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女性生殖生理

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和哺乳。了解女性的生殖生理特点(图2- 5),才能诊治妇科的经、带、胎、产、杂病。

一、月经生理与调节

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以月为期,经常不变。如同月相之盈亏,潮汐之涨落,故又称“月事”“月汛”“月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妇人月水》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

img

图2-5 女性生殖生理特点示意图

(一) 月经的生理现象

1.初潮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月经来潮是女子发育趋于成熟并开始具有生育能力的标志。一般初潮年龄在13 ~14 岁之间,可因地域、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可以早至11 ~12 岁,或迟至16 岁。

2.周期 月经有明显的节律。出血的第1 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 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 ~30 天。

3.经期 每次月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正常为3 ~7 天,多数在3 ~5 天。

4.经量、经色、经质 一般在经期第2 ~3 天经量较多。月经量难以准确测量,一般以月经垫的用量估算,总量30 ~80mL。经色呈暗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5.绝经 妇女到49 岁左右月经自然停止,称为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为标志。绝经后一般不具备生育能力。绝经年龄一般在45 ~55 岁,受体质、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也可早至40 岁或晚至57 岁。

女性在月经初潮后1 ~2 年内,月经或提前,或推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身体发育尚未完善之故。一般可逐渐形成正常的周期。生育期妇女在妊娠期间月经停闭,哺乳期妇女亦多数无月经来潮。这些均属于生理性停经。在绝经前,也会出现月经周期的紊乱,一般历时1 ~3 年,月经才逐渐停闭。

月经期间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女子在经前或经期可出现轻微的小腹胀、腰酸、乳胀,或情绪不稳定,经后自然缓解。一般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医古籍还记载了一些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称为“并月”;三月一至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在晋朝王叔和《脉经》中已有并月、居经、避年的记载。其后,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也有论及,均认为是月经的异常表现。而《医宗金鉴》则认为并月、居经、避年为月经之常。在临床上,应以生育能力是否正常为主要依据,结合局部和全身情况,判断其是否属于病态。

(二) 月经产生与调节机制

月经的产生,是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肾、天癸、冲任、胞宫相互调节,使胞宫定期藏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月经的产生和调节机制以肾—天癸—冲任—胞宫为轴心(图2- 6)。

img

图2-6 月经产生与调节机制示意图

1.肾 肾主封藏,为藏精之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是生殖的基础。《灵枢·决气》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先天生殖之精为元阴、元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后天水谷之精来源于其他脏腑,也是藏之于肾,以不断充养先天生殖之精。故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是元阴、元阳之宅。

此外,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海,故肾与脑相通,脑、髓、骨均属肾所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 《灵枢·海论》又曰:“脑为髓之海。”肾生髓是肾藏精功能的一部分。

女子到七岁左右,脏腑渐充,肾气乃盛,生长发育较快,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使藏之于肾的天癸渐趋充盛。到了二七之年,则天癸至,并促使冲任二脉通盛,月经初潮。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天癸 天癸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马玄台注释《素问》时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男女皆有天癸,藏之于肾,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谓:“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类经》云:“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名曰天癸……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精血化耳。”

女子在14 岁左右,天癸至,任通冲盛,促使血海充盈,子宫由满而溢,因而有月经来潮,并有孕育功能。到49 岁左右,天癸竭,则月经亦随之停止来潮。可见,天癸的“至”与“竭”是导致月经来潮与停闭的重要因素。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3.冲任二脉 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冲脉下出于会阴,其上行者行于脊柱之内,与诸阳经相通;其外行者经气街穴与足少阴经、足阳明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唇口;其下行者与肾经相并,渗三阴,即间接联系于肝脾。通过经脉的沟通,冲脉既受到先天之本的肾中真阴真阳的资养,又得到后天之本的脾胃气血的补充,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具有调节十二经气的作用。《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有“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亦起自胞中,下出会阴,向前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环唇,分行至目眶下。任脉与肾经交会于关元;与肝经交会于曲骨;与脾经交会于中极;与手三阴经亦有交会,还与胃经交会于承浆,得胃气之濡养。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任脉之气通,子宫得到阴精之充养,则月经、孕育正常。王冰说:“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盛,并下注于胞宫,使月经来潮。

除了冲脉和任脉,还有督脉和带脉参与月经周期的调节。督脉主一身之阳经,与任脉共同维系一身阴阳脉气之平衡。带脉络胞而过,对胞宫有约束的作用。

4.其他脏腑、经络

(1) 肝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贮存与调节血液、疏导气机的作用。肝经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所伤往往影响肝经,导致肝气郁结而发生月经异常。

肝与肾同处于下焦,肾藏精,肝藏血,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满盈,则肾精有所化生。精血互生资养,使经血源源不断。又肾司封藏,肝主疏泄,一藏一泄,使经水行止有度。肾与肝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气血的藏泄,使血海按时满盈,则胞宫藏泻有期。

(2) 脾 脾主运化,升提气机,统摄血液。脾与胃相表里,胃受纳、腐熟水谷,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化生气血。胃气主降,足阳明胃经下行与冲脉交会于气街,冲脉赖此得到充养,而致“太冲脉盛”,是“月事以时下”的一个重要条件。故曰“冲脉隶于阳明”。脾气主升,具有统血之功,使血液循脉道而行,并维持子宫、胞脉的正常功能。脾胃化生的气血,一方面充养肾精,另一方面又通过经络输注于胞宫,作为月经的主要来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肾阳温煦脾阳,以维持脾胃的运化功能。

(3) 心 心主血,其充在血脉。《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指出心与胞脉的联系。《仁斋直指方》云:“血藏于肝,流注子脏,而主其血者在心。”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月经以血为本,胞脉不充或胞脉闭阻均可影响月经的正常来潮。

此外,心居于上焦而属火,肾居于下焦而属水,心肾相交,上下交通,水火相济,是维持脏腑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4) 肺 肺主气,朝百脉,调节气机,通调水道,输布精微于周身,若雾露之溉。精、血、津、液皆赖肺气之输布而达于子宫。肺与任、督二脉也有经络上的联系。

心肺皆处于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共同调节气血之运行。

在调节气血和产生月经的过程中,五脏是相互协调的。

5.胞宫 胞宫主月经与孕育,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在肾气盛的基础上,天癸依期而至,冲任广聚精血,血海满盈,下注子宫,则月经开始来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期而至。

综上所述,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以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阴精与动力,冲任汇集脏腑气血下达于胞宫,胞宫受肝肾的调节,藏泻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三) 月经周期节律

在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具有周期性的消长变化,形成胞宫定期藏泻的节律,并以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为标志。

把一个月经周期划分为4 个阶段,即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在不同的阶段,阴阳气血的消长有如潮水之涨落,月相之盈亏,呈现出太阴月节律。

1.月经期 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泻而不藏,血室正开,经血下泄,除旧生新。这是由阳转阴的转化期。此期的“泻”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藏”。

2.经后期 经血下泄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亦相对不足,血室已闭,胞宫藏而不泻,通过肾之封藏蓄养阴精,使阴血渐长。

3.经间期 通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渐充,冲任气血旺盛,达到重阴状态。这是重阴必阳,由阴转阳的转化期。在心、肾阳气的鼓动下出现氤氲状变化,此为孕育之“的候”时,又称“真机期”。

4.经前期 重阴转阳后,则阳气渐长,胞宫、胞脉、冲任等气血盈满,为育胎做好准备。如真机期阴阳交媾,胎元已结,则藏而不泻,育胎生长。如未结胞胎,孕育未成,则胞宫行泻的作用,血室重开,经血下泄进入下一个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阴阳气血周期性地消长转化,胞宫定期藏泻,形成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性特点的节律变化,维持女性生殖功能。

知识链接

月经周期的内分泌调节机制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还受大脑皮质、外界环境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卵巢紊乱,导致月经失调。

1.卵泡期 前次月经周期卵巢黄体萎缩后,卵巢性激素减少,同时解除了对下丘脑的抑制,开始分泌Gn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FSH ( 促卵泡生成激素) 分泌增加,卵泡逐渐发育,在少量LH ( 促黄体生成素) 协同作用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增生。雌激素逐渐增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增强,抑制GnRH 分泌, FSH分泌减少。优势卵泡逐渐发育成熟,雌激素出现高峰,发挥正反馈作用, LH 出现高峰,FSH 形成较低的峰,二者协同使成熟卵泡排卵。

2.黄体期 排卵后,循环中的LH 和FSH 急速下降,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形成雌、孕激素高峰,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由于大量雌、孕激素协同的负反馈作用,使垂体分泌的LH、 FSH 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发生坏死、脱落,月经来潮。随着卵巢性激素的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下丘脑再度分泌GnRH,垂体FSH 亦回升,于是又开始下一个新的月经周期。如此周而复始。

二、带下生理

带下,系女子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

生理性带下是润泽于阴道和阴户的阴液。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有时略呈白色,又称白带。健康女子在月经初潮后开始有带下分泌,其量不多,不致外渗,在经前、经间期和妊娠早期,其量稍有增加,绝经后明显减少。

带下对阴道和阴户起到濡润和充养的作用,并能抵御病邪的入侵。当外邪直中阴中,或侵袭胞宫、胞络,可出现带下异常。

带下为津液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下润之液。《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类》云:“盖白带出于胞中,精之余也。”

带下的产生是以肾气盛,天癸至,冲任二脉充盛为前提。肾精充盛,在肾气和天癸的作用下,由任脉所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户,以润泽前阴孔窍。生理性带下并有助于阴阳交媾,两精相搏。

带下的质和量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有周期性改变。《血证论·崩带》曰:“盖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脾经土气冲和,则带脉宁洁,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经三日后,即有胞水,黄明如金,是肾中天癸之水,得带脉脾土之制,而见黄润之色,乃种子之的候,无病之月信也。”说明经间期重阴转阳之时,带下明显增多,是有利于受孕的征兆。而绝经以后,由于肾气渐衰,肾精亏虚,天癸已竭,带下明显减少,致使阴道干涩。

带下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带下由津液所化,受肾气封藏,经脾气转输运化,肝气疏泄,任脉主司,带脉约束,布露于子宫,润泽于阴中,并受阴阳气血消长的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在中医古籍中,带下亦泛指经带之疾,即带脉以下之疾,包括妇女经、带、胎、产、杂病。如《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但后来根据带下颜色的变化列出白带、赤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作为带下病的表现。因此,现代中医学已经把带下病的概念加以局限,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为带下病的特征。

三、妊娠生理

妊娠,指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内经》有“妊子”“怀子”“有子”“重身”等名称;《金匮要略》始称“妊娠”。

(一) 妊娠机制和条件

《周易·系辞》指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当时已科学地认识生命的起源。《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指男女双方生殖之精。神,指具有生机之物体,不断变化发展。两精结合而成胎元,继而演化成形神俱备的胎儿。《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神,指神机,即元阳。两性神机互动相合,产生新生命之元精。这里提出了先天之精的概念。《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女子受孕的前提是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泻有期。女子在月经初潮之后,月经有规律地来潮,胞脉、胞络通畅,则开始具备生育能力。21 ~35 岁生育能力较旺盛。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问子》指出:“合男子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妊娠的条件是男女双方生殖之精正常,《女科正宗·广嗣总论》曰:“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男子亦必须有正常的生殖功能,“精气溢泻”,达到“男精壮”。“女经调”则包括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正常。在月经周期中,经间期阴阳顺利转化,子核及子管调和,两精可以相搏,子宫藏泻有节。

受孕需要适合的时机。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女科准绳· 胎前门》引袁了凡:“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妇女每个月经周期有一日一时为“氤氲之候”,又称“真机”“的候”,是最佳受孕时机。

(二) 妊娠的生理现象

妇女怀孕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

1.停经 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有正常性生活,月经停止来潮,往往是妊娠的第一个征兆。这是阴血下聚于胞宫以养胎,子宫藏而不泻的标志。

2.早孕反应 部分孕妇会出现妊娠反应,如晨起恶心欲吐、厌食、择食、嗜酸、倦怠、头晕等。一般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妊娠12 周以后自然消失。

3.妊娠脉象 妊娠脉是六脉平和,滑疾流利,尺脉按之不绝。《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王冰注释为:“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脉殊别,阳气挺然,则有妊之兆也。” 《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曰:“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因尺脉属肾,胞络系于肾,妊娠后肾气旺盛,故诊尺脉按之不绝。但早孕妇女不一定都表现出明显的滑脉,故临证时绝不能单凭脉象来诊断妊娠,应四诊合参,并结合妊娠试验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4.乳房变化 妊娠后乳房会增大隆起,发胀或触痛,乳头乳晕着色。《生生宝录》说:“妇人乳头转黑,乳根渐大,则是胎矣。”

5.子宫增大 妊娠6 周可扪及子宫增大、变软,尤以子宫峡部为明显。宫颈着色,呈紫蓝色。妊娠12 周以后可在小腹部扪及增大的子宫。

6.腹部膨隆 妊娠4 ~5 个月后,小腹逐渐膨隆。妊娠36 周,宫底达剑突下2横指。

7.胎动胎心 一般在妊娠5 个月后孕妇自觉有胎动。可用听诊器在孕妇腹部听到胎心音。利用超声多普勒仪则可在孕后12 周测到胎心音。

8.胎位胎体 妊娠晚期,可通过腹部视诊和触诊判断胎头、胎体,确定胎位。

此外,孕妇还可出现带下增多、尿频、便秘,以及面部褐色斑(妊娠斑)、腹壁妊娠纹等生理性变化。

一般每次妊娠育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者称“品胎”。

妊娠全过程为10 个妊娠月。《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云:“妊娠一月名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则产矣。”当时对于胎元发育的过程已有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四、临产与产褥生理

正常孕期为10 个妊娠月,以28 日为一个妊娠月,约280 日。明代李梴 《医学入门·胎前》云:“气血充实,则可保十月分娩。” 《妇婴新说》云:“分娩之期,或早或迟……大约自受胎之日计算,应以二百八十日为准,每与第十次经期暗合也。”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 ( 或减3),日数加7 ( 阴历则加14),得出的年月日即为预产期。在预产期前后14 天内分娩亦属正常范围。

(一) 临产的生理现象

妊娠足月,发育成熟的胎儿和胎衣从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妊娠足月临产,古称“临盆”,其征兆主要是胎先露进入骨盆,故胎位下移,有释重感。《胎产心法·临产须知十四则》云:“临产自有先兆须知:凡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有些孕妇在临产前可出现一些疑似现象,应注意辨析。如妊娠八九月时,或出现腹中痛,可自行缓解者,称为“试胎”,或称“试月”。如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而腰不坠痛者,称为“弄胎”。此均非真正的临产先兆,宜安心静待,不必慌张。《景岳全书·妇人规·产要》云:“凡孕妇临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一二日,或三五日,胎水少来,但腹痛不密者,名曰弄胎,非当产也;又有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名曰试月,亦非产也……但当宽心候时可也。”

分娩,又称正产,先有阵痛、见红,出现临产离经脉;继而子门大开,则胞衣破,浆水出,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十产论·妇人临产门》指出:“妇人怀胎十月,阴阳气足,忽腹腔阵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脐腹痛极甚,乃至腰间重痛,谷道挺进,继之浆破血出,儿遂自生,名曰正产。”分娩的全过程约半日,即12 小时左右。

1.见红 临产时,阴道有少量血性黏液排出,俗称“见红”。

2.阵痛 腰腹阵阵作痛,小腹坠胀而有便意。阵痛的持续时间渐长、间隔时间渐短,子门渐开。

3.离经脉 临产脉象会有变化,称为离经脉。《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指出:“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则说:“试捏产母手中指本节跳动,即当产也。”还有认为是脉象迟数的变化,即脉搏的次数明显加快或变缓。《产孕集》云:“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欲产也。”离经脉对于判断产程进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4.子门开 子门开全,则胞衣破,浆水出。此时产妇应随着阵痛屏气用力,娩出胎儿,约半小时后娩出胎衣。《达生篇·临产》说:“一阵紧一阵者,正生也。”

(二) 临产的调护

分娩前应注意调护。使产妇了解分娩的过程,消除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充分休息,保存体力,顺应产程的进展。《达生篇》说:“此是人生必然之理,极容易之事,不必惊慌。”又提出“睡、忍痛、慢临盆”作为临产的六字要诀,具有临产指导意义。

(三) 影响分娩的因素

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各方面因素协调,则可以顺利度过自然分娩的过程。若产妇体质虚弱,或临产失于调护,或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可使子宫收缩乏力,或子宫收缩不协调,导致难产。若产道狭窄,或胎儿过大,或胎位异常,亦可影响产程进展。如产程过长,处理不当,可影响产妇及胎儿之生命。故产前应充分估计产力、产道、胎儿的情况,对产妇进行宣教,减少难产的发生。在影响分娩的诸因素中,产道和胎儿异常一般可以在产前检查中发现,如先天性产道狭窄、胎儿过大、胎位异常、畸形或连体胎儿等,应及时处理,进行手术助产或剖宫产。

(四) 产褥期生理

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 周。产后第一周称为“新产后”;产后一个月为“小满月”;产后百日为“大满月”。

1.新产后的生理特点 新产后的1 周内,由于分娩时的体力消耗和产创出血,产妇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在产后1 ~2 日,可出现微热、自汗、恶风等症状,由于元气虚弱,卫阳不固,易感风寒。《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云:“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痉、郁冒、大便难被称为“新产三病”。

2.恶露 分娩后,子宫内的余血浊液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恶露初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性恶露, 3 ~7 天后转为淡红色的浆性恶露, 14 天以后转为白色恶露。一般持续4 ~6 周。血性恶露一般不超过10 天。

3.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收缩,可有小腹阵痛,尤以哺乳时较明显,称为“产后痛”或“后阵痛”。产后一周内应注意检查宫底高度下降的情况。若子宫复旧不良,常伴有恶露增多或持续时间延长。

五、哺乳生理

正常分娩者,一般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尤其是新产后7 天内所分泌的初乳,呈淡黄色,质较稠,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的抗病能力。产后早哺乳有利于子宫复旧,减少产后出血。产妇每天的泌乳量可达1000 ~3000mL, 6 个月后逐渐减少。

母乳为气血所化生。《景岳全书·妇人规·乳病类》指出:“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饮食正常,脾胃健旺,化生气血,冲任和调,则乳汁充盈。产妇在哺乳期多数月经停闭,亦有部分产妇在哺乳期恢复月经,但往往经量较少,或周期先后不定,或乳汁减少。故哺乳期应采取避孕措施。

乳汁的分泌受体质、营养、情志等因素影响。哺乳方法不当、乳房发育不良或乳头内陷、乳房疾病如乳痈等均可影响泌乳和哺乳。故哺乳期妇女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均衡,睡眠充足,并注意清洁乳房,避免感染。

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焦虑或抑郁均可导致乳汁减少。乳母的全身性疾病可影响乳汁的质量。哺乳期使用药物亦需要慎重,部分药物可以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引起不良反应,需加以注意。

哺乳期以6 ~12 个月为宜。但应根据婴儿的生长情况在3 个月后适时添加辅食。哺乳时间亦不宜过长,因乳汁的质和量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R6zL63I1FqTPaY+mTv+1TjlA2uyarLNOxGRuCJ9bx7F5eJSXha5+ScTyJCiFp5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