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乙巳篇
审视瑶函

傅仁宇,字允科,江宁人,明代末年著名眼科专家,傅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傅氏集合前代及当代诸家之学说,参以个人临证之心得,1644年著《审视瑶函》,凡六卷,全书共列108症,收方300余首。对于历代医家阐述眼病机理的一些著名论断和观点,《审视瑶函》也十分重视、倍加赞赏。如陈言的目病三因论、刘河间的目病由火及玄瘵闭塞论、张子和的血太过不及可致目病论、李杲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论、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楼英的目病治郁诸法,等等,傅氏均一一摘录这些擅长五运六气的医家的相关论点。

用绘图的方式说明中医理论如中医运气理论、太极、八卦等概念,不仅常见于中医基础理论古籍,也常见于眼科。如《审视瑶函》《承机汇参》《目科正宗》《目经大成》五运之图、六气之图、五脏所司兼五行所属图;《眼科易秘》太极图、十二消息、二十四节气图;《银海指南》交六气时日图、逐年运气司天司地图;《光明眼科》八卦图,等等。《审视瑶函》书中的图主要内容可以分为7类。第一,五轮八廓图:(双目)五轮定位之图、(双目)八廓定位之图各1幅;第二,五脏所司兼五行所属图1幅;第三,五运六气图、五运之图、六气之图各1幅;第四,治疗器械图:针灸毫针图1幅,针烙割钩刀式图1幅,有针、烙铁、割、钩、刀5种器械(卷4);第五,手术技术图:割胬肉攀睛手法1幅(卷4);第六,符咒图:开针三光符、封针符各1幅(卷5);第七,眼针针灸要穴图:共13幅,图名以疾病命名,并标明使用针灸治疗这些疾病以及穴位的位置。

在《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目经大成》等眼科专著中,有运气原证、运气总论、六气总论、运气正误等专篇,讨论运气学说对眼病诊治的影响。如顾锡在《银海指南·六气总论》中强调“余著此论,一一剖悉,使缤纷错杂之症,不至混淆,更以脏腑经络形色脉象参之,无遁情矣”,说明运气学说结合脏腑经络辨证用于眼病临床,有助于提高疗效。

《审视瑶函》根据运气学说主运主气变化规律,即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有助于总结目病发病的一般规律。如时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以眼痒如虫行,春夏发病如花似潮,至期而发、过期而愈为特征。在春季发病、夏季加重到秋后自然缓解,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为内有伏热,值春令时气为风引动而发所致,故临床以祛风散邪为法,良效,并由此推测,若遇岁木太过或厥阴司天之年,风木更甚,恐病更重。关于运气加重目病病情的情况,古代医案中有所记载,如张子和医案所录“李民范目常赤,至戊子年火运,君火司天,其年病目者,往往暴盲,火运炎烈故也。民犯是年目大发”。戊子年,岁运主火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司地,为天符之年,目病有“目不因火则不病”之说,故该年目病较重。又如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所载一痘后目眦肿烂的医案,患目年久不愈,此次于庚申年春分后三日发病尤甚,此时月建卯木,客气太阴主事,又疾在肝脾,月建与客气适与相值,故目病发病更甚。

《审视瑶函》卷3至卷6的运气原证分别阐述了运气和目赤、目疡、目昏、目泪发病的关系。以目疡为例,《审视瑶函》谓:“按《内经》运气,目眦疡有二:一曰热。经云:少阴司天之政,三之气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目赤眦疡,治以寒剂是也。二曰燥。经云:岁金太过,民病目赤眦疡。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目眛眦疡,治以温剂是也。”少阴司天之政,三之气,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少阴君火,火毒盛故治以寒剂。岁金太过,阳明司天,病目赤眦疡,均是金克木之故,当温振肝气,制金扶木,亦可资生木之水气,故治以温剂。傅仁宇注释谓:“《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郁内发,致有斯疾……目疮疵,皆因君火司令,燥火热邪所致,宜温宜凉,随症施治可也。”傅仁宇把运气学说和脏腑功能结合起来,从运气变化联系脏腑阴阳盛衰,应用运气病机十九条内容解释目疡病机,并创制加减四物汤祛风清热,活血散瘀,治火盛血瘀、疮疡脓烂之实热生疮症;又设黄芪汤益气升阳,养阴清热,治阴漏眼流脓不止,体现了所谓宜温宜凉、随症施治的观点。

刘完素从《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出发,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说,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并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一系列方剂与寒凉泻火等治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后世医家治疗火热证多宗完素。中医眼科受河间思想影响颇深,作为眼科名著的《审视瑶函》,其清热类方剂配伍便集中体现了河间“寒凉泻火”的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清热类药物中常配伍疏风药,疏风与清热并举,因风火相招,热极生风,辅以疏风药物势在必然,这点与刘完素辛凉解表、表里双解的治法一脉相承。第二,清热药常选用苦寒泄热之品,如大黄、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意在泄热于下,引上炎之火下行,直折火势,用药思路同样具有河间特色,是刘完素苦寒泄热、攻下里热在眼科火热病证中的运用。第三,苦寒清热类药物中,常配伍如生地黄、当归等凉血滋阴养血之品,既可防火热之邪与苦寒之品伤及阴血,又有利于清透血中之热,体现了刘氏养阴退阳的治法思想。代表方剂有竹叶泻经汤、还阴救苦汤、四顺清凉饮子等,甚至书中还直接引用了刘完素防风通圣散、内疏黄连汤等原方。刘完素之后,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对火热病机的研究继续深入,如李东垣泻热黄连汤、普济消毒饮、广大重明汤、连柏益阴丸等,皆是对寒凉泻火一法的发展,这些方剂均被《审视瑶函》所收录运用。

刘完素受五运六气学说中“五运之郁”的影响,提出了“怫热郁结”的观点。他认为“怫热郁结”是广泛存在于人体上下中外的病理机制,治疗上应开通怫郁。对于怫郁发生的场所,刘氏认为主要在于“玄府”。刘完素借用《内经》汗孔“玄府”一词,以之代指人体上下内外、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等各种组织气液升降出入的腠理结构单位。玄府是人体组织的微细结构,是气液流通的场所,易发生“怫郁”的病理改变,“怫热郁结”是“玄府气液闭郁”的主要内容。因此,“开通玄府”“宣通玄府气液”“开通郁结”成为河间学说的重要内容。《审视瑶函》方剂治法中亦引用了源于刘完素五运六气的“怫热郁结”“玄府论”学术观点,书中指出目为玄府,目中亦有玄府,目中玄府不利,则通光脉道瘀塞,通光之窍遂闭,目即昏花,“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并以“玄府论”观点解释眼科病机,如认为神光自现症是“清气怫郁,玄府太伤”,视正反斜症是“内之玄府,郁遏有偏”,视赤如白症是“内络气郁,玄府不和”。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眼有五轮,金(白睛)、水(瞳神)、木(黑睛)、火(两眦)、土(胞睑)也,相生则无病,相克则有病。以目病目赤为例,若五脏不平,郁发心火,克于肺金,则两眼角红丝穿入白珠如线,当泻心火而肺金自平;肺金克肝木,则白珠红赤灌入黑睛,黑睛生翳,当泻肺火而肝木自平;还有抱轮红者,是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又如《审视瑶函》医案:“一妇人患偏头痛五七年,大便结燥,两目赤肿眩晕,脉急数有力,治以大承气汤,目豁然首轻,燥泽结释而愈。《内经》运气有言:‘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目赤’‘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而目赤’,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雍,气血雍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目赤不明。”

天行赤眼是流行性目病,多发于夏秋之季。天行赤眼类似于西医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1971年在我国首次暴发流行,1975年、1977年、1981年、1984年有小规模流行,1988年再次暴发流行。根据学者盛倩的回顾性分析上述流行病学资料发现,本病暴发流行多在7月下旬至9月,流行时间属运气学说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这可能与人体经历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火热耗伤正气较多、邪气易乘虚而入有关。如1981年为辛酉年,全年水运不足,上半年燥金之气主事,下半年君火之气主事,阴水不足以济燥火,气象偏于燥热,“少阴司地,热淫所胜,病目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目眛眦疡”,当年夏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我国流行。《银海精微》首次明确指出此病是天时流行、瘴毒之气相染所致。清《目经大成》言此病是“四时运气总天行,主客违和目病成。人既染伊还累我,左而过右定传经”,并具体应用五运六气分析病机。目前临床多以李东垣普济消毒饮治疗,即有祛邪中兼扶正之意。

AHC流行年份的运气形势

眼科五轮八廓学说是眼科独特的理论,是按照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八卦演化等规律,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眼科临床的一种独特局部辨证论治方法。最早的五轮图和八廓图见于《银海精微》。五轮八廓理论在古代中医眼科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五轮图和八廓图的流传也很广泛,40%以上图像的眼科古籍都有五轮图和八廓图。中医眼科古籍中有多种五轮图和八廓图,不仅图像各有特色,而且名称也各不相同,有些图像还分左右眼和眼睛开阖等。如五轮图就有以下几种名称:五轮图、左目五轮图、右目五轮图、五轮所属之图、五轮主属形图、五轮定位形图、五轮定位之图、眼属五轮图、看眼诀图、五轮图式,等等。八廓图有以下名称:八廓图、左目八廓图、右目八廓图、八廓定位形图、八廓定位之图、八廓分属形图、八廓图式等。另有五轮八廓在一幅图中的五轮八廓之图。

五轮学说的源头是在五行、五脏、五色等理论。五轮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的《刘皓眼论准的歌》。论述五轮与内脏的关系则以北宋的《太平圣惠方》为最早。到了明代王肯堂辑《证治准绳》,其中眼科部分所论五轮学说的临床意义已相当完整,明末《审视瑶函》撰著者傅仁宇对五轮学说最为推崇。五轮学说是阐述眼睛与五脏之间关系的中医眼科理论。五轮中的“五”原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轮”取眼球圆而运转之意。眼科古籍《银海精微》最早明确提出了血轮、风轮、气轮、水轮、肉轮的概念及其与眼睛和五脏的关系。

“八廓”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者方位。所谓廓是取其如城廓护卫之意。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先将自然界八种物象名词“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配上命名的,即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称为“八廓”,后托名孙思邈而作的《银海精微》将八卦对应了八廓,又产生了乾廓、坤廓、巽廓、震廓、兑廓、艮廓、离廓、坎廓,同时还将八廓和脏腑功能联系在一起,故又有了传送廓、会阴廓、洁净廓、关泉廓、养化廓、抱阳廓、水谷廓、津液廓。八廓分布在眼的各个解剖部位上,它们所在的某一位置,就是特定的某廓。

八廓名称始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八廓”首见于《眼科龙木论》。有的认为八廓始见于《圣济总录》,说法较多。实际上眼科“八廓”之名首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曰:“故方论有五轮、八廓,内外障等,各各不同,尤当分其所因,及脏腑阴阳,不可混滥。”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只是提出了八廓名称,缺少具体内容,更没有形成名称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而《眼科龙木论》首次介绍了八廓学说的名称和内容。书中《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首次记述了八廓的具体名称及其与脏腑相配属的关系。具体为:小肠配关泉廓,三焦配养化廓,命门配抱阳廓,膀胱配津液廓,肾配会阴廓和传送廓(肾配两廓),脾胃配水谷廓,肝胆配津液廓。这样八廓在生理上,与脏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可以凭此测知脏腑的变化,形成眼科诊治方面的一个特色。故较《眼科龙木论》晚出的《银海精微》《世医得效方》《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等都对八廓有一定的继承,尤其是后两者极力推崇五轮八廓,完善了五行八卦之五轮八廓学说之医算体系。

《世医得效方》图

《银海精微》图

《眼科百问》为清·王行冲(字子固,号文之)编,成书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又名《眼科自疗问答》《改良眼科百问》《眼科秘传》,实为据《眼科龙木论》问答增补的文献。全书分上、下2卷,在前人所作七十二问答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以问答形式列111问。上卷42问,阐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七表八里、内外虚实、天时人事以及目昏、流泪、目痛、目赤等常见眼病的辨治等;下卷69问详细介绍各种眼病,包括妇人孕产目疾、老人目昏、小儿眼病等。全书列方200余首,其中外用方30余首。

而在大部分关于眼科的五运六气论著中,《审视瑶函》为其中集大成者,故单论此篇,余则兼收。 Uq94Glg+RAWFw151BnRc7nNpsUH0wPpomQS02XvLmF5u1ym9Fx6rLu4LBGnV6i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