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针灸推拿治法

一、针法

针法是针对不同的疾病运用不同的针具,进行针刺施术的过程。其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补虚泻实,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具体治疗方法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即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具体治疗方法是“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病求本,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法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具体治法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一) 针法的作用

1.疏通经络 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刺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扣刺等方法,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和阴阳 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刺治疗最终达到的根本目的。根据经络阴阳属性,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

3.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即扶助机体正气,祛除病邪。通过补虚泻实的原则来实现。

(二) 常用针法

毫针为临床中最为常用的针具,在针刺施术中,通过刺激穴位施以相应手法,以控制针感,施行补泻,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肥瘦、体质虚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决定针刺角度、针刺深度、行针方法及补泻手法。一般在针刺得气后,留针一段时间,此期间可静留针,亦可间断施以各种手法,待达到针刺要求后慢慢顺势出针。

除毫针外,临床上还有运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三棱针法;使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的皮肤针法;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以达到持续针刺效果的皮内针法;还有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电针法等。

(三) 注意事项

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不宜手法过强,且应选择卧位进行针刺。

妇女怀孕3 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亦应禁针。在妇女经期,调经目的之外的针法,亦应慎用。

二、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灸,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进行烧、灼、熏、熨,给人体温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与针刺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以提高疗效,所以它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1.温经散寒 艾叶辛温,可通经络,去寒湿,加上艾火之力可深透肌层,故艾灸可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临床上灸法常用于治疗寒邪凝滞,经脉瘀阻或阳虚内寒等原因所致的痛经、经闭、带下或宫寒不孕等。

2.回阳固脱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衰则阴气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在这种情况下,施以艾灸,能起到益气回阳固脱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致的阴挺,崩漏,产后自汗、盗汗、恶露不绝,带下诸疾。

3.消瘀散结 《素问· 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灸之能使气机通利,营卫调和,故瘀血自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疾,如乳痈初起、产后腹痛、产后郁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症、慢性盆腔痛等。

4.防病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常用于产后、术后或绝经前后因虚弱所致的病证治疗或保健。

综上所述,灸法的适用范围很广,一般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而阳证、热证、实证不宜用灸或少用。

(二) 常用灸法

古代针灸著作中的灸法大多是指的艾炷灸,即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的方法。另外,还有将艾条一端点燃对穴位或经络施灸的艾条灸法;将针刺与艾条相结合使用的在针上施灸的温针灸法;将艾炷放在姜片、蒜片、食盐、药饼等物上施灸的间接灸(隔物灸)法。像日本等国家还将圆锥形艾炷放在支架上制成各式各样方便使用的温灸法。

(三) 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再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多壮,再灸少壮。

2.不宜灸的部位 面部穴位、乳头等处不宜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3.水疱的处理 如施灸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压放出渗出液,再涂以消毒液,以防皮肤感染。

三、推拿治疗

(一) 推拿手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推拿手法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体表局部而对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的一种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阴阳功能等作用。应用推拿方法治疗妇产科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推拿操作需要循经络,按穴位来进行,得气与否及得气感的强弱是判断推拿疗效的前提条件。经气运行于经络之内,穴位是经气汇聚之所。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经穴,主要是通过激发经气的运行、调动与经络相连的心肺等脏腑的功能,以推动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疏通经络和行气活血的作用。推拿手法对脏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经络、募俞穴和特定穴的刺激,达到综合调整与之相连的内在脏腑的功能。总之,推拿手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三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经络疏通是基础,气血畅达是关键,脏腑功能协调一致是根本。这三方面的作用是推拿手法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络学说在指导推拿手法治疗妇产科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推拿是机械作用、热作用、生物电作用和生物场的综合作用。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带下、乳痈、阴挺、绝经前后诸证、产后耻骨分离、产后腹痛、胎位不正等。

(二) 注意事项

1.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是推拿手法的熟练程度,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包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

2.根据专科诊断结果,选择一种或多种推拿治疗方法,确定适宜的推拿治疗方案或推拿处方。

3.明确推拿手法确切的临床作用和地位,是作为主要的治疗措施还是辅助性治疗方法,必要时亦需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四、拔罐治疗

(一) 常用拔罐法、作用及适应证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的热力、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经络,或体表一定部位,使局部毛孔扩张,皮肤充血,瘀血,给予皮肤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罐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竹罐、陶罐、玻璃罐和连接抽气泵的抽气罐等种类。近代最常用于临床的是特制的铜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罐的吸附方法可分为火吸法、水吸法和抽气吸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走罐、闪罐,以及罐与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相结合的刺络拔罐和留针拔罐等种类。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握住吸拔于体表的火罐,将其倾斜,另一手压住罐口处皮肤,轻轻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然后顺势将罐取下。切忌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产生过度疼痛。

临床上,拔罐法可单独或和针灸、中药等并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如由寒湿、内热、气滞、血瘀等造成的月经诸病,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慢性盆腔痛,子宫肌瘤等疾病。

(二) 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施罐。若体位不当,在骨骼或毛发较多的部位拔罐,容易造成罐体脱落。

2.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中的罐,操作要迅速,只有罐体吸附有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3.用火吸法拔罐时,酒精不宜太多,勿将燃烧的酒精棉置于罐口处燃烧,否则,被烧热的罐口容易造成皮肤灼伤或烫伤。

4.拔罐时间一般以10 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容易形成水疱而导致继发感染。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上述常用的针法、灸法、推拿、拔罐等妇科外治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证,难以互相取代。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单独使用或交替配合使用,亦可与内治法相配合,对某些疾患会有相得益彰的功效。 LDrJqmkRpF1l3znuFwuZ2gsjy+1U53LXVZrUVc0XmFA5SgaRfWQDeZfNPbYDYl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