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讲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同学们,在了解了《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以及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从第三讲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论语》的世界了。

在这一讲,我们先要学习《论语》里的一句话。这句话肯定有不少人都知道,因为翻开《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眼就能看到这一句话——我们背单词也好,看书也好,对一开始那几页总是印象特别深,是不是?

那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读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就要说上一声“呵呵”了: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真的吗?呵呵,呵呵呵呵。

OK(好的),没事儿,我们先看下去,好不好?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学习”这两个字,包含两层意思。哪两层意思呢?一层是“学”,另一层是“习”。

“学”,就是接触到新鲜的知识,并且把它们吸收过来——吸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或身体里。

“习”,意味着操练——学到的东西,要经过及时操练,才能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来。

“说”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悦”。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你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项新技能——我们就以一个小魔术为例吧。一开始你非常生疏,但你反复操练、看图解、看视频,最后终于娴熟地掌握了它的手法或技巧。然后,你在小伙伴们面前表演,潇洒的手法让小伙伴们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用崇敬的眼光看着你说:“哇,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样?在那个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感觉特别拉风?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孔子他老人家的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其实就是:

“学到新东西,并且对学过的东西及时进行操练,这难道不是快乐的事情吗?”

学魔术是学习,学游泳是学习,学剪纸是学习,当然,学课堂上的知识也是学习——学一切东西都是一个道理。

你们看,《论语》开篇第一句说的就是“学习”,可见把它放在多重要的位置。但是,有些同学肯定还是会想:

“你还是没回答我的问题啊!你只说了学习获得成果之后会有成就感,但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过程,真的很快乐吗?”

好,我先来告诉你,在孔子那个时代,能够有资格学习,就已经是件快乐的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前面我们说道,孔子是教育界的祖师爷,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什么叫“开创”?意思就是创立一件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也就是说,在孔子的时代以前,普通老百姓是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学习新知识的(当然,学习种粮食、打野兔这些基本的生存技能除外)。

那谁有资格学习呢?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习。

所谓“贵族”,就是做老爷的。在孔子的时代以前,打仗其实基本上是那些贵族的事,而老百姓负责种粮食、交粮食、干各种体力活。所以,贵族认为,在平时就需要多学习、多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而他们上的专业课程,就被古人们总结成“六艺”。

这“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个字分别代表什么呢?

“礼”是礼节礼仪,“乐”是音乐诗歌,“射”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书”是认字写文章,“数”是测量和计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古代的贵族还是很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而孔子他老人家呢,其实就是贵族出身。孔子的老祖宗啊,说起来还挺厉害的,是商朝的王室。有一部叫《封神演义》的小说,讲的就是周朝灭商朝的故事,各路神仙打架。后来,商朝不是被周朝灭了嘛,周王室在我们当今的中原大地上分封了许许多多个小国家,这些小国家的管理者,就是那些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贵族老爷,也就是“六艺”的学习者。其中,商王朝王室的后人被封到了宋国当国君——也就是说,孔子比较近的祖先,是周王朝宋国的王族。

周王朝后期,就是我们上一讲讲过的春秋时代。到了这个时候,原来被分封的各个小国家,其中有不少都做大、做强了。而周王室却越来越衰弱,渐渐控制不住势力越来越大的各国贵族。在整个春秋时代,国家与国家打来打去的事情几乎年年都有。而在国家内部,贵族互相斗个你死我活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整个春秋时代就是这么个大乱局——当然,比起之后战国时代那种全民皆兵的局面,春秋时代的乱还只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不过呢,春秋大乱局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原先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习的“六艺”专业课程渐渐地流传开来了,这就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始。而这个时代,就是孔子所处的时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你们想,贵族们斗来斗去,总会有人被打败,对吧?于是,被打败的贵族以及他的后代就没落了,流落到了民间。可是,他们的知识修养还在啊。于是,“六艺”这样的专业课程也就不知不觉地流传到民间了。这些没落的贵族后代中,也有主动收弟子讲学、传授自己祖传下来的学问的。我们所讲的孔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我们知道,孔子的老祖宗是商王朝的王室,他比较近的祖先是宋国的王族,而到了孔子他父亲那一代,已经是鲁国人了,他父亲就是鲁国一个小县城的长官。

孔子到50岁出头才在鲁国做上官。但是,孔子30岁就开始收弟子讲学了,教的就是贵族的专业课“六艺”。孔子讲学水平很高,名气越来越大。没多久,就有各个地方的年轻人慕名而来,要跟孔子学习。就这样,孔子成了教育界的祖师爷。当然啦,孔子能成为教育界的祖师爷,既有他自己努力的因素,也离不开历史进程的作用。

好,我们在这一讲主要讲了“为什么说孔子当时能够作为老师教学生就是件很厉害的事”。其实,这也说明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拥有学习的机会,就是件很幸运的事了。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学习的过程究竟快乐在哪里”,对不对?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这个“学”字吧。

举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奥数,也就是奥林匹克数学的例子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奥数的经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可以想想做那种特别难的数学题的感受。

我有一个女儿,叫汤圆妹,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问我的一些数学难题,唉,连我这个爸爸也觉得头疼:什么“鸡兔同笼”啊,“猎狗追兔”啊,“钟面行程”啊……我们用列举法、画表格、画图形,做得非常复杂。

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告诉她:“其实世界上有一个叫‘方程式’的东西,你知道吗?你只要学会列方程、解方程这一项技能,就可以轻松破解绝大部分这类问题。当然,小学老师不允许家长用方程式帮孩子解题,是因为这些题目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但是,汤圆妹在知道有方程式这个东西时,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就好像打游戏捡到了一个超级装备,只要碰到这类题,就想试用一下。

我不知道你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觉得,这就是“学”的快乐的一个重要表现——学到新技能后的那种成就感。

我们再来说说“习”,就是操练、做练习。一听到这个,我相信不少同学都会长叹一声:唉,好痛苦,好无聊,好没意思啊!

其实,所谓“操练”,重点并不是一遍遍简单重复。我们通常说的“刷题”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它不是无休止的数量累积,而是通过一定的练习、实际操作,消除由我们头脑中的固有思维、身体上的陈旧习惯造成的障碍,让学来的新知识、新操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融入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最终可以无须费力就自然而然地把它们使出来。

我们再举个例子,这次不是数学,而是体育。

比如学骑自行车,学游泳。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这两项技能了?学这两项技能,一开始当然需要有意识地反复练习,但还是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一不小心就会呛水。

那么,大家是否记得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或者说具体哪个时间点发现自己学会的?比如说:在2020年3月17日下午3点27分,我在骑到327米的时候,或者游到第三圈的时候,发现自己学会了!

是这样吗?恐怕不是吧!反正我是根本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在哪个具体时间学会的。

或者说,本领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

就是那种不知不觉的感觉:哎?我已经往前骑了这么远啦?这圈游下来我都没呛水啊!

当你无须“意识”就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且对这一点信心十足时,你就已经把这项技能“学会”并掌握了。做练习要达到的无非就是这个效果,所以达到这个效果以后再去反复练习老动作,意义就不大了。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骑车和游泳这类技能,你只要学会了,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就算你20年不骑车、不游泳,给你辆自行车或者你掉进水里,也不可能发生“哎呀,我忘记了!”的情况,你自然而然就会使用骑车和游泳的技能。这就是人类大脑和身体的记忆,很奇妙吧?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重复骑车和游泳呢?那是因为做这件事的目的不一样。比如:专业运动员每天骑车或游泳,是为了尽可能缩短时间、提高成绩,在专业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普通人每天骑车可能是因为要上下班,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减肥。

同样道理,刷数学题理想的效果是这样的:一看到这题,你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套路去解决,并且有十足的把握做对。做到这一步,再去反复刷同样类型的题就没有意义了,有这个空闲不妨学点别的,玩点别的,就是休息一下也好。

所以,练习的过程就是消除障碍的过程,它会令人身心越来越舒畅,越来越自信。

这,就是“习”带给人的快乐。

其实,学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上攀登的。我们最好把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稍微容易点的小目标,这样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自己都能够看得到,会更有成就感,继续前进的动力也就更足。

我小时候学过一篇叫《南泥湾》的课文,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我们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到一个叫“南泥湾”的地方,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当时八路军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垦荒地。那一大片荒地,看上去真让人头皮发麻啊!那么,我们的八路军叔叔采取了什么办法呢?就是把这块荒地横横竖竖划分成无数的小方格,然后制定具体的指标,一天要开垦多少个小方格,他们还搞了各种竞赛。这样一来,大家就目标明确了,热情也很高涨,完成时间比预定目标提前了很多。

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到现在。其实,它讲的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切割成一个个小目标,对不对?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实际的学习过程有时未必有这么完美,也并非总在进步。我们会卡壳,会绕弯,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倒退——怎么还没以前做的好呢?!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用未来学有所成时的眼光来看现在自己付出的努力,或许就会明白,停滞、反复和绕弯路也可以是进步的一部分,而且所有这些经历都会令自己受益无穷。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是很重要的。宋朝有个叫陆游的诗人,他有一句古诗,可能大家都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你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突破一层境界,体会到学有所成的大快乐!

于是,我们又要说到《论语》里孔子说的另一句话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这事儿,不如爱好这事儿;爱好这事儿,不如把这事儿当作快乐的事儿。”

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儿,孔子他老人家可是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论语》里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就是说,孔子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味道。

《韶》乐是什么呢?是孔子那时候的古典音乐,据说是大舜传下来的。大舜是上古帝王,“五帝”之一。大舜的时代是古时候读书人向往的太平盛世。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以后,就对它情有独钟,于是向齐国的大乐师请教、学习,然后终日练习弹奏,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就连梦里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不忘沉思揣摩那音韵节奏。一连三个月,他整个脑海、身心里洋溢的都是音乐。三个月里,他连最好吃的肉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这可能就是学习一个事物的最高境界吧!按我的经验,你们在玩手机游戏、看动画片或漫画时,估计勉强能达到这个境界。实事求是地说,在学校学习是一个需要吸收大量知识并坚持下去的过程,有时候确实压力不小。

如果你告诉我你去上课、每天做作业或复习简直要开心死了,这个嘛,说实话我也不信。但是,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学习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可以收获快乐的事的,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那就不妨像孔子他老人家说的那样,把这事儿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儿吧!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就能从中找到很多快乐。

好了,这讲的内容就到这里。在下一讲,我们要来看看另一种情况: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学习,会不会更快乐一些呢?

本讲知识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

【释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学”,另一层是“习”。“学”让我们接触到新鲜的知识,并且把它们吸收过来。“习”意味着操练,学到的东西要经过及时的操练,才能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来。

贵族才能学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礼貌礼仪,“乐”是音乐诗歌,“射”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书”是认字写文章,“数”是测量和做算术。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只有贵族才有机会学习。他们的专业课程,被古代人总结成“六艺”。而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周王室越来越衰弱,“六艺”渐渐地流传开来了,而这也就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始。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

【释义】知道这事儿,不如爱好这事儿;爱好这事儿,不如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儿。

【理解】如果你能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那么你就达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将令你在当下和未来都受益无穷。

三月不知肉味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出处】《论语·述而》

【释义】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孔子那时候的古典音乐)以后就对它情有独钟,于是向齐国的大乐师请教、学习,然后终日练习弹奏,如痴如醉。一连三个月,他整个脑海、身心里洋溢的都是音乐,连最好吃的肉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理解】其实现在后半句用得比较多,就是“三月不知肉味”,你以后也可以用在作文里,用来形容对一件事非常专注。 Mm2ktaZEFJyvmsR7EIjsYPvqHRIbBQRg50xqSLzl1njGDSWr/WjLTmUarJ2YDw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