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过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采集的病情资料,运用中医临床思维去辨识病证的过程。当医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若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做出正确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以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审察

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体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便表现为身心健康的状态,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人体一旦患病,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精神的刺激可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导致情志活动的改变;而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降低,也必然导致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

整体审察,就是指在诊察和分析病情资料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局部和个体,应重视患者整体与局部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人体与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地判断病情。

一方面是在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征象,不仅要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还要了解病史、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机体以外可能对疾病产生影响的因素。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动态地收集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例如,诊察患者的体温、汗、尿等情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季节气候的影响;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常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变化,诊脉时就必须注意到季节的变化。又如,脓耳虽为局部的病变,但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肝胆火热在耳部的表现,严重者还可引起发热、头痛、口渴、尿黄等全身症状,诊察时就应详细了解全身的情况;患者目赤肿痛,不能只观察眼睛的局部病变,还应详细诊察全身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肝胆、脾胃、心或肺的热象等。

另一方面,在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时,要求注重整体性,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或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天、地、人、病的特殊关系,一定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上综合考虑。例如,哮喘、痹证及瘾疹等病,多在气候剧变、季节转换或环境潮湿等情况下发作或加重;四季或昼夜的变化,可加重或缓解某些疾病的病情。这些都是在分析病情资料时,应加以考虑的因素。

(二)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且千变万化,而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若仅以单一的诊法进行诊察,势必造成资料收集的片面性,对诊断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若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必须强调诊法合参,正如《濒湖脉学·自序》所说:“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四诊抉微·自序》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

医生若对望诊或脉诊等单一诊法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值得称道,但若独以某法为重而忽视其他诊法,甚至以一诊代替四诊,则不可取。张仲景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医生不能全面了解病情,便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实际上,临床诊察过程中四诊资料具有相互参照、印证、补充的作用,收集时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望时有问、有闻,切时也有望、有问等。例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既要望其色,又要闻其气,还要问其感觉。又如腹诊时,既要望其腹之色泽形状,又要叩之听其声音,还要按而知其冷热、软硬,并问其喜按、拒按等。《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临床诊病时,有时是望色在先,有时是闻声在先,有时是问病在先,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相互参照,判断需进一步检查的内容,而并非按照固定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三) 病证结合

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做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病注重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纵向把握病情;证着眼于疾病某一阶段机体反应状态的病理变化,即从横向认识病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故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便对疾病本质有全面的认识。例如,患者诊断为“肺痈”,则“热壅血瘀,肺叶生疮,血败肉腐成脓”的基本病理可知,但治疗时还应辨别是初期的风热犯肺、成痈期的肺热酿脓、溃脓期的肺痈内溃,还是恢复期的邪去正虚、气阴两伤等,如此才能辨证论治。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既可先辨病再辨证,也可先辨证再辨病。如果通过辨病而确定了病种,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往往也提示了常见的证型,以及基本病理的特点,并可通过辨证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转归。而当疾病的特征性反应不够充分时,可通过辨证先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再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疾病的本质,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 qj7nPlMN10j9AMZMmGm6rbeYbYjCU+7XNOMWjHQEZ0x5Z7OCboG1d7KvjDFTfQ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