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所谓舌象,是指舌质和舌苔的综合体象。
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贞疾舌”的记载。《黄帝内经》对舌的解剖、功能,舌与内脏、经脉的关系,舌诊的临床应用等均有论述。《灵枢·肠胃》曰:“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指明舌体是以肌肉为主构成的器官,受血脉的充养,舌失荣养即痿软不用。《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灵枢·经脉》曰:“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指出:“患者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以舌青作为有瘀血的依据。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记载舌象图36 幅,结合临床进行病机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
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尤为重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明清及近代以来,舌诊专著不断涌现,如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张登《伤寒舌鉴》、徐大椿《舌鉴总论》、傅松元《舌胎统志》、梁玉瑜《舌鉴辨正》、曹炳章《辨舌指南》等,丰富了舌诊理论,临床实用性强。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舌诊理论、临床与实验均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拓展。
舌是口腔中重要器官之一,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呈扁平长形。舌为肌性器官,由黏膜和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故《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舌的上面称为舌面(又称舌背) (图1-47),下面称为舌底( 又称舌腹) ( 图1 -48)。舌面后部有人字形界沟称人字沟。舌面正中有一条纵行的沟纹,称为舌正中沟。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当舌上卷时,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线上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皱襞,称为舌系带,其两侧各有一条浅紫色的舌静脉,称为舌下络脉。舌系带终点两侧各有一小圆形突起,称为舌下肉阜,皆有唾液腺体的开口,左为金津,右为玉液,是胃津、肾液上朝的孔穴。
图1-47 舌面部
图1-48 舌底部
舌面上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褶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状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图1-49)。其中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复层扁平上皮的角化和脱落细胞,再混以食物残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薄的苔状物,称为舌苔。蕈状乳头数目较少,多见于舌尖,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呈蕈状,基部窄而顶端钝圆,肉眼观察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图1-49 舌乳头
舌具有搅拌食物、感受味觉和调节语音的功能。
舌作为一个肌性器官,能自主灵活地伸缩卷转,使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搅拌。舌的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内含味觉神经末梢,能充分感受味觉。《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辨舌指南》特别指出:“在舌根近旁,排列如人字形,较前数种为大,内藏味觉神经之末梢,曰味蕾。”舌的灵活自主运动,能配合胸腔、声带的发音,使语音清晰流畅。
舌体通过经络与许多的内在脏器相联系,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因此,舌与心、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舌居口中司味觉,《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因此,脾开窍于口。《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舌体赖气血充养,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观察舌象可以诊察全身气血的盛衰和脾胃的病理变化,故有“舌为脾胃外候”的说法。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灵枢·经脉》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亦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肺、肠、胆虽无本经经脉直接通于舌,但通过经脉手足同经的影响,也与舌有间接联系。另外,舌居于口腔之中,与食道相连,故与胃也有着直接联属关系。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舌的脉络丰富,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舌下肉阜部有金津、玉液。中医学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故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舌苔乃胃气所生,如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章虚谷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观察舌苔可以了解胃气的存亡和津液的盛衰。
据历代医籍记载,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般根据“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原则来分。常用的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脏腑划分,二是以胃经划分。
1.根据脏腑划分 《笔花医镜》曰:“凡病俱现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这是以脏腑划分,即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旁属肝胆(图1-50)。《舌鉴辨正》亦曰:“舌尖应上焦,舌中应中焦,舌根应下焦。”
图1-50 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
2.根据胃经划分 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胃经的划分一般适用于肠胃病者。
舌面分部位候脏腑,可供诊断参考,但不能机械地看待。舌诊主要应看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变化。
1.体位姿势 望舌时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伸舌时,面向光源,自然伸舌,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舌体充分暴露。医生取坐位或站立位,视线略高于患者,以便观察患者口舌部位(图1-51)。
图1-51 坐位望舌
2.望舌顺序 先望舌质,再望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然后按照舌尖、舌中、舌边、舌根的顺序依次观察。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令患者休息3 ~5 分钟后,重复望舌1 次,以免伸舌太久舌体色泽失真。
3.辅助手段 舌诊是以望舌为主,为了辨明苔之松紧、腐腻及有根无根,可用揩舌、刮舌以验之。
刮舌法,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后向前刮3 ~5 次,为刮舌。揩舌法,消毒纱布裹于手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为揩舌。
还可以通过询问,了解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的冷热、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有助于诊断。
为保障舌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尽量减少、避免、排除各种因素对舌象辨识的干扰和影响。
1.光线 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或借助白色的人工光源,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到舌面。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常常会影响正确的判断。光线过暗,可使舌色暗滞;日光灯下,舌色多偏紫;白炽灯下,舌苔偏于黄色;用普通灯泡或手电筒照明,易使舌苔黄、白两色难于分辨。周围有色物体的反射光,也会使舌色发生相应的改变。
2.饮食或药物 摄入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改变。如刚进食后,由于口腔咀嚼的摩擦、自洁作用,舌苔由厚变薄;刚喝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刚进辛热食物,舌色偏红;多吃糖果、甜腻食品,口味酸腻,舌苔变厚;服用大量镇静剂后,舌苔厚腻;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以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例如,饮用牛奶、豆浆、钡剂、椰汁等可使舌苔变白、变厚;食用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易与腐腻苔相混;食用蛋黄、橘子、柿子、核黄素等,可将舌苔染成黄色;各种黑褐色食品、药品,或吃橄榄、酸梅,长期吸烟等,可使舌苔染成灰色、黑色。染苔可在短时间内自然退去,或经揩舌除去,一般多不均匀地附着于舌面,与病情亦不相符。如发现疑问时,可询问患者饮食、服药情况,或用揩舌的方法予以鉴别。
3.口腔状况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下齿印;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变干等。这些因素引起的舌象异常都不能作为人体的病理征象,临床上应仔细鉴别,以免误诊。
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质淡红、荣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正如《舌胎统志》所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常候……红者心之色,淡者胃之气。”《伤寒论本旨·辨舌苔》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如年龄、性别、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阴阳稚嫩,脾胃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因而舌质多淡嫩而舌苔少;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若无明显的病征,亦属生理性变异。
2.性别因素 资料表明,男女性别舌象无明显差异。但是女性因生理特点,在月经期可以出现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有明显的红刺,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3.体质因素 因体质禀赋的差异可以出现一些不同舌象。例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虽长时期如此,却无临床症状,也可表现出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或某些疾病的好发性。
4.气候环境因素 季节与地域的差别会产生气候环境的变化,引起舌象相应改变。在季节方面,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多见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是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望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和舌态,以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苔色,以察病邪的性质、浅深,邪正的消长。章虚谷曰:“观舌质可验其证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望舌时,必须综合舌质与舌苔信息,方能全面分析、合理判断。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的神气、色泽、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等。
1.舌神 察舌神是整体望神的一部分,是观察舌质的色泽和舌体动态,有荣舌、枯舌之分。
(1) 荣舌
【舌象特征】 舌质红润,运动自如,为荣舌。
【临床意义】 气血充盈,精神健旺,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 舌之颜色反映气血盛衰,舌之润泽反映津液盈亏,舌体运动反映脏腑虚实。舌色红活荣润,舌体活动自如,说明气血精神皆足,生机旺盛,虽病亦善,预后较好。《辨舌指南》说:“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荣者谓有神……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2) 枯舌
【舌象特征】 舌质枯晦,活动失灵,为枯舌。
【临床意义】 气血大亏,精神衰败,属病凶恶候。
【机理分析】 舌色晦暗枯萎,活动不灵,说明气血津液已衰,生机已微,预后不良。《辨舌指南》说:“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2.舌色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包括淡红、淡白、红、绛、青紫五种。
(1) 淡红舌
【舌象特征】 舌色淡红润泽(彩图6)。
【临床意义】 健康人或病情轻浅,气血未伤者。
【机理分析】 淡红舌主要反映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因此,《舌鉴辨正·红舌总论》说:“全舌淡红,不浅不深者,平人也。”在外感病轻浅阶段,尚未伤及气血和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现淡红;内伤杂病中,若舌色淡红明润,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2) 淡白舌
【舌象特征】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彩图7);若舌色淡白干枯者,称为枯白舌;若舌色淡白,湿润光滑,则称为淡白光莹舌。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 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不载血以上充舌质,致舌色浅淡。若舌色淡白,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舌色淡白,舌体胖嫩,舌面湿润,多属阳虚水湿内停。若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见枯白无华。
(3) 红舌
【舌象特征】 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彩图8)。
【临床意义】 主热证。
【机理分析】 由于血得热则运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或因阴液亏乏,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舌尖独红,多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赤,多为肝胆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为虚热证。
(4) 绛舌
【舌象特征】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彩图9)。
【临床意义】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辨舌指南》说:“绛,深红色也。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营中。”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辨舌指南》说:“若舌绛而光亮者,胃阴涸也。”亦云:“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
(5) 青紫舌
【舌象特征】 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彩图10);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红紫舌;舌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 彩图11);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称为紫斑、紫点(彩图12)。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不畅。
【机理分析】 紫舌多由淡白舌或红绛舌发展而成,故其主病即是在淡白舌或红绛舌的基础上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改变。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可能是瘀血阻滞于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流缓慢所致;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等。
淡紫舌多由淡白舌转变而成,其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紫绛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其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所致。
3.舌形 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特征。
(1) 老、嫩舌
【舌象特征】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质地坚敛,舌色晦暗者,称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称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 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
【机理分析】 舌质老和嫩是辨别疾病虚实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如《辨舌指南》所说:“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舌质浮胖兼娇嫩,不拘苔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
实邪亢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寒湿内生,以致舌嫩色淡白。
(2) 胖、瘦舌
【舌象特征】 舌体较正常人肥大,轻则厚大异常,重则胀塞满口,称为胖大舌(图1- 52)。如舌体肿大满嘴,不能闭口缩回,称为肿胀舌。如舌体萎缩,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图1-53)。
【临床意义】 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酒毒或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 舌体淡白胖大,舌面水滑者,多为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湿内停。舌体红赤胖大,舌苔黄腻者,为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舌体肿胀,其色红绛,为心脾热盛,热毒上壅。舌紫肿胀,为邪热入血、酒毒上攻所致。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舌失濡养所致。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红绛干燥无苔者,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图1-52 胖大舌
图1-53 瘦薄舌
(3) 齿痕舌
【舌象特征】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图1-54)。
【临床意义】 主脾虚、水湿内盛。
【机理分析】 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阳虚水湿内盛或寒湿壅盛;舌红而肿胀满口,兼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图1-54 齿痕舌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齿痕舌。先天性齿痕舌一般齿痕呈对称性,舌质、舌苔基本正常。
(4) 点、刺舌
【舌象特征】 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小者为点,称为红星舌或红点舌(彩图13)。刺,指舌乳头增大,肿胀高凸,形成尖锋,状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
【临床意义】 主脏腑热极,或血分实热。
【机理分析】 点刺是由蕈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充血肿大而形成。舌生点刺,提示阳热亢盛。一般点刺愈多,颜色愈深,则邪热愈甚。
点刺舌,总属邪热亢盛。舌尖点刺,为心火亢盛;舌边点刺,为肝胆火盛;舌中点刺,为胃肠热盛。若点刺兼黄燥苔,为气分热盛;点刺兼舌绛无苔,为热入营血。
(5) 裂纹舌
【舌象特征】 舌面上出现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或裂沟,称为裂纹舌(彩图14)。
【临床意义】 主热盛伤津、阴虚火旺、血虚不润、脾虚失养。
【机理分析】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
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舌色红赤苔黄燥而有裂纹,为热盛伤津;舌绛无苔而有裂纹,为阴虚火旺;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见裂纹者,多为脾虚失养所致。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称为先天性裂纹舌,应与病理性裂纹舌加以鉴别。
4.舌态 常见病理舌态包括痿软、强硬、 斜、颤动、吐弄、短缩等。
(1) 痿软舌
【舌象特征】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称为痿软舌(彩图15)。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机理分析】 痿软舌多因气血亏虚,阴液亏损,舌肌筋脉失养而废弛,致使舌体痿软。
舌痿软而淡白无华者,多属于气血两虚。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者,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灼津伤,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所致。舌痿软而红绛干枯者,为肝肾阴亏,舌肌筋脉失养所致。
(2) 强硬舌
【舌象特征】 舌失柔和,板硬强直,屈伸不利,不能转动,称为强硬舌(彩图16)。
【临床意义】 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机理分析】 强硬舌多因外感热病,邪入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而强硬,或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风动;或中风入脏,肝风夹痰,风痰阻滞舌体脉络等,致舌体强硬。
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者,多因邪热炽盛所致。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先兆。
(3) 歪斜舌
【舌象特征】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称为歪斜舌(图1-55)。
【临床意义】 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机理分析】 多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常,故伸舌时向健侧偏斜,多与口眼斜、肢体偏瘫并见。舌体偏歪,舌质淡红,来势缓慢者,为中风偏枯。
图1-55 歪斜舌
(4) 颤动舌
【舌象特征】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临床意义】 为肝风内动之象。
【机理分析】 凡气血亏虚,使筋脉失于濡养而无力平稳伸展舌体;或因热极阴亏而动风、肝阳化风等,皆可出现舌颤动。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舌红少津而颤动者,多属阴虚动风、肝阳化风。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 吐弄舌
【舌象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反复舐弄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临床意义】 多属心脾有热。
【机理分析】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6) 短缩舌
【舌象特征】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甚至舌不抵齿,称为短缩舌。
【临床意义】 主寒凝筋脉、热极动风、气血亏虚、风痰阻络。
【机理分析】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者,多属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俱虚,舌失充养,筋脉痿弱而显短缩。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者,多属脾虚不运、痰浊内蕴、经气阻滞所致。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多属热盛伤津,筋脉挛急所致。总之,病中见舌短缩,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见舌短缩。
5.舌下络脉 位于舌下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称为舌下络脉。
观察方法:让患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络的长短、粗细、形态、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正常舌络:隐现于舌下,其管径不超过2.7mm,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连线的3 / 5,颜色暗红。脉络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多数为单支。
病理舌络: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者,多属瘀血征象(彩图17);若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1.苔质 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1) 薄、厚苔
【舌象特征】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彩图6),又称见底苔;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彩图18),又称不见底苔。见底与不见底是衡量舌苔厚薄的标准。
【临床意义】 薄苔主表证,亦主平人;厚苔主里证、痰湿、食积。
【机理分析】 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故《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 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彩图19)。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彩图20)。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彩图14)。苔质干燥而粗糙,扪之碍手,称为糙苔(彩图21)。
【临床意义】 润苔主津液未伤,亦主平人;燥苔主热盛津伤,阴液亏耗,或阳虚气不化津。
【机理分析】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滑苔为水湿内聚之征,主痰饮、水湿,多为感受寒湿之邪,或脾阳不振,痰饮、水湿内停之故。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所致,属火热耗津者,多伴舌红苍老;属阴液亏耗者,多伴舌体瘦小。若阳虚不能化津者,多伴舌淡白,渴而不欲饮。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若为糙裂苔,多属津伤已极;若苔质粗糙白厚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由润变燥,提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提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 腻、腐苔
【舌象特征】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油腻之状,中厚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称为腻苔(彩图22)。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根底松浮,称为腐苔(彩图23)。
【临床意义】 主湿浊、痰饮、食积。
【机理分析】 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所致。舌苔白腻,多为寒湿、食积;苔腻而滑,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苔黄厚而腻,为痰热、湿热内蕴,腑气不畅。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所致。主食积或痰湿蕴热上泛。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之象,是病邪消散;若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者,为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4) 剥落苔
【舌象特征】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舌底光滑无苔,称为剥落苔。
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为花剥苔;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镜面舌(彩图24);舌苔不规则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 ( 彩图25);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舌乳头可见者,称为类剥苔(彩图26)。
【临床意义】 主胃气不足,胃阴大伤或气血两虚。
【机理分析】 剥脱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舌所致。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类剥苔,为气血两虚;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 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
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及剥脱变化,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
辨舌苔的剥落还应与先天性剥苔加以区别。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5) 偏、全苔
【舌象特征】 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苔(彩图18)。舌苔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称为偏苔(彩图27)。
【临床意义】 病中见全苔,主邪气弥漫,多为湿痰阻滞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邪气停聚于该处舌所分候的脏腑。
【机理分析】 舌苔偏于舌尖部,是邪气客于上脘以上;舌苔仅见于舌中部,是邪气停聚于中脘附近,多为痰饮、食浊停滞中焦;舌苔偏于舌根部,是邪气滞留于下脘部以下;舌苔偏于左或右,可能是肝胆湿热之类疾患。
(6) 真、假苔
【舌象特征】 舌苔坚实,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称为有根苔,即真苔。若舌苔不着实,松浮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假苔。
【临床意义】 真苔是有胃气的征象,气血有源,预后良好。假苔提示胃气衰败,气血乏源,预后不良。
【机理分析】 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真苔是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苔有根蒂,故舌苔与舌体不可分离。假苔是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旧苔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故苔无根蒂,刮后无垢。
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邪气壅盛,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
2.苔色 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
(1) 白苔
【舌象特征】 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呈现白色,称为白苔(彩图18)。白苔有厚薄之分。
【临床意义】 主平人,主表证、寒证、湿证。
【机理分析】 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苔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所致。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或温热病初期,或湿温病;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彩图28),常见于外感湿热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2) 黄苔
【舌象特征】 舌苔呈现黄色,根据苔黄
的程度,有淡黄苔、深黄苔和焦黄苔之分。【临床意义】 主热证、里证。
【机理分析】 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甚,焦黄苔为热极。
舌苔由白转黄,或呈黄白相兼,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为黄滑苔,多为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黄苔而质腻者,称为黄腻苔( 彩图22),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
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大,扪之糙手者,称为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状,称为黄瓣苔;黄黑相兼,称为焦黄苔(彩图29),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3) 灰黑苔
【舌象特征】 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浅深之差别,常并称为灰黑苔(彩图30)。
【临床意义】 主热极或主寒盛。
【机理分析】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灰黑苔可见于寒湿病中里寒之重证,亦可见于热性病中里热之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苔灰黑湿润,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者,为热极津枯之证。一般主寒极的灰黑苔多由白苔转来,黑如淡墨,湿润多津,舌质淡白。主热极的灰黑苔多由黄苔转来,黑如烟煤,干燥少津,舌质红绛。
舌诊,不仅要掌握望舌的方法,熟悉舌质和舌苔各自变化的特征,还要学会对病程中复杂多变的舌象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充分认识舌象所提示的辨证意义。分析舌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察舌的神气和胃气之盛衰 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者,说明病情较轻,正气未衰,或疾病虽重,但预后较好;舌象无神气、无胃气者,说明病情较重,或不易恢复,预后较差。
舌神的盛衰主要表现在舌体的色泽和舌体运动两方面。舌之颜色反映气血的盛衰,舌之润泽可反映津液的盈亏,舌体运动可反映脏腑的虚实。若舌色红活明润,舌体活动自如者,为有神气,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乃旺,虽病也是善候,预后较好;若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者,为无神气,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已微,预后较差。舌神以“红活润泽”作为辨别要点。舌神是神气的重要表现之一,无论舌象如何变化,通过观察舌神的有无,可从总体上把握脏腑精气之盛衰、机体生机之胜败、疾病转归之吉凶。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是否有根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舌苔中厚边薄,紧贴舌面,苔底牢着,或苔虽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或厚苔脱落,舌面仍有黏膜颗粒,有苔能逐生之象,均属有根,是有胃气之征象。舌苔似有似无,甚至光剥如镜,或苔厚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苔垢不易复生者,均为无根,是胃气衰败之恶候。
2.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舌苔和舌质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一般认为,舌质颜色、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与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所以,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可以辨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临床诊病时,不仅要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还应注意舌质和舌苔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将舌体和舌苔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1) 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 苔色侧重反映寒热燥湿的变化,即苔白为寒为湿,苔黄为热为燥;苔质侧重反映痰食水湿变化,即苔厚为有形浊邪内盛,苔少为有形津液不足,苔厚兼腻主痰湿、食积;苔之分布侧重反映病位变化,舌苔满布主邪气散漫,苔有偏布则邪有偏着,显于舌尖为邪在上焦,显于舌中为邪在中焦,显于舌根为邪在下焦。
舌神侧重反映生机有无,舌有神则生机在,舌无神则生机灭;舌色侧重反映气血之寒热变化,即色淡为寒,色深为热,色紫或青为深入血分;舌形侧重反映阴阳之虚实变化,即形质胖嫩为阳气不足,形质瘦薄为阴血不充,苍老起刺为邪气暴实,齿痕裂纹为正气久虚;舌态侧重深重危症,舌痿软为脏虚至极,舌强硬为邪闭厥阴,歪斜舌、颤动舌、短缩舌为病邪直中而深入肝肾之征。
如淡红舌而伴有干、厚、腻、滑、剥等苔质变化,或苔色出现黄、灰、黑等异常时,主要提示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情况,正气尚未明显损伤,故临床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舌苔薄白而出现舌质老嫩、舌体胖瘦或舌色红绛、淡白、青紫等变化时,主要反映脏腑功能强弱,或气血、津液的盈亏及运行的畅滞,病邪损及营血的程度等,临床治疗应着重于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 舌苔和舌质均出现异常 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时提示病机相同,所主病证一致,说明病变比较单纯。例如,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多主热极津伤;舌质红瘦,苔少或无苔,主阴虚内热;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青紫舌,舌苔白腻,多为气血瘀阻,痰湿内停;舌质红绛干裂,舌苔焦黄起刺,多为火热极盛而气血两燔;舌质苍老青紫,舌苔粗厚紧敛,多为邪实内阻而气滞血瘀;舌体瘦小色淡,舌苔薄少,多为气血两虚等。
舌苔和舌质变化不一致时,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化,多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此时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而言,外感病初期,先见舌苔变化而舌质变化不显,随着病情由轻而重、由表及里,则舌质亦变;内伤病早期,往往舌质先变而舌苔变化未必显著,随着病情由内而外、由隐而现的发展,则舌苔亦变。例如,淡白舌黄腻苔,舌色淡白主虚寒,而苔黄腻又主湿热,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但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若平素脾胃虚寒者,再复感湿热之邪便可见上述舌象,此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又如,舌质红绛,舌苔白滑腻,舌质红绛本属内热,而苔白腻又常见于寒湿内蕴,苔与舌反映出寒、热两种病性,其成因可由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质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腻;或平素为阴虚火旺之体,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停积,故舌苔白而滑腻;或外感湿温病,因体内有热可见舌红绛,但又因为内有湿邪困阻,阳气不能外达,亦可见苔白腻。当舌质、舌苔所反映的病性不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临床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
还有几种情况比较多见:淡白舌白燥苔,即舌质淡白,舌中根部苔白而干燥,见于脾肺气虚,燥邪伤肺证;淡白舌黄滑苔,即舌质淡白,苔淡黄而滑润,多为阳虚之人感受湿热;淡白舌黄燥苔,即舌质淡白,苔黄厚而燥,属气血两虚而气分热盛;舌红苔黄滑腻,即舌质红,苔黄而滑腻,多属胃肠湿热;舌绛白粉苔,即舌质绛,苔白厚干如积粉,见于瘟疫邪陷营分;青紫舌黄滑苔,即舌色淡紫带青,苔黄稍厚而润滑,属寒凝血脉,兼痰食浊邪内伏。
3.舌象的动态分析 无论外感或内伤,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变动过程。舌象作为反应疾病的敏感体征,亦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进退、顺逆等病变势态。
外感病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邪气由表入里;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焦,由焦转黑,苔质由润转燥,由燥转裂,为病邪化热,热势增长,津液更伤,皆属病进。舌色由淡红转红,由红转绛,由绛变紫,提示邪热不断深入,由气入营,由营及血,气营两燔;舌色由淡红转淡白,由淡白而淡青,或兼舌质胖嫩水滑,说明阳气益衰,阴寒益盛,或水湿渐盛,病进而势重。
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象亦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规律。例如,中风患者见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如舌色由淡红转红、暗红、红绛、紫暗,舌苔黄腻或焦黑,或舌下络脉怒张,表明风痰化热,瘀血阻滞;反之,舌色由暗红、紫暗转为淡红,舌苔渐化,多提示病情趋向稳定好转。
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舌诊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形色外诊简摩》说:“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凶吉,则关乎舌质。”
邪正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例如,气血充盛则舌体红润,气血不足则舌色淡白;津液充足则舌荣苔润,津液不足则舌干苔燥;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阳气虚者多舌体胖嫩;阴精竭者多舌体枯萎;实邪内盛者多有苔而厚;内无实邪者多有苔而薄;肝风内动者多舌体震颤或歪斜,心脾积热者多舌生疮疡。
不同的病邪致病,在舌象上特征各异。一般而言,寒令苔白舌淡,热令苔黄舌红,湿令苔腻舌胖,燥令苔干舌老,若合有形浊邪则苔多厚浊,夹痰浊者苔兼黏腻,夹水饮者苔兼水滑,夹食滞者苔兼粗腐。临床上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则舌红少津;实热证,则舌红绛苔黄燥;瘀血内阻者多舌色青紫,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
病邪侵犯人体不同部位,在舌象上有相应的表现。大体而言,病浅在表,未伤及内脏气血,舌仍淡红,苔仍薄白;病深入里,脏腑气血受扰,舌象变化显著,病犯六腑,邪干气分,舌苔变化突出;病入五脏,伤及血分,舌体变化明显;脏腑同病,气血交伤,则舌苔、舌体变化俱甚。若舌苔异常显于前部,为病偏上焦;显于中部,为病在中焦;显于后部,为病及下焦;显于全舌,为病及三焦。若舌体异常显于舌尖,病关心肺;显于中央,病关脾胃;显于两侧,病关肝胆;显于根部,病关肾与膀胱。
在外感热病中,病位有卫、气、营、血四个层次,邪在卫分则舌尖红苔薄黄;邪在卫气则舌红苔黄;邪入营分则见舌绛少苔;邪入血分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说明舌象变化可提示病位浅深轻重之不同。
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病情加重。反之,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减轻。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所致。如薄苔突然增厚,是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若满舌厚苔突然消退,是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是邪热内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舌荣苔薄,舌态正常者,多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预后良好;舌枯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附一 常见危重舌象
1.猪腰舌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2.镜面色 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涸;舌色 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 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
3.砂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主津液枯竭,病危。
4.干荔舌 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
5.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紫色而干晦如猪肝色,主内脏败坏,病危。
6.赭黑舌 舌质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
7.瘦薄无苔舌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属胃气将绝,难治。
8.囊缩卷舌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属厥阴气绝,难治。
9.舌强语謇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謇涩,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10.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主病危重,难治。
这些危重舌象记载于《感证宝筏·验舌诀死症法》,是前人望舌的经验总结。临证参考这些舌象,对推断病情轻重、预测病情吉凶具有一定意义,但也不能拘泥。同时病至危期,不仅影响舌象,也必然会有全身证候表现,故临床仍应四诊合参,综合判断,并进行积极治疗。
附二 临床常见舌象所主病证(表1-12)
表1-12 临床常见舌象所主病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