾气畏冷缩伏肾中,至于春则时退气泄,热即耗其液,水复盗其精,故略感微邪,便为温病。推其得温之由,实由冬不藏精之所致。”吴又可谈及五运六气之太阳主气当令之虚实是导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重要天时因素。
马印麟在《瘟疫发源·小引》中说:“汉长沙张仲景恤于民命多被伤寒瘟疫损害横夭,因而详考古经幽微之玄机,气运之主客之迁变,以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使后之学者有可依据。”马印麟明确指出仲景的伤寒方术源于五运六气,甚至就是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其实在桂本《伤寒杂病论》中已经有五运六气的纲目津梁、绳墨圭臬了。
全书学术内容主要分为凡例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是30余载前所著,作者选取明代张景岳之《类经》中关于五运六气的内容,将瘟疫一门由博返约。他指出:“凡主气者,年年不移。客气者,每岁而迭迁”“若主客之气正化,则天时风雨调和而五谷丰收,则民亦舒而无病。然一岁之中,全在客气之流行变化。若主客之气不和,阴阳不得升降,则五行相制,天时寒热温凉,不应主气……而民多患灾难疫病之热症。”他还通过推算,预测某年可能有瘟疫流行,人们应早做准备;并针对气运不同的年份提出了相应的不同治法,提出7个药方,用于不同气运年的瘟疫防治。该书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如“小引”中作者评价该书“其言简,其理明,易于习诵,使人知所由来,其用心可谓深且大矣。诚灵素之纂要,后学之指迷,瘟疫之秘诀,生人之厚幸耶”。凡例部分是30余载后作者对自己瘟疫发源于五运六气之变的理论和所创制药方的临床使用体会。马印麟总结康熙年间发生的瘟疫,与五运六气主客气不和有显著的关系,认为是“屡验屡效”,并列举两则瘟疫重症病案,用自己创制的药方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故将此书刊刻出版,表明此书的理法方药是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为此尤显珍贵。总之,此书秉《类经》运气学说,探瘟疫发生之由,理、法、方、药俱全,是明清以来较为实用的运气学、温病瘟疫学著作。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对五运六气天时六病进行了讨论发挥,在运气病候方面论述精详,并且在运气与流行病关系方面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书中强调运气异常与瘟疫流行的关系密切,认为“按五运六气,刚柔失守,阴阳升降不前,不迁正不退位,各有年岁,大人感之而成疫疠,小儿受之,多患痘疮然。岁中客气的流行,即安危之关系,或疫气偏行,而一方皆病风温;或清寒伤脏,则一时皆犯泻痢;或痘疹胜行,而多凶多吉……经曰:天运有胜衰,人气有虚实。……医之道,运气而已。”此书阐述了运气与病候的关系,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运气对病候的影响,如:“相火淫胜,则金受其制,故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浮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相火用事,金气受伤,客热内燔,水不能制,故为此诸病,皆本于肺也。”书中还从历史角度对运气瘟疫做了验证,“今将瘟疫书内,逢刚柔失守,阴阳升降不前,不迁正不退位,五行相制,运克天气不和,并天刑之年,所验之天时民病,不能尽注,略表数句,以待后人再验”。如:“崇祯十一年岁次丁丑,为运克天气不和之年,此年杀气乃行,自此至由山东,大兵荒乱,杀虏黎民无数。至十二年戊寅,亦是刚柔失守,天运失实,其年大旱。十三年己卯,亦是阴阳不得升降,饥荒岁年,饿死者,瘟病死者无数,此乃刚柔失守,天气不和之验也。”此书在研究运气病候、瘟疫的发生与预测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1726)系清代陈梦雷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被誉为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陈梦雷(1651—1741),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州侯官人,著有《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周易浅述》等,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总计520卷,950万字,征引历代重要医籍120余种。《古今图书集成》其他汇编、典部也有大量与医学相关的内容,涉及医药概论、藏象、养生、卫生、医史典制、中药、五运六气、气功导引、服食修炼等,征引广泛,弥足珍贵。以医药卫生内容为主的典部主要涉及人体生理、疫病流行、养生保健、医史书目、医家事迹、医事管理等,征引经、史、子、集、地方志及释、道藏等文献约518种,其中医药书目26种。其他涉及医药卫生内容的典部,如乾象典天地总部、阴阳、五行、风、雷电、雨、露、霜、雪、火等部涉及人与天地相应的疾病与治疗应用;岁功典岁功总部及春夏秋冬季月、节令节日、寒暑、干支、晨昏昼夜等部涉及四时调摄、养生宜忌、防疫祛病等;历法典历法总部及漏刻、算法、数目等部涉及医学历法、医算、医学名词解释;学行典理气、性情、邪正、志气、致知、知行等部涉及太极论、太极图说、天地阴阳、五行六气、主客、养生、轶闻,等等。
其中,《素问》采用唐代王冰、明代马莳、清代张志聪三家颇具声誉的医经注文,直窥《素问》秘旨。《灵枢》采用明代马莳、清代张志聪二家的注文,是明清以来享有盛誉的医经注本。王冰次注《素问》,又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现今所存最早、影响最大的《素问》版本,补入七篇五运六气大论,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阐述。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对原文词义、医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在阐发经文精微、弥补王冰注释遗漏方面贡献较大;《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灵枢》较早的全面注本,见解独到,被清代雍正《浙江通志》誉为“医学津梁”。张志聪博览群书,穷研医理,主张以五运六气医理阐释《伤寒论》。《清史稿·艺术传》评价其为“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注《素问》《灵枢》二经,集诸家之说,随文衍义,胜明马玄台本(马莳)”。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古今图书集成》摘录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等学派代表性医著,名医名家论述完备,涵盖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营卫、病因病机、四诊八纲、治法治则等理法,以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诸科诊治。
关于五运六气,《医部全录·运气门》录有《黄帝素问》七篇运气大论、宋代陈无择《三因方·六十年运气病方》、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六气有余不足》、张从正《儒门事亲·内外四气》、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明代汪宦《六气标本论·发明运气标本病治》、楼英《医学纲目·发明天元纪大论运气经旨》、邵弁《运气占候补遗·五运气至之占》、李梴《医学入门·运气总论》、汪机《运气易览·论六气为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等,并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古今医统》的运气方22首,详述五运六气医理、方药,对天人相应及因机证治颇具启示。涉及的五运六气重要概念释义亦较全面,如六气,《左传》医和所释阴、阳、风、雨、晦、明;《黄帝内经》所释风、热、火、湿、燥、寒,及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六淫之邪》所释风、雨、寒、暑、燥、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