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你面前的这三本以麦肯锡命名的书——《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绝对谈不上是名著,两位作者也不是什么大牛,它们在美国一再出版并极受欢迎,在我看来,既是因为书名中包含着世界顶级管理咨询品牌“麦肯锡”,也是因为三本书都紧扣“解决问题”这个在职场或者更大范围内的人生的关键焦点。作者提供给你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炫耀,不是在今天的书榜上有点儿泛滥的煽情与励志,也没有打算帮助你补充什么缺失的专业知识(这些永远都补不完、学不够),而是希望你通过较为系统的学和练之后能够以某种方式“洗心革面,重新做事”,掌握这种“麦肯锡”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论。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想把麦肯锡的几招“看家本事”说出来,惠及普天下。
说到看家本事,25年来,我常常惊诧于学院里的一些师弟师妹或者学生小子,青葱年少,摇身一变就成了麦肯锡公司的大牌顾问,往来尽高管,谈笑超自信。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还是谁点化了这些脑袋?认真想想,我找到了一条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些优秀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本身素质够格,一旦加入了这个强势品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靠着公司积累了数十年的行业知识,并不断有成熟的合伙人或者资深经理从旁教授,说话办事靠谱起来也是应该。但是接触麦肯锡和其他领先管理咨询公司多了,我发现,除了“洗脸”(印上麦肯锡这个卓越品牌)这一过程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同样不可小觑,甚至需要大书特书,那就是他们进去后还有重要的四洗:“洗心”“洗脑”“洗手”“洗脚”。
所谓“洗心”,说的是受到麦肯锡文化的熏陶,对于专业服务和帮助企业的理解与承诺,在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改变)商业实践。关于这一点,《麦肯锡传奇》
一书给出了极好的诠释。从这家公司的奠基者马文·鲍尔追求完美、缔造卓越的传奇一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麦肯锡公司的精神实质,甚至更广义地,让所有从事专业服务的同人,都保持着一种谦卑和敬畏。《麦肯锡传奇》是我们的“麦肯锡学院”丛书之四,尽管不是我们所说的这两位作者的作品。
“洗心”费时费力,也并不是总能成功。有些人离开麦肯锡,是因为始终不能脱胎换骨似的被这样一种很强势的文化所命中,以其作为自己的信仰。难说好坏,不适便是。但是,离开麦肯锡的人,甚至那些成为大公司掌舵者、拯救者(这种说法显然太夸大个体英雄主义了,此处只是从俗)的麦肯锡校友,除了麦肯锡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与众不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他们的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合作方式,甚至生活中的劳作方式、动作方式,都被他们曾经服务过的这家公司“定型”(Shape)过了。而这个“定型”过程,靠的是洗脑、洗手、洗脚,改变的则是意识、方法和工具。
所谓“洗脑”,即《麦肯锡意识》,讲的是怎样从思维方式上,真正成为一个团队合作的、面向对象(也许是客户)的、强调改善与结果的问题解决者。而“洗手”——《麦肯锡方法》,实际上是这三本书中最先问世并一炮打响的畅销书,强调的是一些不管在什么工作环境下,都可以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小窍门,不过小窍门却能派上大用场。最后说说“洗脚”——《麦肯锡工具》,这一本想从更有研究和证据的角度,把这些方法、打法、套路上升为方法论、工具箱、武器库,是对那些更尊重逻辑、寻求道理的学习者和阅读者的深入满足。这“三洗”,骨子里高度一致,就是要你变得“训练有素、行动得法”。这三本书兜售、传播的到底是什么?通俗一些说,我们平时喜欢夸别人说话办事“靠谱”“上道”“挺是那么回事儿”,这三本书就是“靠谱”的“谱”、“上道”的“道”和“挺是那么回事儿”的“那么回事儿”。呵呵,所以,认真学习和掌握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一个总是被上述赞誉围绕的人,即使你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个咨询顾问,即使你只是个热衷于学习管理的蓝领师傅或者掌权主妇。
所以,麦肯锡或者很多其他的大公司在面试新人时,并不特别着眼于已有的知识积累(背书考试的成果),更看中的是面试者所表现出的意识、方法和工具(尽管朴拙)在本质上是否符合这样一套规范的、以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为基础的、逻辑自洽且行之有效的系统要求,或者有没有相应的素质能够修炼并掌握这样一套方法论!尽管一切都能学,都不晚,但是掌握这些本领,你确实还有一个很大的敌人:你自己,过去的你,你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其他的习惯。在我看来,这套方法论中,重视“渔”超过“鱼”,重视“学会学习”而不是“知识学习”,重视“严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天马行空拍脑袋”,重视“团队一体”而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也许不喜欢这套方法论,觉得束缚而不够舒服,觉得啰唆而不够痛快,那只能说明它们不是说给你听、写给你用的,但是许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法子很灵。
千万不要误解,认为只有将来要从事咨询工作的人才有必要阅读和学习。在今天,许多学校开始考虑改革传统的MBA教学过程,增加更多的软技能和整合实践学习。我认为这三本书有很好的读者群体:入学导向周里的MBA学生、整合实践学习和软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思维、团队训练)中的MBA学生。各学院很想较为系统地做些“双基”训练,帮学生养成一些对未来MBA学习和管理生涯长期有用的思维和行动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几本书是蛮适合做训练导引和参考手册的。这三本书不需要都仔细读(必须承认,三本书中有不少重叠冗余之处,也有一些过于理论的部分会让看重“拿来用”的学习者读得很累),你可以看看风格,读两页后判断一下哪本书更适合你:是更理论些的,还是更实操些的,还是二者得兼。如果老师愿意选取书中的一些片段直接指点给学生,当然会省事,但是要小心,要尊重它的整体性。
熟悉咨询行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正如咨询顾问讲事儿时的习惯一样,这几本书逻辑性强,但有点儿“干”。很多读者第一遍读,难免会感觉有点儿“云里雾里”,迷失在概念丛林中,但只要你耐着性子看,过了那道坎儿,就是跟你过去自由自在干活儿相比要开始“事事儿”起来的那道坎儿,这套说法和做法往往就会深得你心了。当然,这也反映出你的个人价值观与麦肯锡文化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做法的背后,是“崇尚理性、讲究服务、持续提高”的文化。不舒服,请坚持再试;吐之前,别轻易放弃。总之,你得有点儿执着,才能享受这顿盛宴。
最不该读这些书的人,大概就是麦肯锡公司的顾问了。他们大都会觉得这些书有些小儿科,写书的人有点儿拿麦肯锡做招牌,以及这些东西还算不上绝学,等等。嗯,大体上同意。好在这些书确实不是给在麦肯锡工作以及想去麦肯锡工作的人写的,他们该追求的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而这些书的大部分目标读者,都是先要手上拿起这么一把趁手的“家伙”披荆斩棘,壮壮声势的。相比之下,市面上那些所谓的战略、整合、重组之类的《武穆遗书》般的兵法奇著,年轻的管理学习者最好还是敬而远之。咱们需要把军体拳和太极剑先练熟——明天就贯通任督二脉纯属做梦,咱们必须得从入门的一招一式练起。套用一句2008年后流行起来的新俗话,叫作回归基本(Back to Basic)。说得多好,不是初级,而是基本——最简单的三板斧,往往在关键时刻救命,这才是最高级的功夫!
也许有一天,作为这几本书受益者的你,历练多年,无论言谈与逻辑的缜密,还是选择与决策的严谨,居然会被人讥笑:“大哥(或美女),咱别这么麦肯锡好不好!”呵呵,也许正说明你作为一个麦肯锡的门外汉,经过了这难得的“麦肯锡学院”的修炼,掌握了麦式基本功几许。别骄傲,还不够。除了锻炼方法,还要淬炼心法。书的作者在前两本书(即《麦肯锡方法》《麦肯锡工具》)里特别爱举一位“麦肯锡校友”、曾任安然公司CEO的斯基林做正面案例——安然的崛起和坠落他都有重要干系。这绝不意味着这几本书错了,而是需要你洞察其局限。剑法高超者,却因着害人与救人的分别,成就了“恶”与“侠”。华山派出了岳不群,并非功夫本身的错,而是要参透“功夫只是功夫,功夫仍是功夫”的辩证玄机。
我之所以想给这么几本书做推荐,并不是冲着麦肯锡的名头。相反地,倒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传奇”的平易色彩打动了我。因为麦肯锡三个字而买下这些书的你,一定要明白方法论才值得你花那些银子。看完后,千万别迷信麦肯锡:路子对了,你也行。
杨斌 博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