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2
用感恩之心,领会生命的意义

2008年,彭凯平老师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复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2012年,他放弃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职,回国工作,筚路蓝缕、一路耕耘,让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站上新的高峰。在谈到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时,彭老师提到了两点:第一是完成他的老师周先庚先生的遗愿,所谓“为人学子,当报桃李之恩”;第二是将他在海外多年的工作科研成果带回中国,所谓“合化东西,报效祖国”,希望让更多中国同胞了解心理学,了解应用心理学。正是基于这一公一私的两个愿望,彭老师来到清华大学,而这一驻足,就是十年有余。彭老师经常说,他这一生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就是站在讲台上,把那些有关人性、人心、人情、人群的科学知识传递下去,并通过科学的积极认知与行动,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意义感,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登上生命之巅。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并学习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年轻人。

这些年来,我受益于彭老师的指导,对自己尚且年轻的人生有了明确而坚定的方向。作为这一代青年人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幸运: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远离了物质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告别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与亲爱的祖国一起成长发展。

但我们同时又是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一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价值观念的纷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匆忙、电子娱乐的诱惑、网络和社交媒体中的疏离等,这些因素使得心理问题远超其他任何身体疾病,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生存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报告,中国15~24岁的年轻人中,约有120万人患有抑郁症。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3.8%。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繁华,可我们的内心又同时经历着超越年龄的沧桑。

我很荣幸能够和我的博士生导师彭凯平教授共同完成这本积极心理学著作,并在中信出版集团的大力帮助之下,将其出版成书。我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受益良多,相信读者也能与我一样因本书而有所收获。

这是一本诞生于不平常时刻的不平常的书。

时刻的不平常,是因为本书的整理、重构和写作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些工作让我在这几个月里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孤独和郁闷,领会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现了奋斗与创造的升华效应。

书的不平常,是因为本书是我向导师彭凯平教授学习、致敬的作品。很多人认识彭老师是通过他的课程、专著、研究报告和文章,以及他在世界心理学界的名望,但作为学生,我从更近的距离感受到了他的家国情怀与天下抱负,他的大爱之德与慈悲之心。

从2019年年底开始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整个世界的文明都经受着重大的考验。这是人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迎来的最为严重的一场全球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场疫情注定会改变很多事情,包括文明的进程、文化的走向、世界的格局、国家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以及我们对世界与他人的看法。

病毒无意志,但文明有选择。疫情蔓延无界限,但人心有原则。科学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是我们战胜疫情、重启幸福的最佳力量。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相关心理疏导工作,强调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牵手多家机构和单位启动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紧急公益项目,旨在动员和组织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团队和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以专业性、有效性、持久性为原则支援武汉,为广大心理志愿者提供专业的培训、督导,也为广大一线医护工作者和民众开展线上社会心理科普,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也是彭凯平老师和我及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全体师生献给所有和我们一起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同胞的一份心意!

子衿青青,风华藏栋宇之梁;世事流变,沧桑染少年之心。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信念,更是行动!让我们一起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去憧憬伟大的生命吧!

闫伟
2020年6月26日于北京清华园 Z45+vIlctdLZEMv+fwvpggGZa061UGRM/aVBeRPH2vRlfNowOjClB+DrBQa3to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