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女性生殖脏器解剖

一、外生殖器

女性外阴,称为阴户,又称产户,系指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阴唇和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即阴道口的前后左右部位,故又有“四边”之称。阴户具有保护女性生殖脏器的作用,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

玉门,系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从玉门可判断女子未婚、已婚或已产,并冠以不同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带下候》曰:“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但玉门又是阴道口的总称,如《备急千金要方》有“妇人阴阳过度,玉门疼痛”“产后玉门不闭”的记载。《妇人大全良方》有“产后阴脱,玉门不闭”方论。玉门是排出月经、带下的关口,是合阴阳的出入口,也是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关口(图2- 1)。

二、内生殖器

(一) 胞宫

胞宫是女性最重要的生殖脏器,包含子宫、子管、子核及胞脉、胞络。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尚有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等名称(图2- 2)。

img

图2-1 女性阴户与玉门

“女子胞”最早见于 《素问· 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灵枢·五色》则有“子处”之称。

“子宫”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后,隋《诸病源候论·无子候》、唐《备急千金要方·朴硝荡胞汤》、宋《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金元《格致余论·受胎论》、明《妇人规》及《类经》等亦广泛使用子宫之名。子宫是女性生殖器官,其名称和位置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胞宫”始见于北宋 《活人书· 卷十九》:“热入胞宫,寒热如疟。”明《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妇人怀孕者,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

胞宫位于小腹正中,带脉之下,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接阴道(图2- 3)。其形态如合钵,上有两歧,下为子门。朱震亨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最早加以描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而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中引丹溪之言时补充了“中分为二,形如合钵”的描述。《类经·疾病类》又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

img

图2-2 子宫、子核与子管

img

图2-3 胞宫的位置

胞宫有胞脉、胞络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胞脉是隶属于胞宫之血脉。其功能是把脏腑汇聚于冲任二脉的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素问·奇病论》提出:“胞络者,系于肾。” 《诸病源候论·阴挺出下脱候》谓:“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胞络为络属于胞宫的脉络,具有维系子宫正常位置和生理功能的作用,并使子宫通过胞络与足少阴肾经发生经络上的联系。

张寿颐《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首先论及“子管”与“子核”:“子宫之底,左右各出子管一支,与小孔通,长二寸半,垂于子核之侧,不即不离。子核者,在子宫左右离一寸,向内有蒂,与子宫相连;向外有筋带,与子管相系。形如雀卵,内有精珠十五粒至十八粒不等,内贮清液,是为阴精。女子入月之年,精珠始生,至月信绝,其珠化为乌有。”“男精入子宫,透子管,子管罩子核,子核感动,精珠迸裂,阴阳交会。”

胞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类经·藏象类· 奇恒脏腑藏泻不同》指出:“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胞宫属于奇恒之府,其功能不同于脏之藏而不泻,亦不同于腑之泻而不藏,而具有亦藏亦泻、定期藏泻的特点。如月经为一月一藏泻,妊娠为十月一藏泻,均有周期性、节律性,是其功能的特殊之处。

(二) 阴道

阴道,又称产道、子肠,是连接胞宫与阴户的通道(图2- 4)。

img

图2-4 阴道

阴道的功能: ①保护胞宫,免受外邪侵犯;②是排出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通道;③是阴阳交媾和娩出胎儿的通道。中医学阴道的名称和位置与现代解剖学完全一致。 yccgGOct6gaZNoSHr1h7pZvRGi9/be/BzTsRXojaLcWnhLAy1tkaxhVV34EQyV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