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望诊概述

一、望诊的原理及意义

(一) 望诊的原理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就明确指出了包括望诊在内的中医诊法,都是通过以外测内而达到诊病目的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在组织、官窍等与内部的脏腑、经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上,脏腑健旺、气血充盛,则可外荣于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盛衰变化等,也必然会通过体表的相应组织、官窍等部位反映出来。《灵枢·外揣》云:“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因此,观察人体全身、局部、舌象等方面外部的情况变化,不仅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病理变化的重要依据。正如《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所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二) 望诊的意义

人在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首先运用的便是视觉,因而望诊作为四诊之首,在诊法中必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机体神、色、形、态等方面的表现,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望诊才能了解获得;官窍、组织作为内在脏腑的缩影,其色泽、形态等改变,均可望而知之,以测脏腑正常与否;分泌物、排泄物的质地、颜色等,皆可视而得之,以别其寒热虚实。因此,中医临证诊病必当重视望诊,所谓欲察疾病之所在,所犯何逆,必先于望。正如清代江涵暾在《笔花医镜·望闻问切论》中所言:“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

二、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 望诊的方法

望诊是临床医生应当熟练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通过正确的训练,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充分运用视觉,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观察对象的生理、病理信息,为辨别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

1.面向光源 便于观察 一般要求就诊者坐于医生的侧面或对面,取正坐位,特殊病情亦可取仰卧位等,并嘱患者面向光源,以便在充足的光线下观察面部、官窍、皮肤、舌象等色泽的变化。

2.充分暴露 避免漏察 对于需观察的部位,应尽量让其充分暴露,以便能完全、清楚地进行观察,以免遗漏。但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若确因病情需要,须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望诊时,先要征得患者同意,并在隐蔽条件下进行;若系异性患者,观察时须有第三个医护人员在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3.知常达变 动态观察 要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特点,以及某些生理性变异的现象,对所查部位的个别征象与整体病情不符的情况,应进行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性因素所致者;对某些变化迅速或危重的表现,还需注意动态观察,随病情的发展及时察看变化,为适时判断疾病变化提供准确的依据。

4.综合运用 全面观察 临床望诊不可机械、孤立地对待全身望诊与局部望诊,而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观察;也不能以望诊代替其他诊法,因为单凭望诊所获取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三诊密切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二) 望诊的注意事项

在望诊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光源、环境、时间和患者着妆。

1.光源 望诊最好在白天充足的自然光源下进行。若自然光源不足,则应采用日光灯,不宜采用有色灯光,还应尽可能白天进行复诊,以免因光源的干扰而造成误诊。

2.环境 诊室环境应整洁、安静,避免嘈杂。保持诊室温度适中,不宜过冷或过热,以免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肤色变化。

3.时间 望诊宜在晨起时进行,因这时患者的气色未受洗漱、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反映更为真实。不过在临床实际中通常难以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实际操作时一般要求患者稍事静坐休息,尤其是对疾行、酒醉、发怒、大汗等之后的就诊者,更应让其充分休息,待气色恢复后方可进行望诊。

4.着妆 患者就诊时面部、皮肤、指甲等不应化妆涂色;对于当时无法或不愿卸妆患者,医生应告知其复诊时不得着妆。 AgBl0Y71bd3xYsM6FlD5eA81Ca4qNEscsWBeImkkVCn0Ds5TaYXdQN0Ht8Kb2A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