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讲
做一个君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都出现在《论语》开篇第一段。这第一段其实我们并没有讲完,还有一个尾巴。完整的《论语》开篇第一段是这个样子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这一讲,我们就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愠”字。“愠”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生气”。那“君子”是什么意思呢?“君子”这个词我们今天依然在使用。同学们大概知道,“君子”是对人的一种评价,指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种人。可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呢?这一讲,我们就讨论这个话题。

这里,我先插一句:阅读这本书的女生们,你们不要觉得,“君子”嘛,说的是男生,这讲就不看啦!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孔子讲的“君子”的内涵对男生和女生都是一样的,并不只是指男生。

为什么呢?看下去就知道啦!

好,现在我们回到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完整意思就是:

“即使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

同学们看,我们之前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给了我们答案。但是,这句“即使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听起来还是有点儿抽象,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种体验。假设在课堂上,你不完全同意老师的某个观点,你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耐心地听你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可你觉得自己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不是有点委屈?

再说一种体验:你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数学题。你发现书上教的解题办法还不够好,你有更简单、更好的解法。当你兴致勃勃地想把自己“发明”的解法推荐给小伙伴时,小伙伴却不感兴趣,说:照书上说的做,能得到答案不就行了吗?还想那么多干什么?这时候,你会不会有点苦闷,甚至有点生气呢?你觉得自己明明有更美好、更正确的东西想要献给世界,可是世界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根本不感兴趣——啊,愚蠢的人们!愚蠢的世界!

在这个时候,先要告诫自己不要生气,要冷静地多想想。

首先——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不是我打击你的积极性啊——很有可能老师真的是对的,你真的是错的。这样的话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情绪化只会让你看不清自己。

其次,即使你是对的,也谈不上“世界不接受你的美好、你的正确”。如果你特别在意别人是不是赞同你,那就说明你在意的并不是这个世界怎么了,你在意的只是有人不了解你的优秀。而且,我还要说一句,有时候人会对自己有种“迷之自信”。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唱歌不错,尤其是在家里浴室一边洗澡一边唱歌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所以我就想:哎呀,我要不要去当一个歌星呢?会不会一个唱歌的天才就此被埋没呢?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区级的唱歌比赛,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得多的歌手,才知道:哦,原来是我想多了。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情况,我必须要说,这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你眼光犀利、品位独到并且坚韧不拔,发现了切入某个问题的新视角,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以至于和你同时代的人很难理解你。

这种情况当然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比如,荷兰有一个伟大的画家,叫凡·高。在他死后,他所有的作品都能卖出天价,高达几亿美元的那种。而他生前却只卖出过一幅画,而且只卖出区区400法郎,据说这幅画还是他的弟弟为了维护他的面子,找了一个托儿来买的。

法国大数学家伽(gā)罗瓦年纪轻轻就创建了数学中的重要分支“群论”。可是由于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同时代的大数学家们都理解不了他,直到去世十几年后,他的成果才得到广泛认可。

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刚刚创立相对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因为看不懂而完全不理解他呢!

爱因斯坦还算好的,很快他的理论就被大家认可了。前面这两位先生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天涯无处觅知音”了——当然,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那请先受我的膜拜吧!

但接着我还是想说:这时候就更要“人不知而不愠”啊!

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理解你的人,没错;你在意的并不是虚荣,只是希望世界接受你的好东西,也没错。但是,还是请你不要太难过,因为你的苦恼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史中“天才”的苦恼啊!同学们可能听说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他反对当时“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就是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最终,他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柱活活烧死了。和他比起来,想想看,你只是知音难觅——这样想,会不会好受些?

其实啊,对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天才人物而言,孔子的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也许就是一个提醒,也是一种呵护。这话提醒天才们,不要因为知音难觅的寂寞,就让自己那精彩卓越的生命能量转而成为伤害自己的力量;要敞开心扉热爱生活,要相信人类,相信历史,相信未来,相信时间会消融你的寂寞,相信真正的美好终有一天会被世界看到。

当然了,我也要强调一下,孔子这句“人不知而不愠”并不是专门为天才们准备的,而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说的。就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自己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不生气,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君子了。

你们看,这也就意味着,“君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和一个人的地位、天分、财富都没有关系,而是根据一个人内在的涵养和修炼来的。而且我要特地提一句,为什么前面说女生也应该看呢?因为“君子”的定义和性别也是没有关系的,女生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也可以被称为“君子”。

就像“先生”这个词,我们一般总觉得是指男性,但其实,只要女性拥有较高的学识或地位,一样可以被称为先生。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他的夫人杨绛,我们就一直尊称她为“杨先生”;宋代有个很有名的女词人,叫李清照,我们也会称她为李清照先生。

那么,可能有些同学会问:这样听起来,“君子”好像也不是很难当的嘛,我只要劝自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别生气,就可以了吗?

嘿嘿,首先,这件事别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要不然君子也太好当了吧?有一类人啊,自己内心其实完全没达到这样的标准,但还要在表面上假装不在乎或显得非常道德,这类人我们会给他另一个三字称号,比“君子”多一个字,叫作“伪君子”。

其次呢,“人不知而不愠”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宠辱不惊”。了解了这个词,你可能会对“君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字面上说,“宠辱不惊”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不会在意、不会计较。

今天,我们就继续顺着“君子”的话题,来说说这个“宠辱不惊”。

还是先看个小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褚(chǔ)季野,是我国古代东晋时候的著名大臣,曾经做到过大将军。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名士了。虽然名气挺大,可是他当时没什么官职,所以认识他的人并不多。

有一次,他送几个老朋友路过今天杭州的钱塘县,住在一家客栈里。当时钱塘县的县太爷叫沈充,沈充那天正好送客人路过,也打算住这家客栈。不巧的是,客栈客满,没房间了。客栈的管理员看到县太爷带着人到了,为了腾出房间,就把褚季野赶出了客房,让他住牛棚。褚季野也没说什么,就照办了。

晚上,县太爷沈充起来散步,好奇地问管理员:“牛棚里住的是什么人?”管理员回答说:“哦,是一个江北来的乡巴佬。因为您是贵客,所以暂且让他住牛棚。”沈充当时喝了一点酒,就趁着酒兴远远向着牛棚喊:

“喂,江北佬,我们一起吃个夜宵好吗?你叫什么名字?我们聊聊吧。”

牛棚里传来回答:“在下是河南褚季野。”

其实啊,远近的人都听过褚季野的大名,所以沈充一听就有点慌了。他不好意思劳动褚季野的大驾,就自己跑到牛棚前递名片、做自我介绍,然后命人就在牛棚置办起酒菜、表示歉意。褚季野和沈充一起喝酒吃菜,言谈神色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像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最后,沈充一直护送褚季野出了钱塘县。

这个故事出自一本同样很有意思的书——《世说新语》。

同学们你们看,褚季野做到的就是“宠辱不惊”。无论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他的反应都是平平常常,仿佛内心和外表都不起波澜。客栈管理员不知道褚季野是大名士,让他住牛棚;县太爷沈充开始不知道是他,言语中有点看不起他,但他像没事儿人一样;到了后来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慌乱起来了,他也没有责怪的意思。这种“宠辱不惊”,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所以,至少从这一点上来说,褚季野先生称得上是位“君子”了。

对于“宠辱不惊”这个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虚荣、浮华、排场之类的东西都是外在世界加给自己的,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人,无须在意这些。你有多么优秀、多么厉害,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世人了解你也好、不了解你也罢,对于你自己的实力、素质能有什么影响吗?人家了解你,吹捧你,奉你为贵客,往好了说,也不过是给你增加些虚荣排场罢了,往坏了说,甚至还是给你添麻烦呢。君子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在素质。不管面对任何事情,小到我们前面讲到的自己的一个观点不被老师理解,大到一个可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不被人类理解,我们都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达到这种心态,我们就可以被称为君子了。

《论语》这部书中提及“君子”的话可有不少,这是因为属于“君子”的美德有很多,讲也讲不完。不过,“人不知而不愠”或“宠辱不惊”,可以说是“君子”所拥有的美德的基础。

如果你具备这样的基础,那么各种美德都会到你身上。而要具备这个基础,你就要先做到两点:第一,看重自身内在素质的修炼,不在意外在的虚荣浮华;第二,心胸开阔,对人类怀有善意的信任,对未来抱有善意的希望。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再讲讲孔子那个时代对于“君子”的定义。

我们今天讲“君子”,都是站在“美德”这个角度。可是在孔子那个时代,“君子”的讲法是有点特别的——按照那个时代的讲法,用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不是美德,而是社会地位:“君子”指的就是贵族,也就是社会的统治者、管理者;而“小人”指的就是平头老百姓、被统治者、普通劳动者——大家看电视剧,常常能听到“小人在”“小人以为”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但这并不是说话的人觉得自己是个道德败坏的人。

所以,通过“美德”的有无来区分“君子”“小人”,而不是通过地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我们前面说过,孔子是教育界的祖师爷,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贵族的专业课程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普通百姓逐渐有了学习的机会,从而也就有了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可能。

身处这样的时代,孔子应该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仅仅根据社会地位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已经落伍了。比起社会地位,更应该强调的是人自身内在素养的修炼。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修炼内在素养的机会和提升自我的可能。通过什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切磋;这样的过程是喜悦的、充满快乐的——你们看,现在是不是已经把《论语》开篇第一段的意思融会贯通起来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会有些担心:都已经看到第5讲了,我还只学了《论语》开篇的第一段,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论语》啊?

其实啊,不用担心。这开篇第一段是整部《论语》的纲领,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详细地多用些篇幅来仔细地讲。

我们已经看到,这段话反映了历史进程的关键转折,是孔子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其中也有慈祥的爱护、温馨的鼓励。

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完整地复习一下《论语》的开篇第一段吧!孔子还说过一句“温故而知新”哦,就是“复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

《论语》的开篇第一段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热爱学习,乐于和朋友切磋,宠辱不惊,相信未来——这,就是孔子他老人家在《论语》开篇给我们的教导。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将接触《论语》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字,而这个字,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究竟是哪个字呢?我们下一讲揭晓答案!

本讲知识点

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

【释义】“即使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

“君子”vs“小人”

“君子”是对人的一种评价,它指的是人格和品德都高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种人。

在孔子那个时代,“君子”和“小人”是按社会地位区分的。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也可以超越社会地位,用美德来区分。对一位君子而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修炼和领悟,而不是外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宠辱不惊

【释义】无论受宠或受到侮辱,都不会在意,不会计较。

【理解】“宠辱不惊”是对“人不知而不愠”的一种更形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君子”所拥有的美德的基础。

这两点基础是:第一,看重自身内在素质的修炼,不在意外在的虚荣浮华;第二,心胸开阔,对人类怀有善意的信任,对未来抱有善意的希望。

《世说新语》

刘义庆等编撰,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人物清单

【褚季野】褚裒(póu),303—350年,字季野,东晋著名大臣、大将军,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县)人。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提倡“日心说”。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年,意大利科学家、思想家,坚定支持“日心说”。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1811—1832年,法国数学家,创建群论、域论。

【文森特·威廉·凡·高】1853—1890年,荷兰画家,代表作:《星夜》《向日葵》。 pfvdiue7lnnt+RfVPzouiBCPvFu3t6hlS918UnuqM/UbrqgS0fClyuHIoo1hQy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