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发现,原子核是靠极大的力结合在一起的。把原子核松绑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与化学能量之比同原子弹爆炸与TNT炸药爆炸之比相同,这是当然的,因为原子弹与原子核内的变化有关,而TNT的爆炸与原子外层的电子的改变有关。问题是,这种把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里结合在一起的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汤川秀树(Yukawa)提出,正像电相互作用可以和一种粒子——光子联系起来一样,中子和质子之间的力也有某种场存在,这个场振动起来时其行为像是一个粒子。因此世界上除了质子和中子以外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粒子,并且他能从已知的核力特征推出这些粒子的性质。例如,他预言,这种粒子的质量应当是电子质量的两三百倍;而你瞧,在宇宙线里,发现了一个质量是这个数值的粒子!不过后来发现这个粒子不是汤川预言的粒子。它叫μ介子或μ子。
但是,没过多久,在1947年或1948年,发现了另外一个粒子,π介子或π子,它满足汤川的判据。这样,除了质子和中子外,为了得到核力,我们还必须加上π子。于是你说:“真棒!有了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像汤川想的那样用π子建立起量子核动力学了,看它行不行,如果行,万事万物都可以解释了。”但是很倒霉,后来发现,这个理论包含的计算极困难,没有人能够从这个理论算出什么结论并用实验来检验它。现在差不多已20年了,情况一直如此。
因此我们被这个理论难住了,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知道它的确有点毛病,至少是不完备。正当我们在理论上徘徊不前,试图从这个理论算出一些结果时,实验物理学家却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他们已经发现了μ介子或μ子,但是在理论中却没有它的地位。另外,在宇宙线里,还发现了大量其他“额外”的粒子。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大约有30种粒子,很难理解所有这些粒子之间的关系:大自然要这些粒子做什么?这个粒子和那个粒子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还不能把这些粒子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侧面,我们有这么多互不关联的粒子的事实本身,就表明我们还缺乏一个良好的理论,来说明这么多互不关联的信息 。在量子电动力学的巨大成功后,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原子核物理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粗糙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它假设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为某一类型,然后看会有什么结果,而不真正理解力的来源。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取得的进展就很少了。在化学方面,我们曾有过大量的化学元素,突然间,元素之间显现出我们未曾预期的关系,具体说就是门捷列夫周期表。比方,钠和钾的化学性质大致相同,它们在门捷列夫周期表里就处于同一列中。我们一直在为新粒子探寻这种门捷列夫式的表。一张这样的新粒子表是美国的盖尔曼和日本的西岛各自独立提出的。他们的分类的基础是一个新的数,叫做“奇异性”S,每个粒子都有一个S值,就像电荷一样。在核力引发的过程中,粒子的奇异性也像电荷一样是守恒的。
在表2-2中列出了所有的粒子。在这里我们无法对这个表详做讨论,但这个表至少会告诉你还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在每个粒子下面给出它的质量,单位为MeV(兆电子伏)。1 MeV等于1.782×10 -27 克。选用这个单位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里不去说它。质量越大的粒子排在表中越高的地方;我们看到,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几乎相同。在竖直的每一列中的粒子有相同的电荷,所有的中性粒子在同一列里,所有带正电的粒子在这一列的右边,所有带负电的粒子在其左边。
在表中,粒子用实线表示,而虚线表示的则是“共振态”。表中略去了几个粒子,它们包括重要的零质量、零电荷的粒子,即光子和引力子,它们不属于重子—介子—轻子的分类框架之内;还包括一些较新的共振态(K*,Φ,η)。在表中列出了介子的反粒子,但是轻子和重子的反粒子则不得不列在另一张表中,它看起来正好是这张表对于中间的零电荷列的左右反演。虽然除了电子、中微子、光子、引力子和质子之外的所有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但在表中只列出了共振态的衰变产物。轻子没有奇异数,因为它们与原子核没有强作用。
表2-2 基本粒子
所有与中子和质子放在一起的粒子统称重子,有以下几种:Λ粒子,质量为1115 MeV;三个别的粒子,叫负∑子、中性∑子和正∑子,它们的质量几乎相同。粒子分成一组一组或多重态,同一组中的成员的质量几乎相同,只差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并且奇异数相同。第一个多重态是质子—中子二重态,然后是Λ子单重态,再往后是∑子三重态,最后是 二重态。最近,在1961年,又发现了几个粒子。但是它们是粒子吗?它们的寿命如此之短,几乎刚一形成就蜕变了,我们不知道是应当把它们看做新粒子呢,还是应当看成它们的蜕变产物Λ子和π介子之间具有某一确定能量的“共振”相互作用。
重子以外的卷入核相互作用的粒子叫介子。首先是π介子,它有三种形态:正、负和中性;它们组成另一个多重态。我们还发现了某些新粒子叫做K介子,它们是一个二重态,K + 和K 0 。而且,每个粒子都有其反粒子,除非一个粒子是它自身的反粒子。例如π + 和π - 互为反粒子,但π 0 是自身的反粒子。K - 和K + 互为反粒子,K 0 和 也互为反粒子。此外,1961年又发现了一些介子或可能的介子,它们几乎刚一形成就蜕变。其中一个叫ω的具有780MeV的质量,它蜕变为三个π介子,还有一个不太确定的东西蜕变为两个π介子。以上这些叫做介子和重子的粒子,以及介子的反粒子,都放在同一个表中,但是重子的反粒子则必须放在另一个表中,后一表是前一表对零电荷列的“反射”。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很完善,除了有一些稀土元素挂在外面。同样,也有一些粒子挂在我们这个表之外,这些粒子并不在原子核里强烈地相互作用,它们与核作用无关,没有强相互作用(指核能的强有力的相互作用)。这些粒子叫做轻子,有以下这些:电子,它的质量很小,只有0.510 MeV。还有一个,μ介子或μ子,它的质量大得多,是电子的206倍。我们所能说的是,根据迄今所有的实验,电子和μ子之间的惟一差别仅在于质量。μ子的一切方面都和电子完全相同,除了μ子比电子重。为什么有一种更重的粒子?它有什么用?我们不知道。此外,还有一个中性的轻子,叫做中微子,它有零质量。事实上,现在知道有两种不同的中微子,一种与电子有关,另一种与μ子有关。
最后,我们还有两种粒子,它们与核子没有强相互作用:一种是光子,另一种也许是具有零质量的引力子——如果引力场也有一个量子力学理论的话(量子引力理论还没有建立),就应当有这样一种粒子。
什么是“零质量”?这里说的质量是粒子静止时的质量。一个粒子具有零质量意味着它不能静止。光子是永远不会静止的,它总是以每秒300000千米的速度运动。当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学了相对论以后,我们对质量就会懂得更多一些。
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一大群粒子,它们合起来像是物质的基本组分。还好,这些粒子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的行为并不是全都不同的。事实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仅有四种,按照强度减小的顺序,它们是:核力,电相互作用,β衰变相互作用和引力。光子与所有的带电粒子相耦合,其相互作用的强度用一个数1/137来量度。这种耦合的详细定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量子电动力学。引力同一切能量相耦合,但耦合强度极弱,比电作用弱得多。引力的定律也已经知道了。然后是所谓弱作用——β衰变了,它使中子相对缓慢地蜕变为质子、电子和中微子。它的定律还只是部分知道。所谓强相互作用即介子-重子相互作用之强度为1,它的定律还完全不知道,虽然已有了一些已知的定则,比方重子数在任何反应中不变。
表2-3 基元相互作用
*“强度”是每种相互作用中的耦合常数的无量纲量度(~意味着“近似于”)
这就是今天物理学面临的情况。总结一下,我可以这样说:在原子核外,看来什么都知道了;在原子核里面,量子力学是成立的——还没有发现量子力学的原理在那里失效。我们要说,积聚我们知识的舞台是相对论性时-空,引力或许就包括在时-空中。我们不知道宇宙是怎样开始的,我们从未做过实验,在某个小距离以下精确检验过我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因此我们只确知,我们的概念在大于那个距离的尺度上是成立的。我们还应当加上,这场弈棋的规则是量子力学的原理,就我们迄今所知,这些原理像适用于已知的老粒子一样适用于新发现的粒子。核力的起源导致我们发现新粒子,但是糟糕的是,新发现的粒子太多了,我们缺乏对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完整理解,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非常出人意外的关系。我们看来是在摸索着前进,逐步接近对亚原子世界的理解,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还得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