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是集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它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强调运用中医的临床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诊断和辨证思维的基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连接临床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例如,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神、色的生理病理基础,舌象、脉象的临床意义,病性辨证,脏腑的证候特点等,都运用到阴阳五行、精神气化、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因此,要学习掌握好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必须要以了解、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为前提,而后才有可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否则,便不能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照中医学理论进行归纳、分析,也不能确定其相互间的病理生理联系及临床意义,更无法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所以,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在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只有不断学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的核心。从运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开始,到再观察、再分析,最终形成病、证判断结论完整的认识过程,均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完成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临床诊断的正确与否,是一个医生的学术水平的反映,也是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表达。因此,除了医生的医学理论与知识水平的不足或欠缺以外,思维能力的低下也将影响其收集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诊断结果的正确性。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除了要有深厚的医学理论与知识,还要学习经典著作、中国古代哲学,以及辩证法、逻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更要注意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学会在整体的高度上,从不同角度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主观、片面、机械、孤立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中医诊断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临床病证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可能像书本上所描述的那样单纯、固定,患者也不可能照章陈述,如果没有临床的实践与严格的技能训练,即便相关知识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在临床实践中,依然无法正确理解患者的表述,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阐明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更强调了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技能训练与临床实践是成为合格中医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训练和实践,在实践中要勤练基本功,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反复练习,并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还应注意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做到态度和蔼、体贴爱护、耐心细致。通过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意识地加强诊察方法、辨证分析和病历书写等基本技能训练,养成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才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试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试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