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節
三重錯誤

除重疊現象外,若將錯誤情況排列組合,三重錯誤有二十四種可能;但在一段話中,同時發生三重錯誤,在古書流傳中出現較少,改正較難,因而其準確率也不高。今僅就有代表性的四種情況各舉數例,以見一斑。

一 既訛且脱又衍

《管子·明法解》云:“明主之治國也,案其當宜,行其正理。”王念孫指出:“《群書治要》作‘案賞罰行其正理’是也。下文‘當賞’、‘當罰’即承此句而言。今本‘賞’字作‘其當’二字,涉下文‘其當賞者’而誤,又脱一‘罰’字,衍一‘宜’字。”

《墨子·經説下》云:“論誹誹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誹,雖多誹,其誹是也。其理不可非,雖少誹,非也。”王引之認爲這段話“當作‘論誹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誹不可誹。理之可誹,雖多誹,其誹是也;其理不可誹,雖少誹,非也。’今本‘論誹’下,衍‘誹’字,‘以理之可誹’下,脱‘不可誹,理之可誹’七字,‘其理不可誹’,‘誹’又訛作‘非’。”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云:“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王念孫指出:“此文本作‘吾患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自見其睫也。’只因‘患’訛作‘貴’,後人不得其解,遂於‘貴’上加‘不’字耳。”王氏還指出:“不自見其睫,今本脱‘自’字。《太平御覽·人事部七》引此有‘自’字。”

二 既訛且脱又倒

《管子·心術下》云:“是故内聚以爲原,泉之不竭,表裏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服四固。是故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察於地。”王念孫校曰:

“以爲原”,當依《内業》篇作“以爲泉原”。下文“泉之不竭”,即承此句言之。劉以爲缺“泉”字,是也。“表裏遂通”,“通”當爲“達”,“達”與“竭”爲韻。“被服四固”當爲“被及四圄”。據尹注,但言“被及”而不言“被服”,則正文本作“被及”明矣。服字右半與及相似,故及誤爲服。“圄”與“固”亦相似,又涉上文“堅固”而誤耳。圄即圉字也。孫炎注《爾雅》曰:“圉,國之四垂也。”此言被及四圄,察於天地。《内業》篇言“窮天地,被四海”,其義一也。不言四海,而言四圄者,變文協韻耳。“一言解之”,當依《内業》篇,作“一言之解”。解與地爲韻,尹注皆非。

《淮南子·脩務》篇云:“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於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擬神,身若秋葯被風,髮若結旌,騁馳若騖。”高誘注曰:“扶轉周旋,更曲意更爲之。”王念孫指出:

高注傳寫脱誤,當作“扶於周旋也。轉,更也。曲竟更爲之。”今本脱去“於”字、兩“也”字,“轉”字誤在“周旋”上,“竟”字又誤作“意”,遂致文不成義……《太平御覽·樂部十二》引高注作:“轉,更也。曲竟,更爲之。”是其證。

三 既訛且衍又倒

《荀子·君道》篇云:“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獨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獨爲之。好之者貧,爲之者窮,然而于是獨猶將爲之也。”王念孫曰:

三“于是”皆義不可通,當依《外傳》作“是子”。“是子”二字,對上文“王公”與“民”而言。下文曰:“非于是子莫足以舉之,故舉是子而用之。”是其證。今本作“于是”者,“是子”訛爲“是于”,後人因改爲“于是”耳。“莫欲之”亦當依《外傳》作“莫爲之”。“莫好之”與“獨好之”相應,“莫爲之”亦與“獨爲之”相應,今本作“欲之”,則既與“爲之”不相應,又與“好之”相複矣。“于是獨猶將爲之”當作“是子猶將爲之”,言雖好之者貧,爲之者窮,而是子猶將爲之也。“猶”上不當有“獨”字,蓋涉上文兩“獨”字而衍,《外傳》無。

《淮南子·説林》篇云:“屠者羹藿,爲車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處狹盧。”王念孫指出:

“羹藿”本作“藿羹”,“藿羹”與“步行”相對爲文,諸書多言“藿羹”,無言“羹藿”者,此寫者誤倒也。“爲車者步行”本作“車者步行”,古者百工各以其事爲名,故《考工記》曰:“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此言車者,猶《考工記》言車人也。後人誤以車爲車馬之車,故又加“爲”字耳。“陶者”本作“陶人”,與“匠人”相對爲文,今本人作者,因上二句而誤。“盧”與“廬”同。道藏本、劉本均作盧,莊改“盧”爲“廬”,未達假借之義。《太平御覽·器物部三》引此正作:“屠者藿羹,車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處狹盧。”

《論衡·治期》篇云:“吏百石以上,若升食以下。”孫詒讓指出:“此當作‘吏百石以下,斗食以上’,今本‘下’‘上’互易,又訛‘斗’爲‘升’,遂不可通。《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縣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顔《注》引《漢官名秩簿》云:‘斗食月俸十一斛。’是也。”

四 既脱且衍又倒

《淮南子·説山》篇云:“信有非禮而失禮。”王念孫指出:“當作‘信有非而禮有失’。下文‘此信之非,此禮之失’,皆承此句言之。今本‘而禮’二字誤倒,又脱一‘有’字,衍一‘禮’字,遂致文不成義。”

又《淮南子·人間》篇云:“夫走者,人之所以爲疾也;步者,人之所以爲遲也。今反乃以人之所爲遲者反爲疾。”王念孫校曰:“此當作‘今乃反以人之所以爲遲者爲疾’。上文曰:‘此衆人所以爲死也,而乃反以得活。’即其證。今本‘乃反’二字誤倒,又脱一‘以’字,衍一‘反’字。”

一九八二年中華書局版《東京夢華録注》卷八《秋社》云:“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俗云宜良外甥。”劉益安認爲這段話“文字晦澀,很難理解。查《歲時廣記》,引文作:‘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即歸;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爲遺。俗云:是日歸寧,宜外甥。’據此,至正本‘歸即’爲‘即歸’之誤,脱‘是日歸寧’,衍一良字,致使原文不可卒讀”。 VPXEGiKw3MkiGohSmdiWVKgHexbpGSyta89reS1Mp/sy8xxXUREjHZAWAFkUfN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